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1.说教材。1.1教材分析:《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湖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第三、四自然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是教学的重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是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2.
《观潮》(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制语文课本第七册)是一篇艺术性较强且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利用传统的教学媒体教学,根本无法使学生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为此,我认真总结以往《观潮》教学中的得失,将每种电教媒体运用于教学的各环节,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钱塘江涛声     
中国钱塘江、南美亚马孙河、南亚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 ,尤以势大浪急的钱塘潮久负盛名 ,号称钱塘江潮涌 ,壮观天下。一、潮之盛名钱塘江潮的壮观世人皆知 ,古籍中有“涛山浪屋 ,吞天沃日”的记载。古今相传 ,江中经常出现一些怪潮、暗潮 ,潮头初看远在天边 ,转瞬暗流已扑至脚下 ,有的躲避不及的游客不幸被卷入江中 ,鲜有生还。壮观的钱塘潮 ,盛名远播海内外。每逢农历 8月18日 ,数以万计的中外观潮者纷至沓来。当观潮者一睹钱江大潮宛如万马奔腾、惊涛拍岸的壮观场面时 ,无不发出惊叹不已的赞美之声。钱塘江独特的潮文化吸引着历代…  相似文献   

4.
一、乐学点“潮来时”雄伟、壮观的奇特景象。二、施教步骤1.创情境,激发兴趣教师用导语激趣:同学们,你们可看过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现”的钱塘江大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现潮日,让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你们看,这就是钱塘江!(在充满激情的述说中播放录像教材《观潮》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初步体验“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三个壮观场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观潮》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其中的秘密。因受太阳、月球引力的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很普通的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  相似文献   

6.
黄凤玲 《广西教育》2007,(4A):30-31
一、说教材特点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美读体验,积累运用,发展创新》,所说的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观潮》。这篇课文是第一单元“自然奇观”中的第一篇,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赞叹钱塘江秋潮的诗句。钱塘江以其奇特壮观的大,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课文以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逼真地再现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盛况,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本课教学分两个课时进行,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钱塘江大潮潮差可达10米,潮势极为壮观,人称"天下第一潮"。人教版《高中地理》上册教材(下同)在分析其成因时,强调了地形因素——"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大内小,海潮涌起时,海水由外海进入湾中,潮位堆高。潮差可达10米。"教材并指出"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又加剧了潮势"。教材所列出的这两点旨在解释"特殊性"——钱塘潮非一般的大潮,而是潮差特别大。教师在讲解这一问题时,应将隐藏在教材中的"基本因素"——天文原因挖掘出来,即钱塘江大潮首先必须是一次天文大潮(出现于农历的初一、十五)。天文原因恰恰是钱塘潮"壮观天下无"形成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雄伟壮观、奔腾咆哮的景象。教学本文,应力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  相似文献   

9.
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气势磅礴,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宋代诗人苏东坡在看了钱塘江潮后,曾赋诗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上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潮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观潮》(六年制小语第七册第6课)是一篇新选入教材的课文。作者用浅显、生动的文字和形象的比喻记叙了在浙江海宁县盐官镇观潮的情景,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那么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道,由于月亮、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出现了潮水有规律的涨落现象,这就是常说的“潮汐”。一个月  相似文献   

10.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观钱塘江大潮始于汉魏,自唐宋以来,观“钱江秋涛”更加盛行,从文人墨客笔下的诗句中便可见钱江潮的壮观之势。1935年4月,钱塘江大桥破土动工,为这一自然奇观再添人文之美。时年39岁的茅以升才华横溢,满怀抱负,跨刀主持这个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钢铁大桥工程。  相似文献   

11.
六年制语文第七册6课《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的作者以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衬、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 (一)课文主要写钱塘江大潮,可是,在文中却四次写了观潮的人:①八月十八这天早上,我们是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的。“人流”言观潮人之多。有如此多的人前来观潮,说明这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一定有可观之处。这是从观潮的人多这一侧面,来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②江潮还没有  相似文献   

12.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都会有无数中外游客到浙江海宁市盐官观潮景区观看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中秋前后是观看钱塘江潮的最佳时机.钱塘江南岸的赭山  相似文献   

13.
教学要求:1. 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天下奇观”的景象,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 学习并掌握本课按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地观察,有条理地叙述的方法。3.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注意读准“沸、堤、号、霎”等的字音,掌握“屹、鼎”等的字形。  相似文献   

14.
《观潮》这篇讲读课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观、奇特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除第一自然段是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以外,其余的四个自然段可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分为三段。写潮来之时情景的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来写的。 教学这课,一是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这一雄伟壮美的自然景观,融情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的重点;二是寓写于读,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这是教学的难点;三是根据课后的“思考·练习”的要求,指导学生练习给课文分段,读写、理解和运用重点词语,朗读课文和背诵有关自然段。  相似文献   

15.
在读中比在比中读《观潮》教学片断厦门市鼓浪屿人民小学林睿《观潮》一课在描写“潮来时”将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的雄伟景象写得淋漓尽致,令人如临其境。在这部分教学中,可设计四次比较,让学生在读中比,在比中读,以领略江潮之壮美,文句之精妙,培养语感。一比...  相似文献   

16.
潮水为什么会涨落 浙江省的钱塘江观潮闻名中外。钱塘江出海口与大海相连,海水涨潮涌入江中,形成钱江潮,每天涨潮两次,退潮两次。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潮最为壮观,如千军万马排着横队铺天盖地地奔涌而来,潮头高达7~8米,成为世界奇观。  相似文献   

17.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不同层次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始,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通过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了解潮水形成的原因,为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做铺垫。  相似文献   

18.
一线潮     
苏轼说“: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今天,妈妈就带我去看了大名鼎鼎的钱江潮。我们来到周王庙,在当地人的指引下,终于见到了钱塘江,此时的钱塘江仿佛还在沉睡之中,江面非常平静,一点波涛都没有。往前看,江面不是很宽广,一眼望得到对岸,可是你往左边一看,真是天连水尾水连天了。  相似文献   

19.
《观潮》(第七册)以凝炼的文字,形象地描绘了气势磅礴、色彩绚丽的钱塘潮,文章起伏跌宕,错落有致,言简意丰。作者开篇概写了钱塘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  相似文献   

20.
钱塘江大潮是发生在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使海洋水面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的潮汐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有以下四种:(1)交叉潮;(2)一线潮;(3)回头潮;(4)半夜潮.钱塘江大潮的形成与下面的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