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科研兴校 ,特色强校”是大冶实验中学近年来的办学发展策略。这一策略使我们逐渐取得了办学思想、名校效应、办学模式、发展区位等四大优势 ,让我们连续两年获得了全省“教育科研50强”的殊荣。在“科研兴校 ,特色强校”的实践中 ,我们形成了自己的科研思路 ,追求着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条思路是以办学思维体系的完善为科技支撑点 ,以培养研究型教师为科研出发点 ,以办学模式的创新为科研发展点 ,以教学模式的创建为科研切入点 ,以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为科研落脚点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办学思想体系的特色建设 ,是我校开展教育科研…  相似文献   

2.
关于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业特色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与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行业科技进步、高教办学资源及高教强国建设.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该类高校面临新的挑战和抉择.为加快行业特色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国家应为其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并积极实施部、部(省)共建,学校自身应开展产学研结合,坚持特色办学,完善学科体系,提升科研实力.  相似文献   

3.
新建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一所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办学定位的问题上必须处理好追求卓越与创建特色、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教学中心与加强科研、学校集权和分级管理、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核心技能等六个关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这六种关系,有利于新建高职院校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办学水平、学术地位、办学特色是衡量高校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条件。科研与学科建设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科建设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和平台,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其精髓之一就是要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作为一名校长,要学会因校制宜找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之源,它体现着校长对学校文化的传承。校长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办学特色品位,使已形成的学校特色发展为特色学校,使特色学校发展做到与时俱进。由此我们构建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其核心内容是:重视人格,尊重人格,以“关注、发展”的目光调动学生潜能,激发教师智慧,努力实践“教师第一”的思想,以科研强师、科研兴校的战略眼光创办特色学校。“以人为…  相似文献   

6.
新的时期,党和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对高等教育和高校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院校合并、规模化发展之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紧密围绕国家、社会需求确立自身的办学优势,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学校新的跨越,是我国大学管理者们需要冷静思考和着力探讨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立足科学发展和办学实际,以特色发展优化办学结构,以办学结构凸显办学特色,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共同开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格局。笔者结合华北电力大学特色发展的办学实践,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办学模式、发展规划几方面,就如何坚持办学特色和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学校自身战略发展,进而推进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谈一些我们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国立大学实践和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国际化战略实施路径:一方面,始终坚持开放合作与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引领着其国际化办学的基本方向和实践走势;另一方面,在耦合政府、社会、企业和国际组织等多元力量的基础上,围绕组织管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质量评价等方面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化办学行动。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经验启迪我国大学:应平衡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上下协同贯彻国际化理念、扩大教学与科研的国际交流、深化国际化产学研合作等。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高等院校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压力,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是新建地方院校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选择。提升办学水平、彰显办学特色和增强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是新建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内容,提出了以管理体系健全与优化、教师水平提升、特色亮点工程打造和加强应用型科研等为重点的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教学、科研一体化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而不是像许多人想象的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关系。教学和科研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矛盾,表现出一定的相对性和有条件性,为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提高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有必要对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研究和探索实现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发展模式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杨博 《林区教学》2010,(7):13-15
学科是高校的立校之本,是高校办学历史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体现。它不仅代表着高校的办学水平,更决定着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只有把学科建设好,特别是把重点学科建设好,才能推动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推动学校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大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要构建和谐大学,打造办学特色应正确处理好七个方面的关系依法办学与依法治校的关系;从严治教与从严治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优化学科专业与优化办学结构的关系;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学科建设与高等学校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科是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是高校的立足之本。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不仅代表着高校办学水平、培养质量,更决定着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高等学校只有按照“以高水平的学科为支撑,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发展思路,把学科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龙头,把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做为高等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论以科技工作促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等教育发展重点已转移到内涵建设为背景,论述了科研服务工作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意义,科研服务对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多途径获取发展所需资源、密切校企合作关系的作用,分析了开展科技工作的切入点、发展方向及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专业特色建设对推动专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遵循专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利用工会办学的特殊优势,通过加强规范性建设、重视特色课程和特色科研、组建学生兴趣小组等方法,逐渐形成了办学特色与优势,并发掘出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科研兴教”战略,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建特色学校的重要举措。教育科研有助于学校在更广阔的视野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实现学校发展的多元化、个性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历史地形成的“千校一面”的办学格局。基于这样的认识,浙江省桐乡市第二实验小学以教育科研为学校发展的原动力,进行了以主导性课题带动学校发展的探索。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立足主导性课题“审美化教育(教学)”的研究,走“以科研促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之路,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实现了跨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设特色学校,独特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是关键,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保证;校本化教育科研能够促进特色办学健康发展;彰显办学特色和全方位发展是目标。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办学特色的内涵、特征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办学特色是社会发展与大学自身改革建设的需要,大学形成办学特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大学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历史与发展的一致性、个性与共性的一致性、无形与有形的一致性、理念与实践的一致性四个方面。当前我国大学形成办学特色还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新源里第四小学是一所发展中的老校。学校办学目标明确,构建了“规范办学、科研办学、活跃办学、特色办学”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抓班子、带队伍、兴科研、创特色,全方位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生在创新中思考,在活动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9.
大众化背景下,办学的特色化和个性化、构建核心竞争力、强化区域服务功能和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高等学校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一般地方高校应根植于区域发展的需要,培育具有区域特征的办学特色;立足区域特色培育核心竞争力;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科研方向,依托区域特色提升科研层次;不断推动区域特色的国际化,力争把区域特色打造成国际品牌。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所高校的发展,都必须首先明确办学定位,竭力突出办学特色。肇庆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依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自身的办学进行了准确的定位: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教学与科研并举;以本科教学为主体。坚持多层次办学;强化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扶持特色学科。同时,积极培育办学特色,强化特色办学意识。办学的师范性、地方性、开放性特色已经初步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