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生存环境的开放导致了人的非理性因素的普遍激活,思想教育因此而面临严峻的挑战。要能有效应战,思想教育必须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理智与情感统一,“可信”转变为“确信”;二是有意与无意统一,“他律”转变为“自律”;三是规整与选择统一,“就范”转变为“规范”;四是建立新型的工作关系,“对立”转变为“对话”。  相似文献   

2.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方法上、手段上有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握“三个结合”;增强教育实效,实现“四个转变”;开放教育视野,做到“六个统一”。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是属人、为人、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对“人”及“人的问题”的深刻理解则很难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现实的人”的存在、本质及发展入手,反思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主要原因:在原则上,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在目的上,片面强调社会本位;在内容上,脱离人的现实生活;在方法上,偏离人的目的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回归“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才能实现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之“度”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是教育过程与思想转变的“临界点”。其中,教育过程中的量变是教育对象思想转变的必要准备,而过程与效果的统一则是质量互变的理想状态。但就其现状而言,尚存在思想深度过深过浅、政治高度过高过低、情感温度过热过冷等失度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适度原则,以思想问题要精准发力、目标设定要张弛有度、教育过程要循序渐进为着力点,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本着“导”而不是“堵”的指导方针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实践观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趋利和避害的统一;二是理论灌输和文化熏陶的统一;三是监督管理和引导的统一;四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五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六是教育和服务的统一;七是专职和兼职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循序渐进的原则作了阐释和说明,着重就全面掌握连续与阶段的教育统一;认真坚持适时和适度的教育统一;贯彻落实衔接与转变的教育统一;深入解决事前与事后教育的统一等四个统一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搭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在教育理念方面: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主旋律教育;大力加强无形教育。在工作方法上实现:由“注入式”的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式”的自我教育转变:由“封闭型”的坐而论道向“开放型”的送教到人转变;由单一的学校教育向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转变;由单一、枯燥的教育手段向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转变;由单一的政治思想教育向制度建设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方面转变。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高度,聚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思考,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其中最核心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七个要论”。一是战略地位论: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二是根本任务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发展方向论:坚持“四个服务”和“四个坚持不懈”,牢牢掌握党对高校领导权;四是队伍建设论:坚持做到“三个牢固树立”“四个相统一”和“六个要”,努力成长为“四有好老师”;五是学科自信论,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六是路径方法论: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七是协同育人论:构建主渠道与微循环相互协同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言言 《成人教育》2009,29(8):61-62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出发点和归宿也都是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中,必须尊重和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必须强化尊重意识和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改革创新是推动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一是以“拨乱反正”为重点进行改革创新,初步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二是着眼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转变的新要求进行改革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部队实际、更加灵活多样;三是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使命进行改革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现代化和感染力;四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目标进行改革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必然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实现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变革,需要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从“物化”领域向“人文”领域拓展,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本质。  相似文献   

12.
董必武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历史性转变。第一次历史性转变发生在1905年前后,由“个人本位”的教育观转变为“社会本位”的教育观,促使其思想转变的是其民主革命的“良师益友”刘静庵。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发生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由民主主义革命教育思想转变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思想,促使其思想转变的是其“马克思主义老师”李汉俊。在武汉中学任教期间,董必武教育思想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都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基础与发展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成效检验的有效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完成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对象化,才能转变人的思想意识。实践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等基本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应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属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实践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和路径依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引导人们认识自己作为物质世界的改造者和社会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导向是:鼓励大学生修身养性。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同一”;促进人与人“和睦相处”;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其实施的依赖途径中,政治理论课是双向的、平等的、可对话的课堂,内容要生活化;同时将显形与隐形思想政治教育两套课程有效融合;通过励志磨练与行为养成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中竞争能力;“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经历了多次的转换与整合,其中,从"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意义重大."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当中,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发挥",成为了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由唯社会价值向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相统一的转变;实现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的转变;实现由显性教育向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交往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应从“主体-客体”生产实践观走向“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观,从根本上使以“物的世界”中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主-客-主”交往实践关系的“人对人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发生和主体间关系的处理,形成一个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场域,指向教育者“价值引领”与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有机结合,促进主体间心灵对话、道德体验、理解共识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为核心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摆正“人”的位置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下降的关键症结所在,充分运用人本管理思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发挥“生命线”的强大功能和作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继承已有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应与时俱进地提出“以人为本”等新原则。以可操作性的“四真”具体方法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新原则,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调统一,才有可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9.
和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把和谐思想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启示是: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建立家庭、社会、学校和谐匹配的机制;各种教育方法、方式应和谐统一;系统性和有效性应和谐统一;应密切关注“四类人”,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0.
《西宁教研》2000,(1):14-15
一、更新思想观念、实现“四个树立” 素质教育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与个性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这就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南,进行思想观念的认识与转变,实现四个树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