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字书》在《隋书·经籍志》等书目中都有记载,且在《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等文献中郝被大量引用,但其作者、成书年代都不详,且多被误认为即吕忱《字林》。文章通过《一切经音义》引用《字书》的内容与任大椿所辑《字林》的比对,结合其他文献资料,推断这两种字书间没有彼此相关性,即《字书》非《字林》,并对其成书年代、内容及湮灭的原因作一考探。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韵镜>列字的考察,可以得出其声母共有四十二类,与七八世纪佛经音义反映的声母系统极为一致.这可能是向我们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韵镜>反映的是中唐甚至是更早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其成书年代亦当在七八世纪甚至更早.  相似文献   

3.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干"均据<集韵>"居案切"立"gan<集韵>居案切"的音项或条目,收与<集韵>"居案切"下所释"扦也"义相当的"捍卫"义等,不妥.从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材料来看,"干"作"扦也"义常读"古寒切","居案切"只是个别经师的读音,两部字、词典应取消据<集韵>"居案切"所立音项或条目,将收在该音项或条目下的"捍卫"义等调整到据<广韵>"古寒切"所立的音项或条目下.<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将"狙"的"窥伺(伺察)"义收在据<广韵>所立的"jū(<广韵>)七余切"下,不妥.根据玄应<一切经音义>和慧琳<正续一切经音义>及古书注解中的音义材料证明,"狙"作"窥伺(伺察)"读御韵去声合口三等清母(相当于<广韵>"七虑切"),三部字、词典应分别据<集韵>"七虑切"立"qù<集韵>七虑切"的音项或条目,将"窥伺(伺察)"义收在该音项下.  相似文献   

4.
<辞源>(修订本)、<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挠"的标音有失误.文章先指出三部字、词典的错误所在,其次从<广韵><集韵>出发,根据古文献中的音义材料论证判断三部字、词典标音失误的依据,并逐项提出参考性的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5.
淳熙二年(1175)纂修成书的<新安志>是方志学和徽学等研究的重要资料.康熙<徽州府志>与淳熙<新安志>属同一性质的徽州地方志书.康熙<徽州府志>在内容上对淳熙<新安志>的继承主要体现在非常重视人物、人口、土地、赋税、物产等内容的记载.但是,由于两部方志的纂修年代整整相距500多年,康熙<徽州府志>在纂修内容上也适应了时代发展,资料含量明显扩大.内容更为翔实.  相似文献   

6.
一《正续一切经音义》一书包括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和辽释希麟《续一切经音义》两种音义。慧琳,中唐人‘长安西明寺僧,俗姓裴,西域疏勒国(今新疆喀什)人。他博览群经,引《韵英》、《考声》、《切韵》以释其音;引《说文》、《字林》、《正篇》、《字统》、《古今正字》、《文字典略》、《开元文字音义》以释其义。凡此十种书所不具备  相似文献   

7.
竹简<文子>二次论及"经",四次提到"传",学者多据此认为简本<文子>当时已称"经",且分为上经、下经两篇;甚或认为简本<文子>包含了"经"、"传"、"说"三部分.上说皆可商榷.考之典籍可知:简本<文子>中的"经"非指<文子>本书,而是指<老子>;"传"也是指他书,具体何指,文献阙而难征.竹简<文子>的出土表明,先秦时期<老子>本书虽未题以"经"名,但已被他书尊称为"经",取得了事实上的"经"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兰碧仙 《现代语文》2009,(8):152-154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历来被列为形书之首,后代学者对其不断进行补充与修正,其中最有权威的当属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纵观<段注>,可以发现形音义互求的思想统率全篇.本文主要从形训、音训、义训三个方面对<段注>的训诂问题进行简要论述,希望能够体现<段注>在训诂方法上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
<艺术学概论>和<艺术概论>这两本书都是高等院校进行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优秀教材,也是文艺理论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无论以哪本书作为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同时借鉴,汲取书中的优秀内容.本文对两本书的内容、体例结构等方面较为系统地作了比较,并找出了两本书的鲜明特点,以便我们在学习与教学中关注和积极运用.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清<康熙字典>是最早以"字典"命名的辞书,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在唐以前就已有了以"字典"命名的辞书,其根据是唐释慧琳在其<一切经音义>中九引<字典>.笔者认为,在慧琳<一切经音义>中所出现的<字典>其实是<文字典说>的简称,两者实为一书.  相似文献   

11.
探究杏学,许多病症难字难读难写,音义冷僻繁赜,义理精微,为方便学习<中药学>,掌握部分病证难字的音义,以执简驭繁,特对13个病证难字加以考辨释析.  相似文献   

12.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之前一直和<礼记>同治.到了宋代,<大学>才被单列出来独自成书.朱熹为<大学>、<中庸>做了章句,并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编排在一起成书<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从元代到明、清一直被列为科举考试用书.但现在所见的朱熹<大学章句>已改变了原貌,<大学>的面貌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诸多变化,各个时期对<大学>的研究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就.  相似文献   

13.
石歆苑 《文教资料》2008,(36):37-39
自隋陆法言<切韵>出,后<广韵><集韵>的编纂皆以<切韵>音系为基础,中古音系日益大明.众朴学大家皆以<切韵>音系非一时一地之音,且吴语占有一定比重.今谈及<广韵>哈韵中的"赅""晐"二字,根据已有的语音演变的研究成果,就其语音及意义考证其为苏州方言本字.  相似文献   

14.
刘知袭在<史通>的<疑古>、<惑经>两篇中,以"善恶必书,斯为实录"的原则对<尚书>、<春秋>进行了大胆批评,形成独断之学.分析这两篇内容,不难看出刘知畿的实录精神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体现了出强烈的通识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世说新语>成书之前,志人小说中最负盛名的当推东晋裴启的<语林>.此书堪称"魏晋风度"之生动图画.品题之风是裴启<语林>一书的主要内容.从<语林>一书中可以看出人物品藻的内涵演变,东汉时品题标准注重"德行",汉末魏初人物品藻标准注重"英雄"与"才能",魏正始以迄两晋时期品藻标准以审美为目的.以审美为目的的品藻标准体现了魏晋士人的名士风度,对中国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4200年前的帝禹时代,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考察活动,上述考察成果被记录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里.目前流传的<山海经>一书是公元前1世纪汉朝学者刘秀等人校定的.中国学者王红旗对<山海经>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研究,认为<山海经>一书是由帝禹时代(4200年前)的<五藏山经>、夏代(约4200~3500年前)的<海外四经>、商代(约3500~3000年前)、周代(约3000~2200年前)的<海内五经>合辑而成.<五藏山经>共记述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域26条山脉的447座山,以及相关的水系258处、地望348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人文活动场景95处,其内容来自帝禹时代所进行的国土资源考察活动.为了根据中国古籍<山海经>复原绘制出当时的自然地理图和人文地理图,王红旗与夫人孙晓琴(中国女画家)合作,自1995年起,创作并绘制有数百幅山海经神异图(包括白描画和水彩画)、约百幅国画山海经动物人物图,以及丙烯画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组画和山海经人类文明场景复原图组画.1999年9月9日,中国著名女画家孙晓琴历经5年,根据<五藏山经>的记载,以及王红旗所进行的地理方位考证研究成果,绘制出巨画<帝禹山河图>.该作品画面高539厘米、宽779厘米,将<五藏山经>所描述的所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全部绘制在画面之上.<五藏山经>和<帝禹山河图>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尤其是地理学、地图制图学的重大贡献,它们有助于我们今天的人类了解4200年前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7.
<后汉书><三国志>同作为"前四史"之一,到底孰优孰劣,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文章围绕这个争论,主要勾勒了从明朝至当代<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的历史.明朝是<后汉书><三国志>优劣之争的开始.<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清朝、20世纪20-40年代,而当下对二书的比较研究则不免有些后劲不足.  相似文献   

18.
作为革命家、思想家、学问家的章太炎先生,他的论著的突出特点是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和表述上的古奥.这种特点在<訄书>中表现得尤为显著、集中,可谓淋漓尽致.一般读者接触<訄书>时往往望而生畏、望而却步.首先会被书名吓倒,笔者也不例外.这古奥的"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虽然章氏三言两语的<叙>是理解书名涵义的最好注解,但要读懂它却谈何容易!现在徐复先生的<訄书详注>出版了,为"深入深出"的章著提供了深入浅出的详尽注解(顺便说一句,目前不乏"浅入深出"的论著,热衷于急功近利而故作深奥,读起来最为痛苦).  相似文献   

19.
<管子>一书内容驳杂,思想丰富,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后人对此论述已非常精到,故在此不再述赘.此文主要从交叉学科(伦理学-法学)的角度来考察<管子>的法制思想,以探寻其法制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诉求,从而寻找到<管子>法制思想的合理内核——人本性的回归,即回到人本身.  相似文献   

20.
凌稚隆<史记评林>汇集了万历四年以前历代历家研究<史记>的成果,仅收录明代的<史记>研究就有60余家.通过系统梳理<史记评林>中明人研究<史记>的相关内容,借以洞悉明代<史记>评点研究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