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就"商不变规律"的教学内容,进行两次试教.两次试教给了我很多启发,经历了不同教学追求下的课堂感受.  相似文献   

2.
我组织了一次研究课——手指点画《树叶宝宝》,前后两次试教,让我对艺术活动中教师语言的使用策略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公开课上,开课教师在介绍自己的课时经常这样说:我的课第一次试教时如何,第二次试教时如何如何,第三次试教又如何如何。有的教师试教竟达10次之多。在为这些教师的“试教”精神所感动的同时,我不免为前几次试教时,尤其是第一次试教时听课的学生呜不平。为何?第一次参与试教的学生与最后一次参与正式教课的学生,他们所受到的课堂教育是不一样的,而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4.
试教《认识小数》一课。第一次试教时,我先创设了购物的情境,出示了许多商品的价格信息(有整数也有小数),让学生对这些数分类,然后通过这个情境揭示了课题引入新课,接着我又换了另一个情境进行教学。试教后,对于情境的创设引发了我的思考。一、情境教学是否只是为引入课题《认识小数》这节课。  相似文献   

5.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课经常会节外生枝的一个教学难点。我在两次试教中,一次是在本班,学生通过“对折”一致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注:提供的是普通平行四边形)第二次是借班试教,一番“对折”后有两位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有可能是轴对称图形”。  相似文献   

6.
一次试教──《在仙台》备课说明袁微子这次试教之前,我利用了两个晚上,断断续续地备了课。我先把自己设想成为一个五年级学生,从语文形式──词、句、段、篇来理解内容,进一步领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再从怎样让学生理解来考虑,着重抓了教材中内在的逻辑联系和与此有...  相似文献   

7.
童健燕 《科学课》2010,(2):34-35
为参加市里小学科学课赛课活动,我和金庭的朱老师重点研究了《有趣的传动》一课。在几次试教中,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脑海:科学课该如何同时凸显出趣味性?当我过后再回顾磨课、赛课时的情景,想起几次试教的不断改进,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爱之链     
我和我的爱人戴春有幸都是"九连冠"中的一员,这既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必然。2010年,崇川区组织"雏燕杯"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当时,我的爱人戴春工作才五年,想着"初生牛犊不怕虎",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报名参赛了。从最初的备课到一次次地试教修改,我都全程参与,尽可能地做好参谋。每次试教之后,学校"智囊团"都会提出很多的建议,一个人的理解是有局限的,但我们是两个人,可以互补;一个人的智  相似文献   

9.
<正>《清平乐·村居》是学生第一次在教材中学习的一首完整的词,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词人创设的意境,感受宋词这种新的文学体裁魅力,成为我执教前思考的问题。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在师傅们的帮助下,我进行多次试教。回顾艰难的磨课经历,我深深地意识到:课堂因放手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第一次试教】小心翼翼,限制学生的思维第一次试教中,我紧紧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敢有半点差池,因为担心请到的学生说不充分,于是自己准备了很多预设,准  相似文献   

10.
一位老师借用一所学校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上同一节课——“找规律”,一次是试教,一次是公开教学。在试教时,效果很好,所以公开教学的设计就与试教的基本相同。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两次教学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其中两次有关主题图(如下图)的教学片断如下:○◇○○○◇◇◇△△△△☆☆☆☆在试教时,出示主题图后,老师先后提了两个问题:①图案中有哪几种图形?学生很快说出四种图形名称。②这些图形是怎样排列的?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从多个角度发现了图形的排列规律,初步建立了循环排列规律的表象,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公开教学时,老师同…  相似文献   

11.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课经常会节外生枝的一个教学难点.我在两次试教中,一次是在本班,学生通过"对折"一致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注:提供的是普通平行四边形)第二次是借班试教,一番"对折"后有两位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有可能是轴对称图形".对此,我一语带过:"请问你刚才对折后,有没有得到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生答:没有)因此,你手上的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我以虚对虚,既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质疑,也没有说明"在什么特殊情况下,平行四边形将是轴对称图形?"但课后,学生的追问引起了我的深思.  相似文献   

12.
1986年下半年,我接受了试教小学实验课本数学第一册的任务。我教两个班,一个是小班(6岁入学),另一个是普通班(6岁半入学)。通过钻研教材和试教,体会到这本实验教材便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试教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1986年下半年,我接受了试教小学实验课本数学第一册的任务。我教两个班,一个是小班(6岁入学),另一个是普通班(6岁半入学)。通过钻研教材和试教,体会到这本实验教材便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试教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应邀到江苏省响水县上公开课,执教文包诗《黄鹤楼送别》(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上公开课前,我先在本市进行了两次试教,效果差异很大。其中三个教学环节的磨课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5.
《一间书房》是我执教的一堂三年级的作文竞赛课。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设计、试教了多次。下面通过其中三次典型的构思设计,介绍我是怎样利用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的。 第一次试教,我设计制作了一间书房的三维空间挂图(中门设在南墙,窗户开在北面),沙发、书柜、书桌、椅子等家俱图样,窗帘、装饰画、挂钟、布娃娃、书包、盆景、台灯  相似文献   

16.
《用计算器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的内容,下面是笔者对第100-101页的内容的两次试教过程与思考。一、第一次试教1.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2)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4)使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2.初步研究教材后,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基本流程(1)认识计算器。  相似文献   

17.
一个青年教师要参加一次教学竞赛活动。赛前.他在班上试教了一堂课。并请了一些教师听课。课后,老师们为这个青年教师提了不少建议.他也非常虚心地听取了大家的建议.并把这些建议全部“糅”进了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尔后.他在班上又试教了一次。想不到.这次的效果反倒比第一次差了许多。他百思不得其解,跑来问我,这是为什么?这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8.
“唉!整整一个学期,我把所有的空余时间全放在了这一节课上。你知道我试教了几遍?8遍!这8次试教下来,我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真可以说是一次飞跃。自己觉得提高很快,许多观念和认识有了深刻的体验。最大的感觉是:会上课了!我教书已经20年了,说实话,从来没有像这一次,为了一节课这么投入过。这个反复磨课的过程。苦是苦,但值得。它使我的教学上了一个台阶,否则,我就有可能永远在原来那个层面上踏步走。”  相似文献   

19.
我校一位年轻教师要在城区上一个片区的教研课.他选择了《可爱的草塘》,从试教到正式上课.我都认真聆听。应该说.这两次教学.从教学设计到教师自身化素养都很不错,唯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下面,我就撷取从不完美到完美的两个细节来谈谈吧。  相似文献   

20.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课经常会节外生枝的一个教学难点。我在两次试教中,一次是在本班,学生通过“对折”一致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注:提供的是普通平行四边形)第二次是借班试教,一番“对折”后有两位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有可能是轴对称图形”。对此,我一语带过:“请问你刚才对折后,有没有得到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生答:没有)因此,你手上的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我以虚对虚,既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质疑,也没有说明“在什么特殊情况下,平行四边形将是轴对称图形?”但课后,学生的追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