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新课题:设想的方略是“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实施的步聚是“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三个环节,以达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这里仅就“阅读批判,张扬读者个性”谈些想法和做法。一、怎样理解“阅读批判”和“读者个性”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接受并加工文字信息的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过程实际上是阅读主体用大脑进行认知、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思维过程。“阅读批判”是阅读过程的高级阶段,它不同于侧重审美…  相似文献   

2.
许光明 《陕西教育》2004,(11):23-23
“阅读批判”应宽泛地理解为阅读批评,既包括有反面的评判,又涵盖正面的评判,是阅读过程的高级阶段。那么,教师如何鼓励学生运用阅读批判,使阅读个性得以张扬呢? 一、读透文本——“入书” 阅读批判必须以正确的理解为前提,教师只有在引导学生遵循“认读→理解→欣赏→评价→创造”的思维轨迹,由浅入深,学生才能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是非、优劣、美丑作出客观的理智判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提到的“阅读期待”.是指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同时.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这一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也是广大读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期就这一问题编发了一组文章,分别从“鼓励阅读批判,张扬读者个性”、“发展学生个性,释放生命活力”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等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希望能给读者以启迪。 近期本刊还将就“语文课程的评价”、“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希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参与研讨。  相似文献   

5.
一、期待——与社会“热点”的链接 新课标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指的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6.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为科学理念,其实质是向我们表明: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教师用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不同见解,甚至用“请君入瓮”法强迫学生接受预设的唯一结论,那是扼杀“读者个性”的。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渎,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四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什么是阅读期待?是指阅读前内心的期望和愿景,是一种最原始的阅渎冲动,它能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对文本所预想的情景和所包含的期望。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无奈地看到:开学刚分新书.  相似文献   

9.
如何充分地发挥运用考试的引导作用 ,促进阅读教学改变现状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实现阅读教学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拓宽视野、感悟心智、培育个性、陶冶情感、促进表达、厚积人文的根本作用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思路进行语文试题的编制。一、鼓励思维的多维性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阅读文本依个人的思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经历及感受等等不同 ,理应产生不同的结论。读者既可以对文本产生认同、共鸣 ,也可以对文本进行质疑、批判。所以 ,阅读命题应摒弃强调“答案惟一性”的要求 ,可以从满足学生的个性思维需要和鼓励学生多向…  相似文献   

10.
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作为信息接受而言,只要把文本内的信息进行理解吸收就行了,因而上阅读课,常定位为阅读理解课,而在古代就已经对这种接受式阅读进行了质疑与反思,孟轲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样的批判意见,这就是说古人就有在阅读实践上想力求超越文本信息场从而进行新的对话的愿望。事实上,阅读不仅仅是阅读理解,它不只是对文本信息进行解构或吸纳,更有其实现超越的一面。因为任何一个文本作为例子作为凭借都是为“人”服务的,在阅读教育理念中也有一个“以人为本”的问题,还因为我们的读者是鲜活的、生动的、富于个性的、会思考的,…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以来,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体验,提倡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1]。但是个性化阅读很容易和自由化误读混淆,“阅读的个性自由指读者对阅读必然规律的认识和对阅读活动的科学改造”。对话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一、期待——与社会“热点”的链接新课标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指的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如何有效、真实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我们不妨努力寻觅教材与“社会最新信息”的链接点,以社会上新近发生的“热点”信息为切入点,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入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求未知的渴望。一位教师在执教《印度洋上…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话”是小语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要改变几十年来传统机械的教学模式,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崇尚“对话”的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何让“对话”起到更大作用呢?一、个性研读: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对话”已经不是什么新词了,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它实现的方式——“个性研读”,即倡导个性化读书,这是实现与文本对话的最佳路径。我们知道,即使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感受到的东西可能不同,这是因为不同读者的知识和阅历不同、阅读习惯和侧重不同,造成了阅读感受上的差异。提倡个性研读,就是希望让学生的阅读克服以往的走马观…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深刻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个性化阅读的出发点是正确认识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 ,它要求在研究学生共性的同时 ,重视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研究 ,尊重学生的个别性、独立性 ,使学生在一定阶段内养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入手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一 )鼓励个性 ,培养情趣。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在情感上的交流和对话 ,也可以说…  相似文献   

15.
万普阳 《宁夏教育》2011,(11):29-3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性阅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它借鉴了“探究性学习”的理论,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探究的方法去阅读课文,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有关的阅读专题和信息,在发展个性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说,阅读是主体主动地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阅读只能是学生的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体。接受美学理论表明“作品”的价值只有经读者阅读才能体现出来。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对阅读所下的定义是:“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阅读本来就是一种个性鲜明的行为,不同个体的认知水平、年龄、身份、阅历各不相同,对作品的理解自然深浅不一,有的甚至会大相径庭,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7.
"沉浸式"阅读引导读者凝视作品,对于当代阅读有着积极的补救价值,但不能替代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主张质疑与解惑、多元与权衡、解构与建构的统一。真正的读者,首先必须是个批判者。批判的姿态,才是经典阅读应有的姿态。批判是对话的基础,批判是建构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要求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而“问题性”既是探究性阅读的内容的基本特征之一 ,又是探究性阅读内容设计的策略之一 ,因此 ,“问题”在探究性阅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探究性阅读始于“问题”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问题”的解决展开的 ,而且“问题”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所以 ,在探究性阅读中 ,“问题”就成了引起学生探究动机的源泉 ,且有催化思考、引领个性、…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谈到开展个性化阅读。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具体实施个性化阅读呢?1.顺应“阅读期待”,自主提出问题“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它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该理论认为,不同的学生,由于经历上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性心理差异,所体现出来的阅读需求是不同的。阅读期待的心理指向决定着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决定着学生…  相似文献   

20.
一、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读出创造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而我这里讲的“创造”,仅仅指的是作者在文中有意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而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对这些“空间”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对作品“空间”进行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创新,促进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