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行健(1940— )江苏泰州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曾先后在中国国际书店、《中国建设》杂志社、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任翻译、编辑。1981年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专业编剧。 高行健是从小说走向戏剧的。他在1982年发表并上演他的第一个剧本《绝对信号》之前,已有《寒夜的星辰》、《有只鸽子叫红唇儿》、《朋友》、《雨雪及其它》等中短篇小说问世。之后,他虽以主要精力进行戏剧创作和实验,但仍坚持小说创作,先后发表短篇小说《路山》(1982)、《二十五年后》(1982)、《海上》(1982)、《花环》(1983)、《圆恩寺》(1983)、《母亲》(1983)、《河那边》(1983)、《鞋匠和他的女儿》(1983)、《花豆》(1984)、《侮辱》(1985)、《公园里》(1985)、《车祸》(1985)、《无题》(1985)、《给我老爷买鱼竿》(1986)等。当然,高行健的主要成就还在戏剧创作,特别是实验戏剧的创作。在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契诃夫的《海鸥》(1895)、《凡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0)和《樱桃园》(1903)四部戏剧的时间、空间特色,考察时空在契诃夫戏剧中的根本组织性功能,以时空为出发点来看待契诃夫戏剧中的人物、情节、冲突、结构及思想内涵,从而为契诃夫戏剧的文本解读提供一个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荒诞派戏剧也叫“反戏剧”。所谓“反”,就是说它一反传统戏剧的手法和程式。法国欧仁·约内斯库在1949年创作了剧本《秃头歌女》(以下简称《歌女》),使他走上了荒诞派戏剧的创作道路,并且成为这种戏剧的创始人之一。所以分析一下《歌女》,可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征。要求结构的完整统一,是传统戏剧的特点。戏剧,人们也称之为“动作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书讯之三     
我院中文系教师陈秋峰、杨国华,继翻译日本《文艺学概论》及《战后日本文学三十年》等论著之后,最近又译就《戏剧概论》一书,并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上海)出版。《戏剧概论》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河竹登志夫先生的近作  相似文献   

5.
爱尔兰裔作家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是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深受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战后西方社会荒诞现实的小说和戏剧,成为20世纪两三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从1952年起,他先后推出了《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残局》(Endgame)、《克拉帕的最后一盘磁带》(Krapp's Last Tape)、《快乐的日子》(Happy Days)等戏剧,以奇特的艺术手法揭示现代人严重的孤独感和异化感,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诞生和崛起。  相似文献   

6.
“小说家有的是时间和空间,而戏剧作家正缺乏这些东西。”这是法国十八世纪戏剧理论家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中译文见《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1期)里所说的一句话。它道出了戏剧区别于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一、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辞》的戏剧价值论 《二十世纪大舞台》(月刊)1904年(光绪三十年)在上海创刊,陈去病、柳亚子主编,大舞台丛报社编辑发行,是我国最早的戏剧刊物。内容以通俗性的戏剧、小说和名优传为主,一些历来口耳相传的戏剧藉此转成文字性的剧本,给读者和忧冷以极大振奋,影响颅大,清政府急忙予以禁止。刊物仅出版了两期,而《招股启事》中所说“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的“唯一目的”已初步实现。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全世界被公认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都对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创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 通常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中,以悲剧成就最高。而莎氏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中,《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一向被评论家认为是莎氏最重要的作品。别林斯基称莎氏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氏“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哈姆莱特》一剧的基本情节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9.
一.农村初中戏剧教学为何没有"戏"戏剧教学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长期受到冷落,一直处于被轻视的状态,甚至在很多学校是一种摆设。其原因主要有:1、比重太少。戏剧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比重偏少,一般一套教材只有一个戏剧单元。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戏剧作品不多,仅有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威尼斯商人(节选)》、《变脸(节选)》、《枣儿》和《音乐之声(节选)》等四篇。苏教版、语文版等所选戏剧作品的数量和篇目都差别不大,也是三四篇,只不过换成《茶馆(节选)》《陈毅市长(选场)》《一厘米》等罢了。也许是基于这样的入选数量,现在农村初中语文戏剧教学远远不够,甚至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学校几乎是空白。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家庭墓地》是一首戏剧诗。弗罗斯特在《家庭墓地》中使用了许多戏剧手法,主要包括戏剧语言(口语化的语言和戏剧对话)、戏剧冲突、戏剧场景(戏剧地点和人物)、戏剧结构、戏剧讽刺、戏剧悬念以及对人物动作的戏剧描写等。诗人运用这些戏剧手法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使其诗作迸发出一种艺术张力,并有效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德国作家歌德(1749—1832)、席勒(1759—1805)的作品早在本世纪初与二十年代就先后进入中国,从小说、诗歌到戏剧,甚至连童话也没被忽略。 歌德和席勒的戏剧被介绍过来的时间,集中在二、三十年代。歌德的《史推拉》和《克拉维歌》,汤元吉译,分别于1925和1926年出版。《浮士德》的郭沫若译本(第一部)1928年出版,周学普的全译本于1935年出版。1934年还出现过原作的故事梗概《浮士德》  相似文献   

12.
关于魏良辅与昆山腔的关系,我曾写过《谈〈南词引正〉中的几个问题》(一九六一年七月十九日《文汇报》)、《昆山腔发展史的再探索》(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上海戏剧》第三十九期)、《魏良辅之生平和昆腔的发展》(一九七八年三月《戏剧艺术》第一期)三篇文章,所接触的面比较广,钱南扬、项笃璜等同志曾先后写文和我商榷。现在我把最近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的要点谈一谈,也许对问题的深入有所裨益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帮助中学语文老师搞好戏剧、小说课文的教学,我们继《散文的欣赏与教学》《诗歌的教学与欣赏》《外国文学作品选讲》后,(均已售完)又编辑了《戏剧、小说的教学与欣赏》一书。这本书所选的编目,以八○年春季课本为主。预定三月出书。每本收工本费0.75元(包括挂号费在内)凡需要此书者,请通过邮局汇款到《中学语文》编辑部。一定要在附言中注明所购的书名。本书要目如下:(一)中学语文课的戏剧、小说教学。(二)教材分析:《龙须沟》第三幕第二场、《窦娥冤》第三折、《套不住的手》、《反割头税的斗争》、《夜走灵官峡》、《夜》、《多收了三五斗》、《分马》、《葫芦僧判断  相似文献   

14.
陈小琴 《学语文》2006,(6):4-14
威廉·莎士比亚(1556—1616)和汤显祖(1550—1616),是东西方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中交相辉映的两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和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1598)都产生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相差只有三年,高中语文教材也分别作了节选。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分析,可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和元明戏曲的异同,也有助于探讨中西方古典戏剧的特点和规律。(一)题材·主题·人物形象《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如同整个莎士比亚戏剧和元明戏剧一样,都是以古代传说或前人著作为题材,以彼时彼地的生活为背景,表现时代(剧作家所处…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国戏曲史可分四个阶段: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主要是昆剧)和近、现、当代地方戏。元杂剧和明末清初的传奇是戏剧史的两个高峰。世界戏剧史共有四个盛极一时的戏剧时代:古希腊悲喜剧、中国的元杂剧、明末清初传奇和英国的伊丽莎白时期(以莎土比亚为旗手)。这四个戏剧时代中,以明清传奇的繁荣期最长,以汤显祖《牡丹亭》于1598年问世始,至孔尚任《桃花扇》于1699年发表止,它的极度繁荣期即有实足一百年之久;而且名家名作的数量也超过其他三个戏剧时代。明清传奇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最高成就之一(笔者已有《试论  相似文献   

16.
我们曾尝试分别从戏剧表达、戏剧创作、戏剧表演这三方面来开展独立的幼儿戏剧教育活动,如以戏剧表达为主的《吃水果了》《拍皮球》《小小按摩师》等;以戏剧创作为主的《想吃苹果的小老鼠》《宇航员的故事》等;以戏剧表演为主的《小兔乖乖》《狼和羊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是最早关注中国现代戏剧改良的中国现代杂志。胡适虽不是戏剧家,但是他率先于1918年在第4卷第6号《新青年》上开辟了第一个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研究的专号"易卜生专号",并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戏剧改良的文章《易卜生主义》。之后又于1918年10月15日在第5卷第4号《新青年》上组织了戏剧改良的第二个专号,发表戏剧理论文章《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这是胡适戏剧改良的两篇重要文章,文章提出了自由主义、写实主义戏剧观,以及戏剧进化论和悲剧观念。这些观点不仅对初期的文学革命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开创性的意义。但文章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从而左右着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和走向。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创作的小说,从形式上看,最像戏剧的除了《心经》、《封锁》,还有《等》和《相见欢》.此外,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金锁记》、《茉莉香片》和《琉璃瓦》等小说中也都穿插了一些类戏剧场景.张爱玲小说中的戏剧手法是张爱玲对戏剧艺术的敏慧借鉴,这既源于她自己的编剧经历,也因为其喜读萧伯纳、赫胥黎等作家的戏剧作品.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社戏》中曾谈到在北京去看京戏的两次受窘的情形,并且从那时起自己就和中国戏剧告了别严但是,鲁迅从小喜爱传统的民间戏曲,后来他在教育部分管社会教育司的工作,戏剧是他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如了解戏剧剧目,审阅剧本,甚至派人去看戏、调查戏剧演出情况等。鲁迅不能不关心中国戏剧的建设和发展,他对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创造和改进曾有过极为精辟的见解户而在鲁迅感情积淀的深处,又有着对中国传统民间戏剧极为真挚的审美意蕴。所以,从1922年写《社戏》,1933年写《二丑艺术》,1934年写《略论梅兰芳及其他》,直到1936年逝世…  相似文献   

20.
以《史记》所写人物、事件为题材而改编的戏剧很多,仅《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杨燕起、俞樟华编)中,所收和《史记》有关的戏剧篇目就有233部.这些戏剧,对《史记》中所写人物、事件,有的做了改动,有的稍加改动,有的几乎不做改动(按《史记》中的情节框架设计结构,把《史记》中人物的语言直接用作唱词或对话).这种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史记》的内容丰富生动,为后世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历史题材;二是《史记》中所写的人物、事件有明显的戏剧性特点,易于改编成戏剧.在这两者中,后者更是主要的原因.《史记》的戏剧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戏剧性的情节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