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目的不仅是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是教育目标的回归。如果学校教育仅仅着眼于学校围墙内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家庭化对孩子潜在的影响和作用;如果学生家长片面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孩子进了一所名牌学校,父母就可以放弃自身学习和自我改变,那么就违背了教育“育人”这一根本。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都是学校不在编的教师,家长的作用、家庭化对孩子的影响愈来愈被社会所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好的家庭教育不在于家庭的“富裕与贫穷”,而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得法。一些富裕的家庭,因教育子女失败而蒙上阴影;一些贫穷的家庭,因教育子女成功而大放异彩。成功的家长并不能保证有成功的孩子。孩子的成功才是家庭最大的幸福。“问题学生”往往都有“问题家长”。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3.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好的家庭教育不在于家庭的“富裕与贫穷”,而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得法。一些富裕的家庭,因教育子女失败而蒙上阴影;一些贫穷的家庭,因教育子女成功而大放异彩。成功的家长并不能保证有成功的孩子。孩子的成功才是家庭最大的幸福。“问题学生”往往都有“问题家长”。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优秀学生。  相似文献   

4.
线教平 《教育》2014,(30):6
从老生常谈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如今不少人反其道行之,倡导“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以说,起点之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然而,既然是“零起点”何必执拗于“起跑线”在哪儿?输赢之分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其实,教育的本质是在育人,要让儿童满怀对世界的好奇,轻松快乐地出发,首先要引导包括家长、教师及学校在内的全社会从倡导“智育中心”转向关注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田锐  田澍 《中小学管理》2004,(11):46-47
近几年来,南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悄然兴起一种新兴的家教形式:“托付教育”,就是家长把孩子托付给教师,孩子吃住在教师家,由教师辅导其学习,家长按月付费。被托付的孩子大多来自于中、高收入家庭,受托付的教师大都是有一定专长的、重点学校的在职教师或退休教师。  相似文献   

6.
“叫你家长明天来学校”——这是不少教师以往联系家长的一种常规方式。这种做法,虽然可以让学校、家庭“面对面”地协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着影响家长工作、增加孩子心理压力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睦言 《家长》2010,(8):7-9
在如今的家长中,“70后”“80后”占了很大比例。这部分家长多数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对如何教育孩子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因为他们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无法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又不甘心把家中的“独苗”交给与他们教育理念不同的老人,所以这部分家长便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或送到设有住宿部的普通学校中让孩子住校。  相似文献   

8.
教师对学生“嫌差爱优”实在是不可避免,大家也都理解。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机构,学校管理者一定严格要求教师正确对待“差生”,学校更不能“嫌差爱优”。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校“嫌差爱优”相当严重,招生竞争也相当混乱。20世纪末,我国出现了一种专收“差生”的学校,谓之“择差”学校。“择差”学校是教育竞争的必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差生”及其家长的要求。然而,“择差”教育的效率却有悖于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择差”学校的出现也给了公立中小学校背离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行为提供了借口。家长送孩子进“择差”学校是一种“用脚投票”的行为,实属无奈。  相似文献   

9.
李亚敏 《甘肃教育》2011,(18):14-15
据新华社报道,武汉一位妈妈近日在家长100论坛上发帖《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激烈控诉“变态的教育”,引来广大网友关注,众多家长纷纷“晒”起自己的经历。“变态娘”以及众多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确实存在许多误区和弊病,造成学校累、家长累、孩子更累,应切实为孩子“减负”,还孩子快乐的童年。  相似文献   

10.
教育简讯     
《宁夏教育》2010,(3):39-39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宁夏今年城镇农村“百校牵手”今年,宁夏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组织实施“百校牵手”城镇学校帮扶农村学校计划。宁夏“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后,上学难的问题已不存在,但城乡间的教育仍然存在差距,城镇学校的教育质量、教育资源、教师素质普遍高于农村学校,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是目前家长呼声最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陷和弊端,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提出了“阳光教育”的理念。所谓“阳光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和家长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孩子,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2.
王柏玲 《教育文汇》2010,(11):14-15
近年来,学校教育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全新的“三独”时代: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教师和独生子女家长在中小学校园里“会师”。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传统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传输主体、以学生为传输受体、仅限于传输接受的‘授受’教育”。所以,人们往往把教育看成是教师的事,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事。家长们普遍认为,只要孩子进入学校,在学校内的教育就应该由教师全权负责,家长负责的只是孩子的衣、食、住、行。  相似文献   

14.
刘晓君 《陕西教育》2008,(7):101-101
一、“心理叛逆”现象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误区。眼下我们的小学生的家长们和部分教师们“应试教育”的思想及其教育方法,使学生的素质发展走向片面或畸形,他们只注重片面的知识传授、机械的技能训练等活动,而这些活动均是以“应试”为目的,这不仅违背了孩子的意愿,更是以牺牲孩子的感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所谓的“应试教育”里没有孩子心理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的学校“家长签字”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此招甚至成了部分教师的“法宝”,似乎一签字,教育质量就提上去了,孩子就取得大的进步了。笔认为靠“家长签字”来监督孩子学习、来实施所谓的教育,实在是井底观天之见、鼠目寸光之举,而且治标不治本,对孩子潜能的发掘和可持续性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相似文献   

16.
教育实践中大量事实表明,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存在着一部分成绩差或有道德和行为问胚的学生,他们就是教师眼中的“后进生”。后进生因功课不好,或屡犯错误而长期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冷落、家长的责骂,渐渐地,他们失去了自信.对学习和各种活动失去了热情和兴趣。如果教师忽视他们或随意地视他们为“扶不起的阿斗”,那么将影响他们的一生。热爱孩子,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该重视后进生,为他们架起一座座走向成功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十多年前,家长对学校有着近乎“迷信”的观念:把孩子交给教师保证一切没问题。他们很少了解或参与学校的教育。然而今天,家长开始更多地关注学校的教育,希望能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希望能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学校的教育正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学校也希望家长能够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育呼唤“无为”之精神 在教育现实中,无论是上级部门的官员,还是学校的校长、教师乃至家长,其实都迫切希望“有为”,即官员们渴求“政绩”,校长和教师渴求“上线率”、“重点率”,家长们“望子成龙”,所以任何一方面都不甘心“无为”,这三个方面的合力形成巨大的压力,使得孩子们疲于奔命地应试。  相似文献   

19.
“要开家长会了!”当孩子告诉家长这个消息的时候,家长们会是什么反应呢?是烦躁,害怕,还是期望?每一位家长都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这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班主任的责任。开家长会是学校和家庭双方相互交流教育思想、共同寻找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那么家长会该如何开呢?  相似文献   

20.
目前,“择校”已越“择”越“热”,许多家长往往不惜一切手段、投入巨大资金。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入到一个优质的学校。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一个好学校,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老师,自己就可以甩手不管了。同时也有很多家长认为,好家长的影响要胜过好学校。到底是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大还是好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大?下文是多位人士从多个角度围绕“好家长与好学校的话题进行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