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少教师认为鲁迅的作品过于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超过了学生的理解力,教起来也费力.而特级教师诸定国执教的<孔乙己>给了我们启示,他匠心独具的设计让我们领略到鲁迅先生作品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2.
鲁迅一生创作过众多作品,涵盖面广,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等,几乎涉及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体裁。而《野草》这本鲁迅唯一的散文集,因其曲折晦涩的象征手法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同时它也为人们窥探鲁迅思想打开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3.
<正>"看客"这一形象经常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出现,它包含了丰富的意蕴。《孔乙己》中每个看客代表了不同的阶层和每个阶层的思想状态。鲁迅先生借"看客"形象来揭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透过"看客"看社会。鲁迅在《孔乙己》中塑造了一群经典的看客形象,代表着不同的阶层的特点,透过看客我们看到了社会中人们心灵被荼毒的程度,透过看客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万象、人间冷暖。  相似文献   

4.
鲁迅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住巨匠,鲁迅以犀利闻名,作品中的女性懦弱、卑微、朴素,有着质朴的性格;张爱玲以细腻见长,作品中的女性曼妙、聪慧、刚强,有着倔强的性格.通过作品阐释,文风和文学性格很不相同的两位文人在作品中塑造的亟待改造和改造中的女性形象不仅可见一斑,而且有利于我们深入探索两位文学巨匠塑造女性形象的异同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一生未专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但其笔下的儿童形象却参与了五四时代现代文学史对“儿童的发现”。过去研究鲁迅作品的诸多著述研究重点是鲁迅笔下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而忽视了鲁迅作品中大量儿童形象。中学语文教材选用鲁迅先生的作品不少,其中许多涉及儿童形象。鲁迅关注儿童、了解儿童,他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绝不是农民形象和知识分子形象的陪衬,而是与农民、知识分子形象鼎足三分的重要一类。鲁迅一向认为将来是“子孙的时代”。“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看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作品丰富而深刻,鲁迅的形象具有永远的生命力,如何评价他的作品,分析他的形象,差异是客观的,但应主要依据其作品本身和确凿的传记资料。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文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其他作家作品的数量。因此,鲁迅的作品及其表达的思想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和利用。但是在实际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前一部分初中生对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作品相当抵触。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研究鲁迅作品的特点及不同时期、不同学校、不同时代下鲁迅作品的教学差异,确定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结合初中生的个性来分析如何开展鲁迅作品的语文教学,为鲁迅作品及其表达的思想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利用做出自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始,出现了狂人、繁漪、白蒂、蒋蔚祖等一系列"疯子"形象,他们用"非理性"的言行举止与"理性"的现实世界对抗,通过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在逼仄的社会现实中为自我争取生存空间。鲁迅等作家将"疯子"意识深层的心理体验和悲剧情愫转变为外部的"疯癫"病状,以之反抗现实,在绝望中表达内心呼唤,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普遍意义上的悲怆沉郁的美学风格和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许多文学创作中,知识分子始终是他作品关注的一大重点。鲁迅作品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后人品读欣赏先生的作品,从中定会受益无穷.仅我们初中阶段的教材中,每册都收录了鲁迅的作品,这是现当代作家中绝无仅有的.可见,他的作品文学地位之高,他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不仅仅是对学生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影响也很大.  相似文献   

11.
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鲁迅先生用娴熟的笔法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形象,让阿Q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甚至家喻户晓的名字。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狂人日记》这部伟大的作品是怎样写出来的?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狂人吗?有的。鲁迅的一个姨表兄弟,就是小说中狂人的生活原型。鲁迅在写小说的前两年曾经遇见过他。那是一九一六年十月的一天傍晚,鲁迅正在灯下看书,突然一个神色紧张、头发散乱的青年人来找他。鲁迅仔细一看,原来是在山西太原做文书工作的表弟,就倒了一杯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中的“我”,当然并不就是作者本人;但是,在大多数作品中,无论就人物的身份,还是人物的气质、思想来看,“我”都有着作者的影子,鲁迅经常借助“我”来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研究鲁迅作品中涉及到“我”的形象的问题,必须从这样一个前提出发。《祝福》也并不例外。《祝福》中的“我”,到底具有怎样的特点呢?首要的一点,就是他对于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有着深刻的同情和清醒的认识。对于一个“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般的要饭的女人,“我”居然如此郑重其事、斟酌再三地回答她的问话,并为担心自己的话“怕于她有些危险”而惴惴不安,耿耿于怀;对于她的死,“我”又如此震惊和痛苦,以至于“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同情!在作品  相似文献   

14.
郭楚伟 《培训与研究》2008,25(12):14-15
鲁迅作品中的神怪形象,寄寓着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特异思考,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作为一种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借助神怪题材讽古喻今,体现了鲁迅先生非凡的艺术才能,也使作品闪烁着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品中的神怪形象,寄寓着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特异思考,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作为一种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借助神怪题材讽古喻今,体现了鲁迅先生非凡的艺术才能,也使作品闪烁着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鲁迅收入《呐喊》、《彳旁徨》的25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着墨不同地勾勒、描写了看客的形象。鲁迅以其敏锐的眼光窥探到了我们民族的病根,捕捉到了国民的恶习,揭示了深刻的悲剧意蕴。分析鲁迅笔下的看客,对于处于当代社会中的人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鲁迅在创造阿Q形象中成功地选择了创作主体,并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鲁迅选择阿Q作为传主,主要是借阿Q的“躯壳”,来塑造他的“国民魂灵的典型”。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五四”洪流席卷了千年封建文化的河床,许多觉解的思想家从解放妇女的角度激烈批判了女子单方面为男子守节的封建节烈观,为妇女解放运动摇旗呐喊,尤其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伟大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典型女性形象。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文学评论者站在男性的角度对经典文学作品中进行评析,因而误读甚至曲解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要么拔高,要么眨损。女权主义思想的涌现,为我们客观公正评价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笔者试从女权主义理论视角,试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以期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正>高中是我们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时期,教材中很多作品都是出自名师大家之手,鲁迅先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思想研究、文学批评等对于中国的文学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鲁迅作品是高中语文课堂中一颗光芒耀眼的明珠,本文主要对鲁迅先生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进行解读,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做出稍有裨益的探索。一、明确鲁迅作品教学的目的与要求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进一  相似文献   

20.
我们必须从新的观点重新分析这些批评文本,现在我们已经说明了托尔斯泰的作品,在它不足的局限内部,就其本身的形式来说是完整的。我们知道,我们正在托尔斯泰作品内部寻找他的作品与历史的联系;但我们不知道这种研究如何进行,也不知道在实际上将处理什么样的材料。在上文提供的阐释中,文本本身仿佛由于它的内容而被取消了。除托尔斯泰作品的特征,我们已经说明了一切。很明显,认识这些作品不等于认识构造这些作品的材料。我们必须把列宁的解释与即将对这位作家作品的界定区别开来。由于策略上的缘故,这种新的描述必须与先前的描述区别开来,尽管它们在实际上是分不开的。列宁那些论托尔斯泰的文章阐述了某些重要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