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作为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重要体现之一的高级思维能力在小学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本研究基于天河部落Moodle平台,采用准实验研究法,试图以"鸢尾花"(IRIS)教学模式为基础,构建"经典教育"、"科学探究"、"生活化学习"三个类别、多个主题的鸢尾花(IRIS)综合课程,支撑小学生的网络深度读写探究活动,发展他们的高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四间小学实验班的质性数据以及前、后测的实验分数,我们发现应用鸢尾花(IRIS)综合课程使实验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提升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是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追求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新性的时代,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现代教育关注的重心。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实施鸢尾花(IRIS)Moodle课程,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设计基于阅读的高级思维能力测评表,并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进行测评,试图验证阅读对小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同时希望以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为突破口,整体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3.
吴向东 《中国电化教育》2012,(4):106-109,118
IRIS虚拟科学探究实验室是为将虚拟实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进行普及而做,其光盘软件基于Ubuntu Linux系统定制,并遵循自由软件版权协议在网上公开发行.本文介绍了光盘的内容结构、适应虚拟实验课程设计的IRIS(鸢尾花)模式及其变式、课程案例,及效果评价等.  相似文献   

4.
高质量的STEM教育具有探究真实难题、融合工程实践和跨学科的特征。鸢尾花(IRIS)教学模式由'引言-阅读-探究-分享'四个部分组成,是指导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一种流程和方式。鸢尾花教学模式面向真实难题,做有深度的探究,在共同体中协作,实践证明,鸢尾花教学模式是开展高质量教育的一种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5.
学校德育的“经典缺位”及其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的文化经典和价值观念曾屡次遭受批判与否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代学校德育的“文化断裂”与“经典缺位”现象的产生,即传统文化经典在现代德育体系中失去了合法性基础,处于“缺位”的状态.当前学校德育的“经典缺位”,集中体现为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课程和德育理论研究等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排斥,最终导致经典阅读和经典教育在学校德育体系中丧失立身的基础,从而深陷于“断裂”与“缺位”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6.
1.课程道德教育的失衡。德育途径是德育实施的重要选择。德育课程(即道德教育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高校,它对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能力才艺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理科课程,随着社会的变化、科技的进步、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国际上教育思潮的影响,分别于1947年、1960年(1963年实施)、1970年(1973实施)、1977年(1982年实施)、1989年(1994年实施)、1999年(2003年实施)进行了6次大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每次改革周期为十年左右。日本的高中采用“大综合”体系,将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四个学科合为一体成为理科,理科课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德育微课是基于学生需求、为系统实现现代德育目标,分专题、多学科综合实施的短时课程。学校对原有的“午间广播”进行改造,创设了“三化两性”的德育微课,将课程内容系统化、课程手段信息化、课程时间固定化,增加课程活动的实践性、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2021,(5):I0001-I0001
四川省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系统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国家基础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课程、以培养健全人格为核心的德育课程、学校文化隐性课程这五大功能互补的校本课程体系,实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荣获“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示范学校”“全国+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心理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0.
一、农村初中德育课程的现状 根据笔者的调查,农村初中的德育实施途径一般有三种:由专任的思想品德教师上课讲授思想品德内容:由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由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理论上讲,这二三类属于“知识性的德育课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课程、活动性的德育课程”^[1]。这些德育实施的途径、方式都指向一种德育课程.即“显性德育课程”。这也是目前初中首要推行的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11.
杨槟榕 《江苏教育》2023,(39):95-96
<正>近年来,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秉持张謇先生“大生”教育思想,推行德育模式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开发双创课程,拓展德育维度张謇先生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强调“厚德载物”,将知识技能与个人品德的培养结合起来。基于此,学校开发“投智未来”创新创业校本课程,将创新创业融入教学教育各环节、融入人才培育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德育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开发利用校本德育课程不仅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成为一种个体发展的需求。开发利用校本德育课程必须做到:目标制定力求“以人为本”,内容选取趋向“生活化”,课程实施引入“组织参与模式”,评价方面建立学生品德档案袋。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无形的,它渗透于学校的整个教育之中,成为学校教育的灵魂,成为滋养学校教育生命的血液。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结合自身的特色,提出了“生态德育”这一理念。所谓生态德育,即区别于一般的“环境教育”或“自然保护教育”,也区别于传统的“人际德育”,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设想将德育电视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成立Talent show栏目,采用“一式22线三步走”的操作策略,栏目通过学生参与、教师指导、师生反馈、监督完善等手段,深入细致地研究德育电视课程在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使德育电视节目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形成校园德育电视课程化的电教特色和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永恒主义“名著”课程观及其对我国读经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读经教育在我国已成为社会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西方永恒主义教育流派将经典称为名著(Great Books),认为名著代表了人类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永恒性,并提出了“名著”课程观。借鉴永恒主义的“名著”课程观,我们可以从读经的价值、读经的选择和读经的方法三个维度得出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要“使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所以,各类课程的实施必须同时渗透价值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当然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都江堰市通过“花园、果园、微田园”的“三园”建设,创新劳动教育实施方式,发挥综合实践育人功能,探索出一条区域“五育”并举新路径。“三园”课程突出了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实效性,重在加强区域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的整体推进,指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建 《考试周刊》2009,(2):160-161
随着社会转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新情况。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本研究选择如东县縀茶镇两所初中为个案,通过座谈、交流、观察等研究方法,对两校的“德育的实施者”、“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班级德育”和“社会德育资源的整合”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德育唯有回归生活,“贴地而行”,才能焕发活力,取得实效。具体表现为:德育课程生活化,以“生活德育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综合相关课程,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德育方式多样化,包括说理教育、榜样示范、陶冶教育、道德操练、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指导等方式;德育评价多元化,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指向学生生活的动态综合、多元开放型德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形势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抓住契机,确立新的课程理念,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德育资源,真正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一、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教学实践中新的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经成为各学科共同的教学目标之一。语文课程的特点,新“课标”给予了定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使德育渗透工作更具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全面理解课程目标,使教学过程成为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进行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