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从学生、教师和教学环境三方面,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设计了田径课堂教学评估量表。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高校各学科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浅析体育教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评价方法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它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忽视了表现目标和过程目标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评价。现在的体育教学评价应向多棒性、整体性、过程性发展,以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核心素养是时代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以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健康第一”,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在评价方式上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且将其真正运用到实践教学工作当中,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深入有效改革提供保障与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注重现代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的解读,将为学校体育自身改革与发展寻找到新的突破口。1.高校体育教育的两个误区(1)“重体轻智”的体育观在教学手段上,难以突破竞技技术教学手段,体育教学在竞技教学圈子里不能自拔;在考核评价上,只注重考试结果评价,只注重生理评价,忽视心理、素质、体育过程和能力的评价,有一种尺度去衡量体质不同、运动起点不同的学生,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考试、达标、60分万岁成为许多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缺乏激励机制,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阻碍了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全面实…  相似文献   

5.
在"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开始实施的背景下,各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也在逐步深入,但田径课程的改革似乎显得滞后.以全国多所高校的田径课程教学为考察对象,调查了这些高校目前田径课教学以及学生的田径需求等方面的现状,从田径课程改革的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关注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过多关注量化评价,对质性评价关注较少。提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对策:评价应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从单一性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教学过程中结合运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将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侯付禄  朱军 《精武》2012,(16):84-85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评价目益显得越来越重要。从评价对象上看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评价标准上看由单一性走向多元性;从评价效果上看由增强体质变向“健友第一”为主。那么。给合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如何评价一堂体育与健康课是当前体育教学研究的的又一新课题。我们在教研的基础上认为,要评价体育与健康课,须做好五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李翔 《新体育》2023,(20):112-114
田径课程是体育课程中的一部分,在增强学生体质、磨炼学生意志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田径课教学评价为高校体育教学优化和调整提供依据,通过田径教学评价反馈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本文以西华师范大学为例,对CIPP模式及其在该校田径教学评价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从背景、输入、过程及成果这四个方面入手,指出西华师范大学田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希望为实际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和优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行体育教育中,“评价”是教育成果的一个认定过程,而非对学生的甄别或选拔。我国高校体育长期以来采用量化性考试方式,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学生经考试评价后往往被贴上或优或差的标签,从而被定了性,这与我国正在实行的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的观念相违背。  相似文献   

10.
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的目的是要解决高校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恢复田径运动在高校体育中的生命力,发挥它的作用。通过查阅文献和调查,了解到当前高校田径课存在问题主要包括:缺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缺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功能;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缺乏对田径文化的理解;缺乏管理完善的田径俱乐部。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构“以人为本”的高校田径教学理念;在高校田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建立全面实用的评价方式;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田径文化的理解;建立与完善高校田径俱乐部。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和数据统计等方法,在分析我国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调查,构建了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探索了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评价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优化与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献资料、教学实验、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普修课与单一选项课各自的优点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选项 田径”的综合型体育课程模式并付诸于教学实践。该课程能够在项目特点上实现优势互补,因势利导地把学生从所选项目中激发出来的练习热情运用到一定的田径练习上来,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弥补单一选项课在发展体能和素质教育上的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浙江省中学体育师资、田径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体育教师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符合当今体育教育的发展,但田径专业体育教师比较缺乏;2、浙江省中学田径教学的指导思想仍未转变,依然是以“体质论”与“技能论”为主要指导思想;3、田径教学内容仍然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仍不统一;4、大部分中学生对田径教材不感兴趣,甚至害怕学习田径。  相似文献   

14.
顾大成  钟宇 《体育科技》2014,(2):151-154
为了解田径运动在我国小学现阶段开展的情况,从课时比重、态度认知、客观条件和课余活动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表明田径课仍然是小学体育课主要内容之一,但没有培养出学生对田径项目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喜爱体育课受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田径运动需求并不了解。师资、场地、器材并不是影响小学田径课教学的原因。80%的学校有经费支持开展课余训练,大课间安排田径运动的形式单一。  相似文献   

15.
返朴与导新——体育课堂教学变革的两步跨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体育课堂教学必须以满足学生基本的运动需求为起点,技术的指导和运动条件的改变,驱动学生进一步的运动学习,通过“返朴“与“导新“两步跨越,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16.
影响体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效果的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秀香 《体育学刊》2003,10(2):89-91
针对目前高师体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效果出现滑坡的现象,分析与探讨影响田径课运动技能教学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学生自我练习能力差,身体素质差和课余自主练习时间不够,练习条件不保证,学时少等因素程度不同地影响着田径课教学效果,提出有关提高高师体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张剑 《体育科技》2006,27(3):85-88
通过对田径娱乐教学的研究,阐述和分析田径教学内容与方法娱乐化,提出构建一个和谐、愉悦、宽松的田径课堂氛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让田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乐园。  相似文献   

18.
秦曼  蒋健 《体育学刊》2021,(2):80-84
美国开发的基于课堂观察的体育教师效能评价工具表现出两方面特性:一方面基于教育和评价理论,建立评价指标和评价流程,严格保证评价者资质,不断优化评价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另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识别体育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为教师教学质量的诊断和改进提供重要参考。未来我国应从研发本土化评价工具、培养专业化评价人员、遵循规范性评价流程及建立互动型反馈机制4个方面优化体育教师效能评价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Previous research on physical education (PE) teaching practice indicates that an exercise physiology discourse has assumed a dominant position within the field. Research shows that PE teachers are likely to emphasise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in their teaching, and PE teachers seem to appreciate pupils who show high levels of physical exertion.

Purposes: Our aim is to examine how vigorous activity/exercise is represented in the practice of PE teaching. We will also examine teaching as a discursive practice, and thereby contribute to a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PE pedagogy.

Research desig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 four upper secondary schools in Oslo, Norway. Data material was produced through fieldwork, during which we observed 92 PE lessons. Additionally, we conducted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the eight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Our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was discourse analysis.

Findings: Our material shows that vigorous activity plays a complex role in PE class: it can be beneficial, but it can also be punitive. The PE teachers we observed drew on an exercise physiology discourse to portray vigorous activity/exercise as beneficial and valuable to the promotion of pupils’ physical fitness and health. However, the teachers also drew on a military discourse when assigning vigorous activity to rebuke a disobedient pupil. The teachers also introduced vigorous activity in the form of additional exercise ‘punishment’, which they assigned to losers in competitive activities. In these instances, the teachers drew on exercise physiology and sports discourses. Thus, we identified how vigorous activity changed value according to context, and discuss how teachers’ use of vigorous activity as punishment can seem paradoxical in a PE setting.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rather than adhering to modern educational practices, PE is rooted in ideas and practices derived from military, sports and exercise physiology discourses. PE teachers inculcated with these discourses have limited ability to discern the paradox of assigning vigorous exercise to their pupils as both a high-value activity and a punishment. PE Teacher Education should therefore problematise how teaching practice is influenced by these discourses, and facilitate discussions on how such discourses constitute PE.  相似文献   


20.
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更新。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充分借鉴近年教学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并结合田径课教学实际,提出了改进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新的设计思想提出要调整教学进度以使教学活动时空因素进一步协同;要突出教学阶段性特征与阶段评价;强调学生主体性与参与意识等,并以此为核心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证明,对课程教学的优化设计程序合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便于教师控制教学。在学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