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李卫公二首》诗非温庭筠作,清顾嗣立已言及,然依据不足。对此,笔者略陈管见。两首诗最早见于《卢氏杂记》,没有著录作者。《太平广记》二五六选载作“及罪遣(李德裕),为人作诗”云云,亦未标明作者。两首诗孱入温庭筠诗集源出于宋钱易《南部新书》。其文云:“李朱崖,武宗朝为相,势倾朝野,及得罪遣责,人为作诗云:‘蒿棘深春卫国门,九年于此盗乾坤;两行密疏倾天下,一夜阴谋达至尊。肉视同僚忘匕箸,气吞同例削寒温;当时谁是承恩者,肯有余波达鬼村。’又一首云:‘气势凌云威触天,权倾诸夏力排山。三年骥尾有人附,一得龙髯无路攀。画阁不开梁燕去,朱门摆扫象鸦还。千岩万壑应惆怅,流水斜阳出武关。’此温飞卿诗也。”清顾嗣立《温飞卿诗集签注》曰:“此二首诗语涉讥刺,  相似文献   

2.
对《温庭筠生年新证》一文的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十年代,夏承焘先生的《温飞卿系年》拟定温庭筠的生年在元和时期,“元和十五年折中为七年(812)”。五十年后友陈尚君同志考其生年为801年,王达津先生估计是827年,刘开扬先生作818年,笔者以为是817年。主要依据都是其《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  相似文献   

3.
<正>温庭筠是文人词的开山词人,对词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自宋以来,词论家对温词的评价,褒贬不一,而最有权威的是王国维的意见。他在《人间词话》中有三处谈到温词:“刘融斋谓飞卿精妙绝人,差近之耳。”“‘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晶似之。”“温飞卿之词,句秀也。”其实他说的这些意思,早被宋人说的“工于造语,极为绮靡”(见《苕溪渔隐丛话》)两句话讲清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的《中国文学史》说温词  相似文献   

4.
温庭筠是晚唐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关于他的生平,不仅“正史”记载极为简略,就是唐宋笔记虽间有补充,也不够详细。多亏夏承焘先生博采“正史”和诸家笔记,并结合他本人的作品,写出了《温飞卿系年》(收入《唐宋词人年谱》),我们对这位重要作家的一生才有了大致的了解。最近,施蛰存先生又根据《宝刻丛  相似文献   

5.
《乐府诗集》收录温庭筠32首"乐府倚曲",它们既区别于温庭筠的相和、横吹等七类乐府诗,亦不同于元、白新乐府。郭茂倩专设以"乐府倚曲"之名,隶于"新乐府辞"类下。根据唐人"倚曲"的创作特点,"乐府倚曲"即温庭筠倚声而作的乐府诗。倚曲通常限定为某种特定场景倚声制曲,辞乐结合紧密,二者相谐,要求创作者具备全面的音乐、文学素养。温庭筠所倚之曲并非古题乐府旧曲,亦非隋唐燕乐之曲,而是作者自创新曲。曲辞遵循乐府传统,或采前世可叹之事补充新辞,或讽兴现实以贻后世审音者采入乐府。郭茂倩"乐府倚曲"的设立,明确了其乐歌性质及创作方式,还原了其独特的艺术生态。"乐府倚曲"对乐府诗传统辞乐关系作出了新的拓展,其文学史意义在于,它与中晚唐时期诗、歌、词、令等音乐文学的创作情境具有相通性,提供了理解与阐释晚唐艺术经验及文体生成、演进的又一视角。  相似文献   

6.
《高中文学常识辞典》一书介绍“温庭筠”词条说:温庭筠(约812—866)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晚唐诗人、词人……词风红香翠软,浓丽绵密,上承五代余韵,下开花间之风,被称为“花间鼻祖”,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温庭筠生年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承焘先生《温飞卿系年》(见《唐宋词人年谱》)把《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六)(以下简称《感旧》,见温诗集卷六)系于开成五年,且定“李仆射”为李德裕;更据开成五年冬庭筠所作《开成五年秋,以抱病郊野,不得与乡计偕至王府。将议遐适,隆冬自伤,因书怀奉寄……一百韵》六(简称《百韵》六)中“收迹异桑榆”句,以为“意谓未逮老境,然其时必已三十左右;”因而估计庭筠生于元和七年(公元八一二年)。近年来发表的几篇考  相似文献   

8.
乡愁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弥漫不开的情结.《商山早行》作为温庭筠的代表作,因其中有“杜陵梦”一语,而多视杜陵为温庭筠乡愁所系之地.本文将从杜陵之“梦”、凫雁之“满”、板桥之“迹”和驿墙之“明”四个方面,对诗歌文本进行细读.同时借助作家的生平考证来说明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眷恋的故乡并非“杜陵”,而是其籍贯“并州”.  相似文献   

9.
中晚唐时期,传奇的创作盛极一时。元稹的《莺莺传》一出即广为流传,受此影响,温庭筠亦作《华州参军》,在借鉴《莺莺传》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突破,展示出其别样的“史才”、“诗笔”与“议论”。纵然《华州参军》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但囿于礼法之风的浓厚和国人的接受心理,此篇小说终未能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0.
抒情角度与温庭筠和柳永的词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庭筠和柳永都出身儒宦之家,温庭筠是宰相温彦博的裔孙,柳永的父亲柳宜曾任工部侍郎。他们文思敏捷、精通音律,多作侧辞艳曲,词名扬于天下,却又因“士行尘杂,不修边幅”,以至仕途坎坷,潦倒终生。温庭筠屡试不第,因代作《菩萨蛮》得罪相国令狐綯,又因不识唐宣宗龙颜被贬,后流落而死。柳永因一曲《鹤冲天》触犯宋仁宗,久困科场,及第已老,死后只能由妓女集资安葬,两个天才词人的命运竟是这样一般无二! 温庭筠和柳永都是写情的圣手,但他们笔下的词境,面貌各具,风格迥异,试比较:  相似文献   

11.
“李贺诗集”卷二《感讽五首》之二诗有二句曰:“寒食摇扬天,愤景长肃杀”,我翻过古代许多版本的“李贺诗集”,此处“摇扬”二字之“扬”,皆作提手旁之“扬”,无作“木”旁之“杨”者,但有个别的版本如《锦囊集》、四库全书本《昌谷集》、清姚文燮注本《昌谷集》此处却作“垂杨”.“李贺诗集”卷四有《新夏歌》一首,篇末二句曰:“三月摇杨入河道,天浓地浓柳梳扫”,其中“摇杨”之“杨”,许多版本都作“木”旁之“杨”,但也有个别的版本如《锦囊集》、《全唐诗》之李贺诗集此处则作提手旁之“扬”.李贺诗这两处之“摇杨(扬)”,作“垂杨”和尚有作“摇漾”者暂不论.而以《感讽诗》作“摇扬”和《新夏歌》作“摇杨”者居多(如《协律钩玄》、光绪四年宏达堂开雕本的《李昌谷诗注》,也有《感讽诗》和《新夏歌》皆作“摇扬”者,(如吴汝纶评注本《李长吉诗集》,《全唐诗》之李贺诗集)还有人认为这两处皆应作“摇杨”者(如今人刘衍《李贺诗校笺证异》.①)应以何者为长呢?虽一笔之差,却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含义迥别,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12.
温庭筠是词之为体的奠基者。从他开 始,词才独立于诗之外,成为一种新的体 裁;并在传统的诗境之外,开辟了新的词 境,从而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这篇文章 我想从意象的形成、组合等方面作一探讨, 以对温庭筠词的艺术作进一步的了解。 一、温词的意象群 温庭筠是晚唐一位诗人,生活放荡, 薄行无检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 词"(《旧唐书》),日常出没于青楼楚馆之 中。因而,其词以描写妇女生活为主,开 晚唐柳词风之先河。自此时,其词笔也转  相似文献   

13.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据《宋书·乐志》,《短歌行》为“汉旧歌”,但在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以本诗为早,古辞可能已佚。在《乐府诗集》中,本诗属《相和歌·平调曲》,并有《长歌行》与之相对。晋人崔豹《古今注》说:“《长歌》、《短歌》,言人生寿命,长短定分,不可妄求也。”《乐府解题》则据《古诗》“长歌正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等,指出《长歌》、《短歌》的区别在于“歌声有长短,非言寿命也”。现多从后说。  相似文献   

14.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属于“杂曲歌辞”。它产生的时代,大约是南朝齐梁时期。 《西洲曲》的西洲,究竟在哪里?有几种说法。一种认为,西洲在江北,是诗中男子的住处;一种认为,西洲在江南,是诗中女子的住处;一种认为,西洲在江北,是诗中女子的住处,一种认为,西洲在江中,是诗中男女相会、话别的地方。笔者认为最后一种意见正确,可以确切地说,西洲,就是武昌西面长江中的鹦鹉洲。温庭筠《西洲曲》说:“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崔颢《黄鹤楼》诗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相似文献   

15.
说起晚唐填词大家、重要诗人温庭筠(山西太原人,字飞卿),人们总是存在着一种坏的印象。历代对他的评论颇多微词。于其人,一言以蔽之,德行无取,于其作,一概冠之以艳丽绮靡。且看一些颇有影响的著作和论文是怎样论断的:“由于性情浪漫,行为放纵,为当时统治阶级所痛恶摧抑,所以终身沉沦”(胡国瑞《论温庭筠词的艺术风格》,见《文学遗产增刊》第六辑),“行为不检,和一般贵族无赖子弟出入歌楼妓馆,赌  相似文献   

16.
咏物词,早在唐五代已经出现。如温庭筠《菩萨蛮》(玉纤弹处真珠落)、牛峤《望江南》、毛文锡《赞成功》、《接贤宾》、李煜《一斛珠》、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等。所咏之物题材广泛,涉及泪、燕、海棠、鸳鸯、舞马、牡丹、柳。咏物类型也有所不同,其中有宫体咏物之作,如温庭筠《菩萨蛮》、牛峤《望江南》则属心绪有所感发而借物抒怀;  相似文献   

17.
孙应时是南宋初期的入蜀文人,他因丘崇制蜀而受招入蜀担任幕僚,虽官卑职微,却仍热心政治,尤其是对"吴氏叛蜀"的预见,更体现出其高超的政治远见。然而,现存孙应时蜀中诗约76首,这些诗或为纪写蜀地山水景物之作,或为与友人唱和之作,或为送别之作,而绝少涉及政事。  相似文献   

18.
温庭筠是词之为体的奠基者。从他开始,词才独立于诗之外,成为一种新的体裁;并在传统的诗境之外,开辟了新的词境,从而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这篇文章我想从意象的形成、组合等方面作一探讨,以对温庭筠词的艺术作进一步的了解。 一、(?)词的(?)象群 温庭筠是晚唐一位诗人,生活放荡,薄行无检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日常出没于青楼楚馆之中。因而,其词以描写妇女生活为主,开晚唐柳词风之先河。自此时,其词笔也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向内心的深秘之处努力挖掘,从而走上了一条狭而细的道  相似文献   

19.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大家熟识的名句,这两句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殊不知这一名句却是从前人的诗句中点化而来的。唐朝温庭筠《杏花》诗中就有“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句;吴融《途中见杏花》诗中也有“一枝红杏出墙头,墙上行人正独愁”句;宋朝陆游《马上作》诗中也有“杨柳不折春色断,一枝  相似文献   

20.
《诗经·魏风·伐檀》次章曰:“坎坎伐辐兮,寞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毛传》:“直,直波也。”朱熹《诗集传》:“直,波文之直也。”近代说诗诸家,或避而不注。或承《毛传》、《诗集传》而注,如蒋立甫《诗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