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介绍了三维数字测力铅球研制的设计思想、主要结构、功能及技术参数,并结合录像对实际测量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采用的仪器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单片机微电脑处理系统和成熟的压力传感技术,通过和专项器械铅球相结合,实现了对实际运动中肢体游离端动态力的测量,能够快速、便捷、准确地反馈运动员在整个投掷过程中的用力特点,可以协助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技术诊断,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相似文献   

2.
针对由于在铅球比赛中人工测量存在因测量工具本身弹性、测量场地不平和人为干扰等因素造成的测量误差而影响比赛的科学性、公平性问题,本文在分析当前国内外有关单目视觉测量技术的研究状况基础上,提出将单目视觉测量技术应用在铅球成绩测量中,结合铅球场地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平面标定测量铅球投掷距离的方法。通过实验证明,此方法在投掷类项目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使用RSscan足底压力测量和分析软件对山东省田径队的6名优秀铅球运动进行了测量,主要从压力曲线、压力中心轨迹和脚底各区的压力时间积分几个方面描述优秀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时脚底压力分布特点.实验结果显示:1)右脚第一峰值(1.52倍体重)大于左脚第一峰值(1.26倍体重),右脚第二峰值(1.04倍体重)很不明显,提示右脚在着地时维持身体平衡、保持动作的顺畅衔接中起着重要作用.2)最后用力阶段,身体旋转和蹬伸主要是以前脚掌为轴,前脚掌肌肉力量强弱,对运动员投掷铅球的技术动作连贯性、稳定性以及成绩有一定作用.建议在运动训练中,有目的地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加强足部小肌群和踝关节稳定性的练习.  相似文献   

4.
改革女生铅球教法程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部分大、中学女生铅球(包括实心球)测试成绩的抽样调查,进行比较分析和小范围的教学试验,提出发展力量素质与铅球动作技术结构相结合的教法程序,以代替传统教法程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综述法,对铅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科学原理做了阐述,并对铅球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进行了探讨.旨在通过研究,能更科学地提高我国铅球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为铅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体育师友》2019,(1):21-23
铅球的发展进步与日俱增,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铅球的技术在新的时代里有了更大的进步。近年来由于体育类高等院校的相关招聘的基本力量要求,铅球成为检测体育类学生的新标准。研究分析铅球速度训练对于提高学生铅球基本成绩,促进铅球技术进步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走访调查法等等,研究分析铅球技术的速度训练相关内容,寻找发展铅球技术速度训练的手段与方法,意在为铅球速度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过渡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问、近景动态立体摄像测量、三维运动学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以我国8名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推铅球过渡阶段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过渡阶段,我国8名运动员的铅球速度减小值较大;过渡时间较长,平均值为(0.1±0.04)s;我国运动员上体控制不理想.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从出手角度、最后用力的工作距离和时间、铅球最后用力上升的高度等方面,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便携式冰壶投掷力量、速度测试分析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洋  杨春怀 《冰雪运动》2009,31(4):94-96
研究设计由一套单片机、计算机和软件系统技术与蹬动压力板传感器、冰壶出手红外切光器、多组摄像头组成的投掷速度、力测试分析系统,并将其组合在便携三角架上。在训练时架设在出手线边,当运动员蹬动踏板时,蹬动压力板传感器感受压力,在冰壶出手时2个红外切光器记录冰壶运行速度,摄像头组记录运动员侧视面、俯视面同步动作画面和冰壶进入大本营撞击占位画面。以上信息、图像由计算机软件进行技术分析,可实现对投掷技术的正确性和稳定性进行判断,使运动员直观地认识自身的技术问题,为教练员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提供帮助,为冰壶运动员投掷能力训练提供"精、稳、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吸入特性测试装置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需要合理的设计吸入特性测试装置,根据机械系统原理,将吸入特性测试装置的组成部分进行功能设计,最终满足生产的需求。本文对于1:2径活塞泵的吸入特性测试装置的设计进行探讨,并且结合实际应用探讨吸入特性测试装置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对第1-16届世锦赛男子投掷成绩发展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灰色预测模型及置信区间对第17届世锦赛男子投掷各单项前8名平均成绩进行预测,结合当前我国男子投掷竞技表现,为我国男子投掷成功备战第17届世锦赛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男子铅球和铁饼成绩变化起伏不大且正处于上升阶段;男子标枪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竞技水平较高,竞争激烈;男子链球成绩正呈现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第17届世锦赛男子铅球、铁饼、标枪及链球前8名平均成绩预测值分别为21.50m、66.23m、88.79m、77.06m,从预测值来看,第17届世锦赛男子铅球和标枪前8名平均成绩会有一定幅度上升,而男子铁饼和链球前8名平均成绩会出现小幅度下降,我国男子投掷应根据自身竞技水平、世锦赛男子投掷各单项成绩发展特征及预测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排兵布阵;另外通过分析世界男子投掷项目成绩发展变化趋势,从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投掷技术给我国教练员及运动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推铅球最后用力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铅球的最后用力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认为:不同技术的最后用力各有利弊;最后用力技术应遵循最大做功原则和最大冲量原则;推铅球最后用力顺序是自中同时向上向下发力。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用两部高速摄影机及两台瑞士产KISTLER测力台对我国10名优秀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动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①左脚着地后的突停制动与蹬伸动作对提高投掷效果有良好效应;②左腿强有力的支撑与快速蹬伸与投掷效果高度相关;③左臂、左肩及躯干的转动式鞭打动作与力效应特点,以及力梯度、垂直冲量、平面力矢分析进一步表明了左侧支撑用力技术与提高投掷效果的关系;④为用术语方便起见,可将左侧支撑用力技术简称为左侧撑蹬。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33名学生的铅球、标抢、铁饼在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的大幅度摆动成绩与小幅度摆动成绩的实施研究,为提高投掷技术的教学质量、训练成效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非投掷臂在最后用力阶段的正确摆动姿势对投掷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实验组的成绩比对照组的成绩因性别、项目的不同可提高6%~22%;铁饼成绩提高最显著,其次为标枪、铅球。  相似文献   

15.
运用近景动态立体摄像的方法 ,对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完成旋转掷铁饼技术时的肩、髋、铁饼及人体重心的时空特征进行了三维分析。表明不同时空的肩、髋、铁饼及人体重心处于不同的位置 ,是与铁饼技术要求紧密相关的 ,破坏了各个时空中肩、髋、铁饼及人体重心的时空结构势必会影响掷铁饼技术、速度和最后的运动成绩 ;铁饼速度与人体重心速度的变化反映了旋转掷铁饼技术的节奏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摆动特征对铅球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通过影片拍摄与解析 ,对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发现 :非投掷臂摆动的速度、轨迹和摆动时机 ,会直接引起部分身体环节的变化 ,乃至影响到铅球运动员正常技术发挥和投掷成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铅球、标枪、铁饼在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的大幅度接动成绩与小幅度摆动成绩的实验研究,为提高投掷技术的教学、训练质量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非投掷臂在《后用力阶段的正确姿势对投掷成绩有显著的影响;铁饼成绩提高最显著,其次为标枪、铅球。  相似文献   

18.
第1~29届奥运会男子田径投掷项目发展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896~2008年间历届(1~29届)奥运会田径投掷项目前3名运动成绩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田径投掷各单项间速度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各单项发展速度依大小排序为;铁饼>标枪>铅球>链球,且各单项都有其各自的发展空间及轨迹特征.各单项成绩的提高速度与该时期训练方法、手段、技术的创新及规则的更新密不可分,并受当时战争、经济、科学、文化诸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铅球教学与训练,主要技术是持球,滑步,最后用力拨球和球出手后维持身体平衡几个部分,而用力掷拨球又是决定运动成绩好坏的关键。为提高上肢力量,在掷拨球教学中采用提拉式,上推式和吊球拨球法进行练习,不仅提高运动机能,而对提高身体素质,增加上肢肌群的爆发力量,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实践,实验对比,明显提高了运动成绩。该方法不仅适用教学,而且对训练也有指导价值,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