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王银 《武当》2010,(8):34-34
仔细研究过截拳道的人不难发现,李小龙不仅是一代武学巨匠,而且还有很深的禅定修为。其实这很自然,因为他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读的是哲学,涉猎佛学禅修自在情理之中。李小龙从武道上路一路攀升,涉足武道之巅时自能触及到某些禅修之境。而反过来,他所接触到的佛学禅境又加速和提升了他的武学境界。  相似文献   

2.
谢永广 《武当》2013,(4):34-36
王芗斋是一代武学巨人,身处中国社会和武术发展的特殊历史转型时期,他的武术体系和武学思想的形成,是与中国武术发展进程,和他自身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对王芗斋武学思想的研究,从侧面也能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武术家的命运沉浮,反映了武术发展的一个历史时代的变迁,解读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武术的发展轨迹,及其中国武术核心价值的本真存在。王芗斋武学思想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童旭东 《武当》2010,(5):31-33
1956年,师弟支燮堂从上海来看望他,鼓励孙存周总结家学,在技术理论和训练方法上能有所发展,著书流传。这也正是孙存周一生的夙愿。由孙存周的父亲孙禄堂先生建立的孙氏道艺武学体系,是以修为内劲为核心的武学体系。由于内劲的特点是无形无意,感而遂通,体现出来的是人体身心本能的适应机制,是把基本功、  相似文献   

4.
余功保 《武当》2013,(7):37-39
孙禄堂是中国武术家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职业武术家,他将武术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跨越了一个个高峰,通过武术的修炼,由技进乎道,实现了对中国文化的形践表达,以生命运动的形态,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境界。研究孙禄堂及其创立的孙氏武学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是深入把握孙氏武学灵魂的一种方法,也是我们研究、习练孙氏武学乃至中国武学,体验生命以及人生的必然走向。归结孙氏武学体系,有六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武当》2012,(6):2
贾维勇,男,汉族,字润泽,号长春,1968年生,甘肃张掖人,武当鱼形游身门十三代嫡传门人。自幼酷爱武学,六岁时跟随武当隐师鱼形游身门十三代嫡传门  相似文献   

6.
李紫剑 《精武》2009,(9):32-35
李紫剑先生不愧为武学名家,他站在拳学的高度,不拘于前人成说,对太极拳的起源、传承、学术价值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使人感到他的“一家之言”显得更通博广识,高人一筹。  相似文献   

7.
刘治良 《精武》2009,(8):27-27
2009年5月28日,我的恩师、武学泰斗李春苓先生走过了八十个春秋,安静地离别了他钟爱一生的武学、他的亲人、还有他满天下的桃李。李春苓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武术家,《精武》百杰之一,李氏形意太极拳的创始人和奠基人,被武林同道誉为“东北神力王”。  相似文献   

8.
李驻军 《精武》2009,(7):42-43
已故太极拳大家洪均生先生,师承名门,艺高德劭,遍植桃李于天下。因他淡泊宁静,不喜张扬,故世人对其生平、拳学思想知之不详。近些年随着先生的武学价值被众多有识之士发现,其太极法门遂成求武者竞相追逐学习的榜样。适值先生诞辰之际,作为先生的拳学传人,笔者不揣浅陋,撰文对先生的生平及武学成就作一简介,一来以资纪念先生,二来以飨后学。  相似文献   

9.
周和平 《武当》2004,(7):30-3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中国内家武学传统功夫,可谓源远流长,博大而精深。古圣先贤法天则地,求诸人身,天地人合一,集修身、养生、技击于一体,而成中华武学:内家武学一道,法融三教,理通百家,是称国术.乃为传统文化之一端也。  相似文献   

10.
《电子竞技》2011,(1):106-107
一代武学奇才,一个狂放不羁的侠客,悲情的故事的男猪脚,他就是《天翼决》的招牌英雄,大师兄。他能把一个技能当三个技能放,他能秒对手于千里之外,他是人剑合一的剑人,他也是《天翼决》中操作难度最高的英雄——没有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李斌 《中华武术》2004,(12):29-29
一代武术大师孙禄堂创立孙氏武学,影响深远,其子女孙存周、孙剑云及其后人、门人多年来都为推广孙氏武学做出了很大贡献。为继承和弘扬孙禄堂先生所创立的孙氏武学,在其孙女孙叔容的倡导下,历时一载筹措,于2004年10月:23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正式成立孙禄堂武学文化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论述了李小龙武学思想的基本特征。结论认为:对武术本质的追求是其武学思想的基础;在习武过程中保持独立个性与自由又是其思想的目的。另外,通过搏斗认识人的本性也超越了传统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程静 《精武》2006,(3):1-1
我随恩师习武已经有二十六年了,在这二十几年里,恩师不仅教会我三皇炮捶技艺,同时也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恩师今年已经七十八岁了,可是面庞红润、精神十足,满头白发更展示着一代武学宗师的风采。而当我静静地望着恩师时,却能从他的脸上、从他的眼中渎出他沧桑的经历和不平静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4.
马氏八极拳是八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是马氏通备武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八极拳流派最为突出的不同在于教学与演练中马氏通备劲的贯穿与执行,以及对通备武学哲学理念与价值规范的坚持。文章在溯源马氏八极的基础上,就马氏八极小架教学与训练的特点与重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当下八极拳发展的现状,就如何传存与发展马氏八极拳进行了相应论述,指出相应保守是面临文化轻薄化发展时行之有效的自保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东、西方武学的人文环境进行了对比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西方武学的文化理念的差异,乃至于全球武学与中华武学理念的差异,是形成各自不同武学指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孙氏武学产生于本世纪初,是孙禄堂先生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数十年卓绝的研究与实践形成的.孙氏武学首次历史性地使武术从一种搏斗技能升华为一门修身实学,孙氏武学对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对孙禄堂武学进行研究,以期更多的人了解孙式太极拳,了解孙式太极拳的武学思想,为孙式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李洋  马金戈 《体育学刊》2012,(6):123-126
对唐豪的武学思想进行研究。纵观唐豪的著作和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他的武学思想主要有博采众长、摒弃门户之见的武术学习思想;以武强国和以武救国的实用武术思想;严谨求真、驳斥虚假的武学考证思想。  相似文献   

18.
《精武》2007,(11):16-19
赵道新是中国近百年里黑暗武术界的一盏明灯,是当之无愧的武界鲁迅!他以武术为人生,他追求真理,批判谬误,他一丝不苟,锲而不舍。他说话的态度率直、严肃,一点不知道忌讳,他独到的目光犀利而又冷酷,于混沌之中觅出新径,反映到笔下,满纸风云,字里行间处处跳动着他对武术挚爱的脉搏,峭拔的语言针对着、嘲笑着那些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武术家"们,这些震撼一代的武学宣言真的为后来者起了登高呼号,擎旗前引的带头作用。《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是一份非常难得的谈话稿,总的来说,它完全表述了赵道新的武术观和武学思想,对于武术界许多问题都作了考证和评论,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有的地方谈的很明确、很深入,所以很有价值,赢得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赞誉,并纷纷报以会心的微笑。一流的刊物,自然要把一流的文章奉献给一流的读者,在这问题上,本刊绝对不会踌躇,从本期起,将连续刊发赵道新的系列文章,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9.
我从事武术工作和研究几十年了,在探讨传统武术及影视武侠小说中的武功问题时发现,正是在现代阶段,影视和武侠小说的武学真正开始光大,它代表了“新派武术”的繁荣,把纸上武学与花拳绣腿演绎到登峰造极程度的基础上,众多武功唤起的是我对人体的想像力,并通过武功进而对人体极限进行探讨,它同时又使我产生很多疑问,人能跑多快?能跳多高?能举多重?这种对人体极限的探讨,跟中国传统的武术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谭嗣同的禅武生涯及禅武思想进行研究。主要结论:通过艰苦学习和探索研究,谭嗣同对佛学和武学领悟较为深刻,他将两者融合并运用于实践之中,充分挖掘了佛学和武学的社会价值,这对其后期的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