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全球网络化、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和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为了强化政府的执政能力,政府信息需要进一步透明化和公开化,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当前,电子政务已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蓝永浩 《金秋科苑》2010,(4):134-134
各级政府与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所提出的要求,"政府行政管理要积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强信息化进程"。大都已经建立一套电子政务平台,但是随着INTERNET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信息化相互促进,迫切要求发展电子政务,逐步形成新型政府管理模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管理,增强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行政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高速对接,信息化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对全球性的信息化革命始终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做出了一系列的部署,以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实现从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在政府信息化方面,我国初步提出了电子政务的主张。其本质是政府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通过不同的服务设施,对社会组织、公民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信息化的的提是政府信息的公开,只有首先公开政府信息,才能进一步使政府信息电子化、网络化。本文着重论述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及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寿志勤  靳鹏  杨皖苏  许君 《预测》2002,21(6):10-13,27
笔者基于对电子政务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多年来为政府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实际经验,针对我国政府当前的电子政务发展现状,较系统地描述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框架,全面展示了信息经济时代电子政务的行政管理和应用功能二大发展目标,旨在为全面实施中国政府信息化作出良好启示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电子政务与政府业务流程再造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来临,政府管理正面临信息网络化和系统联动一体化的挑战,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政府业务流程的变革。本文即介绍电子政务和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含义、关系及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必然性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发展催生的适应信息社会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它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支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中国的电子政务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发展.本文就目前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特点进行分析,对未来电子政府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我国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政府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借助网络服务作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是政府和信息化专家研究的重要问题。该文通过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状况的深入研究,应用项目管理体系,对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提出了系统的管理创新思路。强调要从电子政务项目的论证、立项、计划、项目合作、施工、工程进度、质量、人力资源、施工监理、项目验收等方面,对电子政务项目实行全目标、全过程的整合管理,进而确保实现电子政务项目的规划建设目标,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质量和行政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应用.电子政务这种利用电子化手段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各种公众服务的管理方式,已被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确立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五大应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娱乐)领域之首。建立电子政府.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是世界的发展潮流.也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的必然趋势.它已成为提高政府竞争力的有效和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务是当代公共部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管理的集中表现。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普遍推行的电子政务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二者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为再造行政流程、实现政府资源整合、形成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和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动力;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应用,为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营造了政务环境。然而,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两张皮”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因此,根据实践验证的逻辑和理论发展的逻辑研究分析我国基于电子政务应用的行政流程再造的问题和提出具体对策,将有助于调整和正确把握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推动电子政务的深度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蓝永浩 《今日科苑》2010,(4):134-134
各级政府与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所提出的要求,政府行政管理要积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加强信息化进程。大都已经建立一套电子政  相似文献   

12.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各级政府部门财务信息化经历了三个时代的发展.从最初的基本核算型阶段发展到注重局部管理的管理型阶段,再晋升为与电子政务有机融合的财务管理全面信息化阶段。第三代政府财务管理全面信息化时代的主要思想,是将政府财务管理与电子政务有机融合.以财务为核心.加强政府预决算管理、资金管理,并与财政、内审、人事、行政、12金工程等电子政务工程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指出:“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公务员的信息化意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直接决定了电子政务在政府部门的具体应用程度和政府信息化的实际运作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电子政务的含义与内容,分析了电子政务管理在推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及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的管理优势,指出了我国电子政务立法滞后、缺乏统一规划、工作过于形式、工作人员素质障碍、信息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电子政务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简单地来说,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政府机构应用信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开展政府行政管理与服务。目前电子政务正在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发展电子政务被看作是实现国家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战略举措。因此.在提出“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发展战略的同时,国家又提出了“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化”的政策主张.明确地表示“信息化政府要先行”。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自成立以来业已召开了三次会议,  相似文献   

16.
论电子治理下的政府管理转变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电子治理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观念。政府电子治理的发展过程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政府管理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政府电子治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电子政务。电子政务作为未来行政管理的基础平台和实现无纸化政府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必然会对政府管理职能及行政制度进行有开拓性的转变和创新,通过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府改革和管理创新,是我国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政府管理方式方法也随之变化。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加快数字政府实现的步伐,建立一个法治的国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政文化和新的行政理念迫在眉睫。以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变化为背景谈电子政府应发展怎样行政文化,从而又是如何促进行政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孟涛  胡军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2):205-207
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政府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技管理部门建设电子政务,对于我国科技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科技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科技管理部门正经历着这场信息化革命,并面临着电子政务的新挑战: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再造运作流程、创新并整合其公共服务等等。  相似文献   

19.
电子政务发展中非技术问题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电子政务发展中非技术问题的分析1.管理观念方面第一是决策层重视不够;第二是管理层的消极对待或抵制;第三是执行层对信息化的片面认识或误解,他们把电子政务当作一项纯技术性工作来对待。2.常规管理方面第一是政府在网上应该管理的、应该做到的是什么?这些权责均不明确,以致缺乏进行信息化的原始动力,缺乏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要求。第二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没有相应的行政方式的改变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出现了行政信息、行政执行和行政决策相互脱钩。…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盛辉  成良斌 《科技管理研究》2004,24(5):18-19,25
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的政务活动,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目前,电子政务发展已成为我国信息化的重点,现已初具规模,但也存在着起点低,发展不平衡,信息化环境和制度障碍等不足。本文并针对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