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形声字具有强大的构字功能,是构成汉字系统的主体。意符和声符是构成形声字的两大部件。意符具有表示字的意义范畴和类别的作用;声符除了有示音功能外,还兼有表意作用。形声字声符表意可以从内部、外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外部着眼于表意声符在表示形声字字义时的形式特点;内部着眼于表意声符表意个数及声符义与形声字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  相似文献   

3.
浅谈形声字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声字由声符和形符组成。甲骨文中已出现形声字的来源 ,已有的字成为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于虹 《文学教育(上)》2010,(12):126-126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其中形声字占85%以上。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构成。字是词的书写符号,是语言中词的音和义的最小载体,所以字义也往往与字的读音有关。这种现象在形声字中的反映,就是声符除了标声之外也往往兼有表意的功能。而声旁的表意功能,往往被我们忽视。  相似文献   

5.
从来源上看,汉字声符包括假借字声符和形声字声符,形声字声符又包括主观标音和客观标音两种情况;从声符跟所记录的词的读音关系看,有音同、音近、音变之分;从声符的构字特征看,既有多声、省声,也有声符的重叠、代换和变形;从声符的构字功能看,汉字声符的构字能力都不太强,形声字的发展以汉字声符数量的增长为特征;从声符的表音功能看,汉字声符在总体上的表音功能是不太健全的,不论是上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形声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都不到40%。  相似文献   

6.
试说形声字的形符与声符如三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如果我们要求中学生掌握八千个汉字,那么其中就该有六七千字属形声字。因此,形声字不论对于老师教学还是对于学生识字,都是至关重要的。形声字,顾名思义是由形符(意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的,形符表示一...  相似文献   

7.
汉字起源于象形造字,而后是指事、会意和假借,形声造字法出现得晚些,但后来形声字却成了汉字的主体。商、周出现过一段假借盛行的时期,一字假借为几个不同的字,引起了用字的混乱,形声字克服了假借字的弊病,获得迅速发展。秦汉时期是形声字迅速发展的高峰期。它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纯表音的假借字加形符,二是表形字加形符或声符,三是用形声造字法新造汉字。  相似文献   

8.
系字之线索 识字之启迪——“声符为本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照传统的"六书"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人们习惯上认为,汉字中形声字的意符是表义的,声符是标音的.事实上,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对形声字进行考核的实践证明:占汉字绝大多数的形声字,其中有一类形声字的构成并不是这样简单.它们的意符只不过是强调了该形声字所属的义类而已,而它们的声符却完整地体现了该形声字的本义.正如近代学者刘师培所说:此类形声字"造字之初,先有右旁之声,后有左旁之形"(《小学发微》),这些声符,正是形声字的初文或本字.认识此类形声字这种"以声符为本字"的现象,对于正确地考识字形、字义,深入  相似文献   

9.
形声字是汉字的基本形式,形声之名外,又有象声与谐声之称。形声产生途径有源于假借说、象意字声化说,还有从语源学上研究之,各说研究角度不同,结论各异,但有其共同的东西存在。形声字形符声符研究,是其重要一环。形符是否表意,有仅具区别符号说,有意义类属说;声符的地位与功用,有主声说、声符兼表意义说,还有声符表义的其他研究。此外,还有多形多声与省形省声的研究、亦声字的研究、形声字的记号化的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10.
攸、候、修、倏等字,中间都有一竖。这竖,常给小学生带来麻烦。有时,该写短竖的字,不慎把它丢掉;也有时,没有短竖的字,竟凭空多添一笔。“单人旁”边什么时候出现短竖是有规律的,这要从形声字的构字情况谈起。通常,讲汉字的文章,大都按声符和意符的位置,把形声字分成“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左形右声”、“右形左声”、“内形外声”和“外形内声”六种。在人们的印象中,仿佛形声字都是一半表声、一半表意的。其实汉字字形庞杂,结构多样。有少数字,意符偏居一角,声符却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例如:“荆”字的声符是“刑”,作为意符的“草字头”被挤到了左上角,地位极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正在习作中,别字是同学们的"拦路虎"。为了不写别字,我们必须理解汉字的音形义。汉字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而别字大部分就出在形声字上。所谓形声字,即由一个表意的形符(也称意符),与一个表音的声符(由于古今音的变异,大部分声符已不能用来发音)组成。产生别字的原因就在于使用者往往不理解其形符与字义的关系,使用时错写了形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部首张冠李戴"。严格地讲,部首与形符  相似文献   

12.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形成过程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发生、发展问题的研究对确定东巴文的性质 ,对推测汉字形声字的发生、发展过程 ,乃至对普通文字学理论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依据以形声字声符的表音化程度和形符的类化程度来判断形声字发生、发展程度的原则来阐述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发生、发展过程 ,可以明确 :由象意字声化途径产生的声兼意的形声字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形声字 ;在意符上直接加声符而产生的注音式形声字已是严格意义上的形声字 ,但还带有一定的原始性 ;假借字加意符而产生的形声字是成熟的形声字 ;组合式形声字是能产性最强、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形声字。  相似文献   

13.
形声字是合体字,由形符(表义)、声符(表音)两部分组合而成。形声字的形符、声符的结构安排、配合,即有一般规律,又有特殊情况,掌握特殊结构的形声字,对于识字、辨义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说形声字     
考察形声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可以看出形声字形符声符的构成及其表音表义都具有复杂性。应从实际出发探讨形符声符的功能和"右文说"的局限性,更应以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探讨形声字。  相似文献   

15.
形声字是汉字系统中能产性最强的一种字形结构,从甲骨丈的27%、两汉时期的82.3%到唐宋以后的94%以上,其比例不断增加。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比例,是由于形声字经历了四个阶段和以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旧形声字、假借字和通假字为源头发展来的。绝大多数形声字并不是同时组合形符和声符而形成的,往往是先有形符后加声符或者先有声符后加形符构成,这说明形声字内部形符和声符的产生过程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汉字发展的历史证明,汉字形声化过程从先秦就开始了,并非传统认为的从秦汉开始。汉字形声化就是制造形声字的过程,用了加形符、加声符、替换形符、替换声符、改变造字法、同时组合形符和声符以及组合原来同一对异体形声字七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拙(绌)     
《新读写》2011,(5):48-48
拙、绌二字都是形声字,虽然声符都是“出”,但读音差别很大,拙音zhuo,绌音chu。由于形符不同,含义更是有别。  相似文献   

17.
所谓形声字,是由表示字义类属的偏旁(形旁、意符)和表示字音的偏旁(声旁、声符)组成的合体字。如:“洋” (yáng),形旁氵表示海洋有水,声旁羊(yáng),表示读音。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知如何去分析和掌握形声字。因此有必要探讨分析形声字的难点和关键,以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分析形声字,就要认真细致地去辨析它与会意字的区别,辨析它的形符(意符)和声符。这是分析形声字的两个难点和关键。 首先,认真辨析形声字和会意字的区别。从理论上讲,区别形声字和会意字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会意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的象  相似文献   

18.
同形声符表意“代次”混杂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组同形声符的形声字字群中,其声符表意都面临着三个问题:声符字面相同而实为异族;声符表意的代次混杂;声符表意悖反。尤其应该注意的是第二个问题。具体说来又有“超越声符代次”表意和“颠倒声符代次”表意诸现象。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形声字的声符表意,更能揭示表意的形声型汉字其形声字声符表意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杨寅庆 《现代语文》2007,(9):114-115
在汉字中,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构成,形符主义,声符主音.但声符也有表义的情况存在,而且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我国语言学家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现象,关于形声字声符兼义规律的探索,可以追溯到许慎的<说文解字>(后简称<说文>).宋代王圣美为此还提出了"右文说",他之后的张世南、王观国也有类似观点.宋末元初的戴侗著有<六书故>,以各字原义为纲,释同声符形声字之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和语音是分不开的。汉字虽然不是拼音文字,但声韵条理具在,后人可以由形求声,由声求义。清代学者段玉裁说过:“圣人之造字,有义以有音,有音以有形。学者之识字,必审形以知音,审音以知义。”(《说文解字叙》注)这话是很对的。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说文解字》九千三百五十三文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后来增加的字大都是形声字。形声字有声符,可以由形求声,由声求义。非形声字没有声符,就不易探求声义。而形声字因语音转变,声符失去代表性,后人也难于探求声义。这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