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逐渐发生着变化。从传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形式到现在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教学的方式变迁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顺应社会发展不断更新、创造。目前,我们多数语文教师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上,还没有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因此,教师如何把握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哲学视野审视教育技术,其发展变化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教育技术的文化变迁涉及到课程观、教师观、现代教育技术观和人的发展观等问题。教育技术的渐进式发展伴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本文立足于教育活动中的教育技术现象,从文化视角揭示了教育技术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对新中国成立70年乡土小说创作的纵向考察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乡土书写经历了从走入政治乡土,到重返文化乡土,再到告别传统乡土的转换。赵树理195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里湾》,汪曾祺198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受戒》,莫言1986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分别表征着三种乡土书写的新样态。它亦从文学层面透露出时代环境对人们情感心理的折射:表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人心态从高度的政治整合,到整体的文化怀旧,再到多维的情感突围的流变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现实生存环境的多元诉求。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形势下,以网络为代表的电子媒介不断更新、发展,使文学艺术的变革随之得到巨大的进步.媒介变迁导致文学从“读字时代”向“读图时代”转型,也导致了审美精神及文学方向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任何文学的接受都离不开特定的传播媒介,而不同时代传播媒介的不同转点必然对文学艺术产生深刘的影响。文学的生产工具从口语到刀刻到手写再到敲击键盘,承载文学的传播媒介从口耳相传到龟甲竹帛到纸版到声像再到互联网。无纸化时代的到来终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如今的文学及其发展现状是:口语媒介时代的“贵族文学”已寿终正寝,书写媒介时代的“精英文学”已被挤到“边缘”,播放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学”则一路高歌,数字媒介时代的“个人文学”正方兴未艾。在认识文学现状的同时,我们需思考文学的未来发展之路,从21世纪必须是环保型、节约型社会的角度去看,无纸化的网络文学有可能将是文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先锋。  相似文献   

6.
"英雄"形象的抒写始终是中国当代军旅文学作品的灵魂和精髓。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政治背景的深刻变化,受重就"英雄"形象的审美倾向也发生着嬗变,从而使得创作者们的英雄观念和创作理念不断更新。笔者从政治、时代、精神需求及心理审美特征和时代对英雄的呼唤挖掘受重审美倾向嬗变的根源,并从受重的视角、单一到多元、共性到个性再到人性三个方面审视受重审美倾向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学与传播有密切的联系,文学最初服务于传播,而随着传播媒介传播模式的变迁,文学也在发展变化着。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前语言传播阶段、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等几个阶段。传媒变迁影响到文学,文学的历史也相应地可以大致分划为文学口头传播、文学的文字和印刷文本传播以及文学的电子媒介传播时期。传播媒介的变迁一般来说对文学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以文字尤其是印刷文本为传播媒介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文学,使文学走向了社会化,是人类文学最繁荣时期。但是,新的传播媒介——电子、网络产生以来,文学世界呈现出迷离的状态。传播媒介和传播模式的全球化对文学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8.
对于地域文学的创作或研究,在有些人看来,显得有些不屑而为之。因为,在他们看来,“地域文化”的概念是和“古老”、“历史”、“陈旧”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但在我们看来,现在就把“地域文化”推向“古老”、“历史”和“陈旧”尚为时过早。事实的情况是,在我们的周围似乎还没有出现和地域完全无关的文化和文学。相反,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及其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和造就着地域的“写作人”及其创作的作品。在以地域文化为其背景的文学创作中,我们总是可以找得出地域文化在其中以各种方式的渗透和影响。当然,在现代文明迅速发展的今天,当我们面对地域文学创  相似文献   

9.
成强 《新课程研究》2010,(2):144-145
我国是一个具在丰富的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尤其是我国的诗词,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三百首》,从上古时期民间的创作到诗歌成熟时期各位大师的作品,再到清末直至现在,可谓灿若星辰。面对这样一座巨大的文学宝库,我们应该在从小学就开始好好挖掘,把特殊的文明传递给子孙后代;对于这样特殊的文化,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内化在心中,应该与我们的血液融合在一起,让它在中华民族得到发扬。  相似文献   

10.
文化心理是作家审美和艺术表达的原动力,作家的文化心理影响着他们的创作,也影响着读者的阅读。本文以老舍、沈从文、新感觉派作家和张爱玲为中心,首先分析其都市文化心理的特点及异同,接着对其都市文化心理出现不同的原因进行探讨。通过对以上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不同内涵的分析,也使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文学价值追求,以及这种不同追求所体现的都市变迁与时代变化特点,有助于我们对整个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1.
儒家哲学与中国古代科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哲学作为中国古老智慧与创造的精神源泉,缘于以早期农耕文化为典型的社会结构和思维模式,在特定的农业文明阶段能够与科学技术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囿于传统哲学思维的某些局限性,中国近代科技在长时期内难以做出显著成就。因此,中国文化要发展自己的优秀传统,并走向现代化,必然要从纯哲学的角度考察自己的思维定势,并剔除原始的迷信因素和宗法影响,从神秘主义哲学走向完全科学化,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道德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旅游是旅游的重要类型。徽州文化是我国三大地方文化之一,有着极为丰富的器物文化赋存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本文拟从资源优势、市场走势、区位条件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分析发展徽州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旨在将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世纪20—40年代到90年代,相当部分女性作家一直注重对女性精神世界的书写和提升。近些年来,一批“美女作家”用“身体书写”涂抹着文化泥潭,无论对文学创作还是精神启迪,都起着某种腐蚀和伤害的作用。女性写作应该成为与世界进行精神对话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的科技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先进化组成部分的思想是江泽民科技观的精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江泽民科技现的主题,推进科技创新是江泽民科技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在充分考察当代世界科技发展新态势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同时,在科教兴国的总体战略下,他提出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开发并重、加强科技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培养科技人才等一系列推进我国科技进步的具体方针。江泽民的这些科技思想是对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实现我国科技事业在21世纪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16.
从真理的性质及真理内容与对象的关系看,真理的本质在于符合;从真理内容的客观依据以及对主观思想的超越看,真理的本质在于发现;从真理内容的主观形成过程看,真理的本质在于假说;从真理内容形成的主观根据看,真理的本质在于创造。真理的创造性本质意味着,意识创造是一切创造之源,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真理生产是先进精神生产力之本,亦是先进物质生产力之源。  相似文献   

17.
民族美术创作的根在生活中,必须首先加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参照,以自己独特的情感流露,形成既是时代的又是民族的个性化的创作。民族美术教育应经常开展命题创作竞赛,上好社会实践课,走进自己的民族生活空间中汲取营养,追寻精神内涵的深入发展是当今民族美术创作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状况和当前现代大学制度对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要求,主张营造“心诚则灵”这种以科学、民主为内核的后勤企业文化,塑造先进的现代高校后勤形象,创立服务品牌,形成保证优质高校后勤服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前部分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内容上存在着缺失;校园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定位不准确,缺乏对教师和管理人员人文精神的培育,缺乏对生态文化的培育和传播,缺乏对社会不良思潮的"抵抗力"。要转变这样状况,高校要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积极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强化教师、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引领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艳 《教育教学论坛》2019,(14):177-178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电子科学的基础,对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目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有较大缺口,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进行了详细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