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教学时间:2007年10月教学地点:东南大学礼堂教学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在二年级"第几排第几个"的基础上,自主建构"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它的准确性、简洁性。2.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体验数学创造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适用年级】四年级。【教学思路】本次教学以习作片段《刘老师的茶杯》导入,通过对习作范例的深入品读,引导学生认识到成功的习作往往都是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的。继而结合绘本故事《我的爸爸叫焦尼》的讲述,通过具体的情节再现,引导学生在观察、品读、感受、体验、模仿表达、反思评议等教学环节中感受细节、捕捉细节、再现细节,从而认识到"关注细节"的一般方法要领,并能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自觉地关注细节。【教学过程】一、品读片段,走近老师1.师: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师  相似文献   

3.
教学时间:2011年11月教学地点: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教学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用数对确定位置"规则的合理性,会根据相应规则,用数对确定平面内物体或点的位置。2.感受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严谨与美。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4"。【教学目标】1.学习例文,掌握写游记的方法。2.回忆游览过的"尚湖风景区",写出该景区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自学本次习作例文,并尝试自主写作。【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导入课题师:今天,我们学习写一篇游记。所谓游记,就是对一次游览的记录,描写在游览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欣赏古今奇对妙联,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类型的对联。②初步感悟对联的内容美、语言美、声律美。2.过程与方法:以祖国传统文化精粹——对联为学习对象,以品读赏析、填词属对为主要学习手段,感悟语言、培养语感,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了解、搜集对联的热情,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以"美在大自然"为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包括图片、诗歌、散文等。教师准备:(1)学习有关美学知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2)搜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感受大自然之美"(多媒体展示课题,配茵茵绿草地),说到自然之美,你们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组第2课。【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词。2.了解翠鸟的外形,学习按"顺序、抓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翠鸟的外形,抓重点词句品读课文;学习按顺序、抓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阅读训练的同时,有效渗透习作方法的指导。【教学过程】一、颜色导入,感受鲜艳,渗透语言训练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姓什么吗?出示"朱",学生进行扩词,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朗读、想象等方式,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吟诵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2.体会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索未知美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宋词——《清平乐村居》。谁愿意来读课题?师:古人写词之后,要配上相关的曲子进行歌唱。“清平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欣赏古今奇对妙联,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类型的对联。②初步感悟对联的内容美、语言美、声律美。 2.过程与方法:以祖国传统文化精粹——对联为学习对象,以品读赏析、填词属对为主要学习手段,感悟语言、培养语感,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了解、搜集对联的热情,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内容】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的发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金色童年"中的《爱动脑筋的帕斯卡》【单元课时安排】10-12课时【单元学习目标】1.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情感。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3.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4.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过程,对平均分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构建平均分的表象。2.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把总数分成每份都一样多的几份,感受和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内涵的理解,为学习除  相似文献   

12.
张洁 《儿童音乐》2013,(5):72-74
【教学内容】选自义务教育九年制音乐教科书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7课。【教学目标】1、通过表演歌曲《云》,感受并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2、尝试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3、在听听、唱唱、演演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28~29页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计算、操作、比较、归纳,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进行简单的解释和说明。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过程】一、巧设悬念,引发探究引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老师这儿有三个信封,谁能很快地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组第14课。【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和有感情朗读,体会语言的意境美和情趣美,感受荷叶之美、荷塘之乐。2.凭借动词和"荷叶是我的"等语言材料,理解词句意思,进行句意把握、句式仿说等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2~63页。【教学目标】1.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分享的学习品质。【教学过程】一、课前研究课前,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约分"的《自学评价单》。《评价单》主要问题如下:(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你能写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浙教版一年级下册第92页。【教学目标】1.理解"乘减"运算的意义,掌握"乘减"计算的方法。2.沟通"乘减"与"乘加"的关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抽象性、概括性。3.让学生在经历用"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乘减"的意义;运用  相似文献   

17.
鲁璐 《儿童音乐》2012,(2):74-76
【背景交代】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教学也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都很喜欢音乐欣赏活动,通过学习的积累,基本具备了从整体上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也具备了欣赏辨析乐曲段落、情绪、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基本素养。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上海市小学音乐一至五年级的新教材已被全面使用。小学中高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级下册第88页"认识角"。【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2.通过找一找、认一认、做一做、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并感受角的大小的关系。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比较角的大小。【教具学具】CAI课件、三角板、角(2个)、圆形纸、连接  相似文献   

20.
【教材简析】《我心中的春天》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姐姐的脚步》里的第八课。本单元以儿童在春天里的活动为主线,安排了一系列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季节的变化,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并学会观察、探究和发现。【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通过引导观察、感受,交流、赞美各自"心中的春天"。2.行为与习惯:通过引导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行为和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