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体大思精的文艺理论著作,其谈艺论文主要采取了折衷的思维方式,这在历来争议较多的《辨骚》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拟从有汉以来众多的骚辨出发,分析刘勰在讨论楚辞时对擘肌分理,唯务折衷研究方法的贯穿和运用,指出其局限性及对后世所造成的影响,启发我们以后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宋琴 《现代语文》2007,(9):0-11
《文心雕龙》从第一篇《原道》到第五篇《辨骚》都是讲“文之枢纽”。刘勰“辨骚”之辨应有三方面的意思:其一,刘勰以班固对《骚》的非议是“褒”、贬任声,抑扬过实”,故“辨”有辨别、辩解的意思。其二,“辨”又有“分”的意恩,是分《骚》与《风》、《雅》等经典的异同。其三,辨即变,也就是《序志》里说的“变乎骚”。  相似文献   

3.
张玲 《现代语文》2006,(9):35-36
辨骚即辨析届原及其骚体学创作的化价值和学价值。约1500年前,刘勰在其所《心雕龙》中特设《辨骚》篇,中国学中的辨骚问题由此正式产生并得到学长久关注。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历来被认为是全书的枢纽、总纲。笔者认为,其实《正纬》《辨骚》都是属于文体论的部分,而《序志》中所谓的“文之枢纽”也并不是指的《原道》至《辨骚》五篇,而是另有它意。  相似文献   

5.
"折衷"是刘勰的主要论文方法,<文心雕龙>"变乎<骚>"一语较典型地体现了他的这种"折衷"思维模式.在刘勰看来,体"资于故实"、数"酌于新声"是文"变"之"势"、"理",而<楚辞>则是对这两者的集中体现."变乎<骚>"者,实指<骚>(概指<楚辞>)为文"变"之典范.  相似文献   

6.
屈大均以光大三闾之业为己任,其《骚屑词》多"香草美人",表明其对屈骚精神的仰慕及追随。在词风上,《骚屑词》既有"要眇宜修"的婉约词作,也有不少"豪气轶生马"的词作,还有倾向于南宋骚雅一派的骚雅词风。屈大均词的屈骚之风即其词之最主要品质。  相似文献   

7.
刘勰《辨骚》的学术基础是两汉的《楚辞》学。汉人对屈原及《楚辞》的评价虽然有褒贬两端,而皆以儒家经义之旨为准绳,往往失之于偏颇。刘勰始从经学中挣脱出来,多着眼于文学加以评骘,是其进步之处。《辨骚》列举十一篇《楚辞》作品之名,对于考辨六时期《楚辞章句》十一卷本,极有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勰撰写《辨骚》一篇的目的何在,《辨骚》与总论四篇的内在联系如何,刘勰对浪漫主义的态度怎样,是历来的《文心雕龙》研究者特别瞩目的问题,已经发表了很多仁智之见,但也存在不少分歧。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点浅陋之见,以求教于读者、专家。 “将核其论,必征言焉。”(《辨骚》)要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是要从刘勰《辨骚》篇的内容分析入手,才能作出切实的回答。 《辨骚》的前半篇列举了汉代刘安、班固、王逸、汉宣、扬雄等对屈原作品的评价,“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分歧很大。这种分歧是怎样产生的呢?刘勰认为是  相似文献   

9.
被清代学者章学诚称为"体大而虑周"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周密体系的文艺理论专著。而在这部从总体把握文艺理论的著作中,只有一个作家被单独成篇并且集中笔墨来论述,那就是在《辨骚》篇中被作者充分肯定和褒扬的屈原。本文将从作者的楚辞观来论述其奇与艳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0.
刘彦和《文心雕龙·辨骚》之"博徒"之解诂有极端化、简单化、模式化倾向。"博徒"词义自《史记》之后发生细微之变化。应当根据《文心雕龙·辨骚》之文意以定"博徒"之具体涵义。此博徒亦当训英杰,但又不同于完全褒义之英杰,即非正途出身之英杰,实属历经曲折而终入正途之英杰。《文心雕龙·知音》之"博徒"用为贬义不可作为《文心雕龙·辨骚》之"博徒"也必用为贬义之证据,二者应依语境不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从文体学的角度看,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第一次将"骚"单列为一种文体,萧统的文学观显然受到刘勰的影响。《昭明文选》按文体编排,将"骚"单列,在"赋"、"诗"之后,位居第三。《辨骚》篇中由于刘勰的宗经思想带来了理论上的矛盾,并对楚文化及战国文化对楚辞的作用论述不足。  相似文献   

12.
《辨骚》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辨析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骚的一篇专论。在刘勰之前,汉人刘安、班固、王逸、刘洵、杨雄等对屈原的作品,都进行过评论,但见解不一。而刘勰,一方面指出他们“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另方面,又把屈原的作品与儒家的经典作品作了比较和对照,在具体分析了屈原作品的内容和它的艺术创造性、充分肯定它的价值和地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独到的文学见解。因而,读一读《辨骚》这篇历史上评论屈原作品的重要论文,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分析屈原的作品,而且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刘勰的文学观点。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研究中有几个老大难问题,其中之一便是《辨骚》篇的归属。所有讨论意见概括起来主要有二种:总论说;枢纽和文体论兼属说。持”兼属说”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由是:《辨有骚》篇“未讨论全书的基本观点”,不具备指导全书的意义。①这便实质上否定了《辨骚》的“枢纽”地位,从而只承认它是文体论之一篇。我认为,刘勰把《辨骚》置入枢纽即总论的意旨在于,通过对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作品的研讨和对那些“举以方经”“谓不合传”的论评的辨析,以展示他的文学基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在近几十年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它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层出不穷。其中在《辨骚》篇属总论还是文体论的问题上,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本文试梳理各学者的意见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能给《辨骚》一个合理的归属。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将《诗经》作为对抗齐梁浮艳诗风与形式主义创作倾向的旗帜。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有"风雅兴寄"的呐喊,盛唐杜甫有"别裁伪体亲风雅"的创作实践。而屈宋及其《楚辞》,到了盛唐,才引起诗人们的高度重视与热情赞美。李白与杜甫,对屈骚精神更是推崇备至。李白称"屈平词赋悬日月",杜甫认为"窃攀屈宋宜方驾"。中唐元、白、韩、柳,再到晚唐皮、陆均是《诗经》精神的继承者。至于屈骚精神,也得到了中、晚唐诗人普遍而自觉的接受。  相似文献   

16.
屈原继《诗经》之后,开创了崭新的诗体——骚体诗。《诗》、《骚》怨刺时政的精神是其主要相同之处;但从《诗》发展到《骚》,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怨刺精神的嬗变依然明显。概言之,就是《骚》诗中的主体意识与个体精神的增强。《诗》、《骚》怨刺精神所包蕴的刺政刺时与主体意识两方面的内涵。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现实、积极入世与独立不迁的品质。初见于《诗》,定成于《骚》,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贺婷 《语文知识》2013,(4):94-96
南宋高似孙"夙有俊声,词章敏瞻",但是史传对其人品评价不高。在关于高氏的研究中,对最能折射高氏隐秘曲折的内心世界的拟骚赋作品集《骚略》,鲜少涉及。本文就此加以研究,以求正其名,读懂高氏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文学史著述,却带有明显的文学史意味,其中《辨骚》、《诠赋》等篇尤具代表性。刘勰并非有意撰写文学史,而是在探求各体文学特征和写作规范的过程中不期然而然地走向分体文学史,在文体论和创作论的交汇中不期然而然地勾画出各体文学发展流变的历史脉络。这种异于近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撰述策略使《文心雕龙》得以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者于一体,值得今人思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通变》篇认为《楚辞》是文章"从质及讹"的转折点,希望通过"宗经诰"与"变乎骚",达到文章"通"与"变"的平衡。在这一大背景下,刘勰将《楚辞》列入"文之枢纽",并在《辨骚》篇中提出了"倚经驭骚,酌奇存真,玩华保实"的写作原则,把"文"之变纳入可以指导的范围内,《辨骚》篇的宗旨就是指导人们如何"驱辞力"和"穷文致"的。这一写作原则与"正言体要,恶乎异端"的思想密切相关。《风骨》篇与《定势》篇还从不同角度对《辨骚》篇的写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和丰富。实际上,刘勰就是借《楚辞》来述其运辞之道,这是他解《楚辞》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辨骚》篇的主要内容,是辨析"楚辞"与《诗经》相较的"四同"、"四异"。刘勰高度肯定屈赋和"楚辞"作家的创作成就,不仅仅是着眼作品的艺术实绩,更主要的还在于它体现出文学变通发展的理论意义。该篇在《文心雕龙》全书的论文纲领中属于"文学总论",作者本着"依经立论"的原则,就"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阐述了文学发展的"通变"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