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从文化视角探讨电子竞技的体育属性。运用逻辑思辨结合经验案例分析,论证“技术具身”理论之于电竞文化的作用路径;并从参与身体交互的3个主体中归纳“人-机”式、“人-机-人”式和“人-机-媒介-人”式三重身体交互,表明电竞通过界面突破身体边界,进一步凸显身体间性关系并拓展身体语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化身体育”的概念,从电竞对竞技观念的承载、身体的竞技方式和身体的文化表达展开对电竞体育属性的思考,并以体育的“四体演进”反思电竞的发展。交互技术的发展促使利用电竞来参与体育锻炼成为可能,未来仍需解决电竞的教育价值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体育隐蔽课程对大学生身体自我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实验法对大学生进行为期2个阶段的体育隐蔽课程学习,通过PSDQ问卷测试发现:体育隐蔽课程有助于提高男生身体自我概念、身体自尊、身体活动、身体运动能力、身体力量和身体耐力;有助于提高女生身体健康、身体自我概念、身体自尊、身体肥胖、身体外表、身体活动和身体运动能力。说明体育隐蔽课程对大学生身体自我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身体德育:学校体育的德育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教育学角度审视当下社会中的身体伦理困境,身体德育长期缺位难辞其咎。学校体育往往以竞技伦理化的"体育道德"为自身的德育起点,其理论取向已无法适应教育对象在身体道德发展领域潜在的客观需求。分析青少年群体中身体道德异化的现象,提出身体全面发展涵盖了身体道德素质的发展命题。作为公民道德修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身体道德素质并不等同于竞技伦理,身体德育才是学校体育中德育活动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ChatGPT以其强大的信息整合与文本撰写能力引发热议,于学术研究者而言,面对人工智能不断向人类智力劳动进军的现实情景,反思自身学科的优势并应对机器对学术知识生产过程的入侵,成为当下必要的现实之问。通过对《体育与科学》举办的“ChatGPT时代的体育学术:以身体为方法”学术工作坊的叙事文本进行质性研究,本文认为:(1) ChatGPT取代学术知识生产中部分“平庸之辈”的同时,以其作为物的“能动者”角色影响知识生产空间中的个体行动边界,若机器继续取代人类劳动,劳动的生活意义、生产价值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或将面临深度异化;(2)人类独有的行动意向性是数字时代变动秩序中的恒常存在,体育因其身体性基础联结起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从而避免人类的深度异化;(3)机器进步的现实与体育的上述价值共同倒逼体育学人进一步关注身体,以此呼唤体育学研究的体认范式转向,在此,对身体的体育经验发挥体育学学科想象力,是当下体育学研究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西方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历史梳理.研究表明,西方体育人文精神内涵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希腊、文艺复兴、启蒙阶段、新人文主义4个阶段.并对这4个不同历史阶段的身体观进行了探讨.随着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体育实践的形式与运动的方式也随之改变,至始至终都没偏离以“身体活动”为载体的本质.正确认识这一本质,对把握体育发展规律至关重要,也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体育本质,预防体育异化,挖掘体育人文精神深刻内涵积淀丰富的财富.  相似文献   

6.
根据Sonstroem的训练与自我价值感模型,对体育活动的参与会导致身体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自我价值感,在这当中,对身体能力的评估以及活动的兴趣导向会激发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本文依据中央七号文件精神,从完善大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出发,提出通过加校体育活动来完善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进而通过提高了的身体自我概念又促进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最终达到完善大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并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体育概念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体育有关问题的研究,揭示体育与竞技教育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并阐述体育与身体活动、体育与身体发展、体育与锻炼行为、体育与其它教育的关系。通过论证,指出“广义体育”概念确立的错误依据,从而进一步证实了体育的教育属性和体育活动的教育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对当代竞技体育本质反思的基础上,认为人之身体的失落是其本质异化的根源所在。继而引入西方身体哲学中的身体显现、身体认知、身体符号等核心思想,对同样起源于西方且根植于身体活动的竞技体育本质进行与之相应的身体哲学解读。研究认为,在现有竞技体育本质研究背景下,竞技体育中身体存在的唤醒与身体地位的复归是身体之于竞技体育而言的本质所在,且具体体现为身体的释放与生成、身体的认知与超越、身体的社会表征与文化承载。  相似文献   

9.
体育人口概念研究   总被引:53,自引:6,他引:47  
仇军  高峰 《体育科学》1999,(2):11-14
从体育的概念和人口学视角,运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对体育人口概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后认为:体育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以增进身心健康或提高运动成绩为目标,以身体活动为共同标志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和逻辑分析法,重点对身体何以成为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之维进行了较为充分而科学的论证,并在全面检视与深刻反思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传统研究路向及其"身体"维度研究缺失的基础上,展望了基于"身体"之维的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四个可能面向,以期进一步创新、拓展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内容,挖掘、彰显"身体"之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及其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研究认为:(1)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身体"维度不仅能够成立,而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的本体性的研究维度,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深远而重要的意义与价值;(2)"身体"与学校体育思想之关系研究、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历史变迁之"身体"解读、"身体"危机的学校体育思想根源及其现代学校体育身体观建设、基于"身体"之维的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思想体系的现代建构等4个面向值得给予更多的关切。  相似文献   

11.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采取抽样调查方式对黑龙江省部分城镇居民女性中青年群体身体自尊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详细阐述了城镇居民女性中青年群体不同年龄、职业特点人群及体育人口、非体育人口的身体自尊情况现状、规律和特点,并分析了不同人群产生不同调查结果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为后续研究预测城镇女性中青年群体的体育活动状况及探讨身体自尊与自尊的具体内在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女性身体观是对女性身体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女性体育是以身体为作用对象,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以身体改造并进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女性体育的发生、发展受思想观念的制约性影响.由于两者都作用于身体,所以女性体育受女性身体观的直接影响.研究认为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起着导向、规范和动力的作用.女性体育在女性身体观规定的框架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与女性身体观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13.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采取抽样调查方式对黑龙江省部分城镇居民女性中青年群体身体自尊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详细阐述了城镇居民女性中青年群体不同年龄、职业特点人群及体育人口、非体育人口的身体自尊情况现状、规律和特点,并分析了不同人群产生不同调查结果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为后续研究预测城镇女性中青年群体的体育活动状况及探讨身体自尊与自尊的具体內在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体育竞技不断发展,其蕴含的美学价值也愈发受到关注。然而,作为体育竞技美学价值这一场域的本源——身体,却逐渐专项化,体育竞技中身体形态的整体美与运动技术的表现美变得畸重畸轻,这也使整体多元之身体美走向失衡与扭曲。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中西方身体美学的研究,分析现代体育竞技中身体美被忽视与扭曲的原因,通过对古希腊“健美的身体观”以及舒斯特曼笔下灵性身体场域的分析,提出“充满灵性的健美的身体”,而这一场域的本源即高度敏锐身体自我意识与健美体形结合所形成的身体本身,补足了被现代体育竞技所异化的本应是整体多元之身体美。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借助文献资料和逻辑思辨的研究方法,在对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育艺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和归纳了前人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现有对于体育艺术概念的界定存在外延不准确、范围过宽,以及不应将体育艺术定义为"学科"等问题。并运用体育学、艺术学以及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将体育艺术的概念定义为:通过以身体培养为基本特征的身体活动来传达审美情感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体育是一种人类的身体运动文化。身体动作是体育的基本构成单元,承载并表达着千百年来不同文化赋予体育的不同价值和观念。体育活动中身体动作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是体育人类学首要研究对象。回顾和梳理文化人类学的身体动作研究成果,一方面将显示体育人类学身体动作研究的立基之地,也将有助于明确其在体育研究和身体研究中的位序和独特价值。在分别阐述了马塞尔·莫斯、伯德惠斯特尔、康纳顿三位人类学家对身体动作的经典研究后,得出两点启示:(1)文化塑造了身体动作,应秉持文化整体观全面理解体育及其身体动作;(2)体育人类学对身体动作与文化关系的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和开发,也将丰富和完善身体人类学和民俗学身体研究的学术版图。  相似文献   

17.
身体社会化是儒家身体哲学的基本内容,它使得中国古代体育具有较强地防御过度异化的能力.中国现代竞技体育同样具有西方竞技体育异化的某些特征,但两者绝不等同.照搬西方异化论,不但不能阻止中国现代竞技体育的过度异化,而且还会走不少弯路.解决中国现代竞技体育过度异化需要引入儒家身体社会化理论,以弥补西方异化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对实践解释乏力、属概念混乱、内涵不明确、外延不清晰是目前体育概念定义的现实窘境。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再定义体育概念,以期丰富体育基础理论和纾解社会关切。研究发现,"教育"作为体育的属概念外延过窄(小),容易将是体育的东西排除在"体育"之外;"文化"作为体育的属概念外延过宽(大),不符合逻辑学临近属概念要求且不利于析取"种差";"活动"作为体育的属概念是对体育属概念的一种不全面认识,体育是文化、财富,活动、运动是行为,场地、器材、技术、规则等非活动内容也是体育。遵循逻辑学对属概念的基本要求,运用社会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知识,提出"身体活动文化"(体力性劳动、狩猎、舞蹈、杂技、带有武打动作的戏剧/曲、斗牛/鸡、哑语、手语、体育等)应为体育的"邻近属概念"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析取体育的种差为"对人体自身进行干预以促进身心发展",得出体育概念的定义是"所谓体育,就是对人体自身进行干预以促进身心发展的身体活动文化"。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科学》2017,(3):63-68
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吉登斯的结构化和消费社会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梳理休闲体育的历史渊源和地位变迁演变,探寻休闲与体育互构背后的本质动因,并针对休闲体育的异化提出了救赎的对策性建议。研究认为:纵观休闲体育的历史渊源和变迁,休闲体育的发展和变革顺应了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休闲与体育的边界日益模糊,在后现代背景中发生了相互解构和建构;休闲与体育的互构既是个体化和反叛化的集体行动也是人们对身体赋权和人的主体价值的重新审视;在这一过程中,休闲体育一度丧失了其理想维度,被工具化和消费化,进而造成阶层固化和人的异化。由此提出了树立人本主义休闲体育理念和行业恪守自觉与自治的伦理救赎原则。  相似文献   

20.
身体活动与健康促进是体育科学与公共卫生的重要研究领域。一些研究孤立地探讨了身体活动、久坐和睡眠与各种健康结局的关系,然而,在有限的24 h内,不同行为活动时间相互依赖。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采用等时替代策略,通过各活动行为时间使用的重新分配,寻找使健康收益最大化的最佳时间分配方式。梳理当前等时替代模型在身体活动研究中的发展概况,阐述传统(即非成分)等时替代模型和成分等时替代模型理论,并进行实例分析。基于此,为体育科学和公共卫生研究者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推动等时替代模型在身体活动和健康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