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理解技术学习对中国工业发展的意义,将技术自立定义为一种特殊的技术学习,并从四个方面讨论了技术自立的内涵。其中,特别强调了本土企业的自主产品开发对学习外国技术和塑造追赶者与领先者之间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技术政策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技术自立的经验教训,指出在三段论式的技术政策下,引进技术在技术上的失败和经济上的破产成为中国技术自立和工业竞争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后,简要讨论了技术自立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技术标准化的实施中,普遍存在着技术领先者对后进者的技术溢出,所以,后进者试图通过专利技术许可实现自身的技术积累和创新。在合约理论的框架内研究了标准化技术许可的演进:采用一个双边序贯投资模型,刻画了许可双方在单向许可下的得益和投资激励,并导致了劫持的后果。而后,基于后进者对核心技术进行局部改进的假设,引入回馈许可机制,并分别考察这一制度下许可双方的收益和研发状况。研究指出:(1)由于后进者谈判力的提升,领先者愿意与之进行交叉许可;(2)上述劫持被克服,后进者的投资和研发激励均得到提高。最后,对后进者提出了进一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彩电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对中国彩电产业技术学习过程的案例研究,提出了技术学习过程的新模式"技术引进-生产能力-创新能力".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彩电产业的技术学习过程,分四个阶段,综述了彩电产业的阶段性技术学习特点;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启示,给出了一个新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过程模式.通过彩电产业技术学习过程的研究,我们所能够得到的启示是1.了解产业技术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及其特点,是政府干预产业技术发展和制订激励产业创新政策的先决条件;2.政府干预和激励引进型产业的技术发展,其理论根据应是"技术引进--生产能力--创新能力"模式,而不是"引进、消化和创新"模式;3.系统性是创新的本质;4.创新是竞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学习、技术能力积累及其对中国电子工业成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成长源自学习和内部技术能力的积累。本文首先在对技术能力等相关概念进行简要梳理的基础上,确立了技术推动产业成长的基本分析思路:通过学习进行技术能力积累进而实现产业成长。围绕这一思路,本文从不同技术来源角度,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引进、技术转移与自主研发在中国电子工业不同层次的技术能力积累过程中的作用。最后,本文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出口结构变化考察了技术结构对电子工业成长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技术跨越概念的定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技术跨越研究领域正面临着概念危机:各类研究中的技术跨越定义的模糊不清和互不相同影响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进行。本文在对现有文献的回顾基础上,借助分析哲学中的"概念置换"方法,利用技术管理中的经典分析工具"技术S曲线",提出了一个严格的、可计量的技术跨越的定义。基于这个定义,一系列的后续问题的研究,如技术跨越的条件、技术跨越的规划、技术跨越的评价等,都变得简易可行了。  相似文献   

6.
技术学习的功能和来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谢伟  吴贵生 《科研管理》2000,21(1):8-13
本文首先介绍了技术学习的概念,其次指出了技术学习工作对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综合了现有的研究,给出了技术学习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行业技术轨道的形成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和矛  李飞 《科研管理》2006,27(1):35-47
根据技术创新沿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发展的事实,多西第一个提出了技术轨道的概念。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技术轨道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并对行业技术轨道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模拟,同时引入逻辑曲线对技术轨道的刚性和突破进行了说明。本文还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对行业技术轨道的经济效率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国产化作为技术学习过程:上海桑塔纳案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谢伟  吴贵生 《科研管理》1997,18(1):34-40
本文通过对上海桑塔纳的案例分析,总结了汽车工业技术引进过程的特点,有助于理解技术学习的过程和本质,尤其是政府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组织技术能力概念框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对组织知识存量及其操作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组织技术能力的概念框架,把组织技术能力界定为以学习过程为核心的组织技术资源的处理能力,它具有动态和静态两方面的特性。并运用此概念框架对一些失败技术创新项目存在的“正效应”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魏江  王铜安 《科学学研究》2007,25(Z2):196-204
现有技术整合概念的演进历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相对系统和完善的技术整合概念。基于该概念,着重分析技术整合的实现过程,提出包括技术甄选、技术转移、技术重构在内的技术整合三阶段过程模型,并阐述该模型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种技术导入模式的技术效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松  冯国安 《科研管理》2003,24(3):58-62
本文分析并比较了三种技术导入模式即技术购买、技术联盟和技术并购的技术效果。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技术购买适用于“文件化”的明示技术的导入,具有间断、静态的特点;技术联盟则可实现连续而动态的技术导入,适用于“过程性”的隐含技术的导入;以导入技术为目的技术并购具有时间短、对目标技术控制程度高的优点,但所需初始投资较大。  相似文献   

12.
能力空间与技术跨越能力的积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姚志坚 《科学学研究》2003,21(3):263-267
提出了技术跨越的技术能力开放体系 ,指出技术能力的培育和积累应该考虑技术能力空间 ,即在成本约束下可以有效地组织和调用的内外部能力要素的集合。其次研究了技术跨越的技术能力积累模式 ,即 :引进型、内部R&D型和合作型技术能力积累。最后 ,提出技术跨越的技术能力积累关键在于培育核心能力 ,但同时需要注意核心能力刚性和动态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3.
技术间断、技术创新陷阱与战略技术创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论述了技术间断的本质和战略影响 ,指出了技术创新陷阱的本质和企业陷入技术创新陷阱的原因 ,最后分析了战略技术创新的内涵和动作模式。技术间断是技术范式的转变 ,在其中隐藏着两种技术创新陷阱 ,在技术创新陷阱中 ,企业越创新越死亡 ,只有实施战略技术创新 ,企业才能跨越技术间断 ,避开技术创新陷阱  相似文献   

14.
技术跨越能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志坚 《科研管理》2003,24(6):125-131
本文首先总结了技术跨越的技术能力体系,之后,对技术跨越能力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重点研究了现阶段我国技术创新和技术跨越中技术能力的不同特征,技术跨越中各技术能力成分的协调性问题,以及技术跨越过程中技术能力积累模式的现状和今后需要加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郑雨 《科学学研究》2005,23(Z1):6-10
有关技术创新的研究,基于哲学视角的有G.多西根据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范式理论提出的技术范式论,本文提出了可以应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纲领方法论》中的硬核与保护带理论,分析技术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过程实质上是技术硬核和技术保护带耦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技术学习的模式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赵晓庆 《科研管理》2003,24(3):39-44
本文以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技术能力演化为基本框架,将西方学者有关知识管理与学习的理论与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实践结合起来,提出我国企业技术能力积累的基本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7.
宝贡敏  杨静 《科学学研究》2004,22(5):546-551
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技术能力的提高来增加产品或工艺的先进性,同时企业也需要通过技术管理来提高技术的有效性和可竞争性。我们构建出技术战略、技术管理促进技术发展的基本模型,大致由四部分组成:技术战略、技术能力、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本文通过对浙江省200家企业的调研,分析和验证这一模型。结果显示,技术能力和技术管理均对技术创新有重要的、积极的影响,而技术战略对技术创新竟然没有直接的影响,最后指出此结论对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姚志坚  姚婕 《科学学研究》2003,21(Z1):120-127
技术跨越的过程就是一个技术能力跨越的过程,本文主要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成长型技术跨越和技术能力发展轨迹,并进行了综合案例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存在着以引进模仿吸收为核心和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两种技术能力积累模式。技术能力的积累体现出一个成长型的轨迹,这实际上是成长型技术跨越的机理所在。而在对浙大中控的案例研究剖析中进一步发现,协调的技术能力积累、技术融合和自主核心技术对技术跨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通信设备巨头技术创新布局与扩散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天华  于光  石春生 《科研管理》2011,32(11):18-24
专利引文是衡量技术创新的重要指标。以著名的德温特(DII)创新系统的数据,对通信设备行业两家重要企业思科与华为的专利引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一些中国高技术企业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其研发效率已经追上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中国企业的技术扩散主要是在国内,国际间技术扩散刚刚起步,影响力较小;而跨国企业技术扩散是全球性的,影响力处于龙头地位;追赶型企业技术创新是力求突破的锥型布局,领先企业是平衡型的哑铃布局;企业的技术创新布局主导着它们的技术扩散方向,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宽度大,但是优势技术少,技术深度低。而跨国企业优势技术多,技术扩散的深度高,技术专业化程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20.
技术系统进化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康 《科学学研究》2011,29(3):333-336
 在研究了国内技术系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按照技术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把技术分为单项技术、技术系统和技术种群。根据技术系统、技术种群的概念及其之间的联系,分析了技术系统的稳定性、市场反馈机制等问题,从进化的角度提出技术系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阐述了技术系统的生命周期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