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必然,教师必须科学而艺术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精彩不断,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2.
新的课程改革全面铺开以后,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预设”和“生成”这两个新鲜的词语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频率相当之高。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它们的出现,并不是偶然,而是新课改前提下的必然产物,它反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也的确给新课改前提下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我们同样能够发现随之而来的是在这两个概念之下所派生出来的诸如“科学预设”和“多彩生成”,“静态预设”和“动态生成”,“计划预设”和“变化生成”,“开放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等一系列与“预设”和“生成”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教育教学理念,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透过“预设”与“生成”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背后,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最终让我萌生把我思考的结果写出来供大家参考的想法,是源于最近我参加的一个教改研讨会。会上听了几个老师的课,  相似文献   

3.
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这里的预设指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生成指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那么精彩的生成可以预约吗?笔者认为,高质量的预设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有序展开;精彩的生成是“学生为本”的体现,它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有时生成和预设是一致的,有时两者是有差异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有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轨”时,教师不能漠视或强行将其纳入预设的轨道,这样会泯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程的教育背景下,预设和生成就像一对相生相克的孪生姊妹一样活跃在教学舞台。教师如何运筹帷幄,使教学达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值得我们深思。有效教学——20世纪前期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产物,不仅强调教师在预设环节上认真做好备课,在掌握学生个体差异和心理素质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更是对生成——这一无法...  相似文献   

5.
张敏 《学周刊C版》2011,(11):136-137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科学的预设”就是生成性的教学设计预案.主要表现为在课堂教学前。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对基础知识准备水平、思维能力水平.对课堂教学的思路设计、假设、预见、预测.把教材、学生等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重组预设.在教案的编写上要为生成预留出弹性空间.要制定出各种应对非预设性生成的教学预案.使学生在科学的预设内生成.于生成中发展。“科学预设”的目的是要努力地促使所有的“生成活动”都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课改以来,教师们对预设和生成进行了各方面的讨论与实践。教学中努力杜绝死扣预设、回避生成的现象的发生,逐步达成了“尊重学生,生动生成”的共识;同时,对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作了认识上的描述。那么,预设和生成之间往往会存在哪些矛盾和冲突?教师应怎样去辩证地处理这些冲突呢?笔者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谈些管见。  相似文献   

7.
预设到生成是理念构想到实质达成的一种质的飞跃,在灵动、开放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精巧的预设往往能焕发学生作文生成创新的灵感、思维的火花,从而生成出许多“美丽”的作文来。那么,如何科学而艺术地运用“预设”和“生成”,使学生写出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作品来呢?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研究的深入,对新课程理念的讨论也愈加热烈。在“预设”与“生成”的抉择中,众多的声音对“生成”这一新鲜事物宠爱有加;而对“预设”却褒贬不一,审而视之,预设与生成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孰轻孰重,作为一线教师,深深的感受到,教学中更需要“预设”,尤其是充足的“预设”。(一)教学的目标性决定了教学中更需要预设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什么阶段对学生完成什么样的培养任务,什么阶段学生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在各类教育纲领性文件和课程标准里面都有系统的表述。这种目标需要教师在不断的教学行为中去实现。“凡事预则…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成”将逐步成为课堂的常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面对学生不断生成的非预期性信息,一些教师难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组织教学,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如何从传统的预设性教学向动态的生成性教学迈进,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既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在理念上体现“开放”,在内容上关注“内核”,在构想中寻找“可能”,在预设中构建“板块”,从而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固然重要,但是从本质上讲,教学“预设”应当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多向交流的动态建构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预设”有弹性、有留白、富有动态,教学活动也就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审视“课堂教学”.达到“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因此.作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是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教师因势利导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变成鲜活生动的画面。那么,怎样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审视“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人到了教学实践中。虽然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们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一副跷跷板: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在实践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生成”需要“预设”来引导,“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条件。“预设”和“生成”对幼儿发展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有在教育过程下可以转化的特点。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我们对如何把握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通过实践有一点自己的体会和想法,在此与大家分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动态生成教学包含了两个方面:“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 “预设性生成”是教师在教学课文之前,对学习月标和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时是如何思考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学生认知程度和课文内涵深度之间关系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把握、预设,然后在课堂上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方法,通过互动式的探究、启发、学习,从而达成目标,使学生得到收获。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课程改革与实验的重点是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其基本趋向是为生成而预设。且能由预设而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司。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陧,  相似文献   

15.
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这里的预设指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生成指实际教学过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那么精彩的生成可以预约吗?笔者认为,高质量的预设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有序展开;精彩的生成是“学生为本”的体现,它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有时生成和预设是一致的,有时两者是有差异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有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轨”时,教师不能漠视或强行将其纳入预设的轨道,这样会泯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本文拟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谈一些关于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和动态的生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如何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做到预设而不封闭;做到生成而又精彩?  相似文献   

17.
利用“动态生成”教学激活生物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生成”教学方式最早是由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逐步完善的。所谓“动态生成”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预设的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预设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发展过程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动态生成”教学观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生成状态,比较重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好“动态生成”可以有效激活课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进程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精心“预设”是生成教学的基础,巧处“生成”是预设教学的精彩。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科学而艺术地把握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只有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9.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相对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和“生成”的互相融合。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充满生气与活力,才会精彩不断、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20.
曹晨 《宁夏教育》2013,(2):31-3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这在无形中打破了原有预设与生成的平衡点。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中。生成,绝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和超越。精彩的生成基于高质量的预设。生成就好像我们看到的大树一样,预设则为其根。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随时捕捉来自各个方面的教育信息,在实践中不断探寻有效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新的重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