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罗笑 《职教通讯》2019,(4):65-68
高职特教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培养对象为身心发展存在障碍的特殊学生,同一般教师相比,面临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更为特殊,承受的职业压力更大,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问题。从情绪、人格和主观体验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从压力、地位、工作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而通过对教师自身和外部环境改善两方面提出高职特教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与解决途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备受教师及社会关注。本文对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了心理分析,最后提出了合理进行教师的自我职业发展规划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严重危害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心理韧性研究对重新审视和缓解其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问题,促进其心理和专业自主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具有良好韧性的教师能够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保持对教学的持续热情与发展动力。文章对教师韧性进行界定,论述影响教师韧性的因素,着重探究其对大学教师韧性发展的启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范琳 《江苏高教》2017,(12):56-59
教师职业倦怠等问题严重危害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心理韧性研究对重新审视和缓解其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问题,促进其心理和专业自主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具有良好韧性的教师能够积极应对面临的挑战,保持对教学的持续热情与发展动力。文章对教师韧性进行界定,论述影响教师韧性的因素,着重探究其对大学教师韧性发展的启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国内外学者认为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负荷过重、人际关系紧张、社会期望过高、政策调整过快和个人感受过强等方面。过大的职业压力会引起教师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的消极反应;容易导致教师职业倦怠和问题行为等。研究者大都主张在分析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来源的基础上,采取应对性策略来缓解。  相似文献   

6.
作为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高校教师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承受着巨大压力并陷入职业倦怠。教师韧性为缓解教师职业压力与倦怠提供了全新视角,具备良好韧性的教师能够在高压力与高挑战的情境下保持对专业发展持续的热情与动力。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通过对12位高校教师的半结构化访谈,得出情感因素、职业因素、人际因素和组织因素是影响高校教师韧性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教师韧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建议从增强教师情感调适能力、合理规划职业发展、重视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充分发挥组织功能等方面来提升高校教师韧性。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特定的职业性质和生活方式使其工作压力难以得到有效排解,从而导致其职业倦怠现象十分严重。这不仅导致教师的职业效能降低,而且对学生发展也造成显著的消极影响。文章针对中国高校教师的职业现状,分析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内涵、分析模式、影响因素及测量模式,并对今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教师伴随着长期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态度、行为的衰竭状态,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制约学生乃至学校的发展。导致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学生三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玲 《教育探索》2013,(1):141-142
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教师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其中情绪衰竭最为严重,紧随其后的依次为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包括:社会的高期望值与角色的高定位;办学基础薄弱,福利待遇差;教学工作量大,科研能力较弱;绩效滞后,缺少跟踪调查。缓解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包括:社会应降低对教师的期望值,建立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教师的倦怠心理;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要具备主动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教师职业倦怠是近年来国际国内心理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的迅速变革,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职业倦怠问题日益突显,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探讨其职业倦怠成因,并探索地方高校职业倦怠干预路径,以促进高校教师实现生命的整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考察职业院校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卷,抽取6所职业院校的421名教师进行测查。结果:(1)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整体水平不严重。男教师在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11~20年和30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在组织去人性化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5年及以下教龄的教师,在组织去人性化、情绪枯竭、科研耗尽感,工作倦怠上,已婚教师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2)神经质和外倾性对工作倦怠及其各维度的预测作用均显著,精神质仅对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的预测作用显著。结论: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水平较低,人格特质能够较好地预测工作倦怠水平。  相似文献   

12.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有军  叶娅 《成人教育》2013,33(1):111-112
伴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压力也随之增大,我国教师这一职业出现倦怠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教师本身的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评价体系落后等是导致我国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要使教师摆脱职业倦怠就必须帮助教师进行压力管理、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因此,只有对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加以理性审视,才能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减少倦怠感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教师评价能够促进教师发展,教师评价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是,我国现行教师评价目标功利、内容片面、主体单一、标准僵化,长期以来都给教师带来沉重的压力,使教师对工作失去了信心和热情,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文章试图从教师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四方面着手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人格特质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力远低于组织因素,职业倦怠的根源应归咎于职业群体的组织和直接管理者的行动,提出从培养职业兴趣、建立合理绩效评价体系、营造合谐校园氛围、建立社会支持网等方面,对教师的职业倦怠进行管理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职能。地方普通高校的教师职业倦怠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该文从高等教育大环境、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现代教育观的变化、地方高等院校评价评估、教育、教学对象特点及教师个体心理因素几方面探讨地方高等院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升,教师的流动符合人才流动的方向,教师专业发展机会方面有所改善。但环境变化,增加了教师压力;工作量增加,加重了教师负担;专业发展机会有限,形成了一定的职业倦怠。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减轻教师心理压力;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交流.力Ⅱ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学校布局调整的效益和质量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危机表现为教师害怕或拒绝担当班主任、工作技能欠缺及教育方式简单,其成因主要有教师职业倦怠、不合理的评价体系、生存与工作压力以及媒体的过度关注等。针对班主任危机,可采用制度管理、合作管理、培训管理、人性化管理等策略。  相似文献   

18.
职业倦怠特指在助人行业中个体的体力、精力和能力因无法适应工作要求而产生的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渐露端倪,这对教师自身、学生、学校和社会均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引发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因素是现行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而疏解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路径是优化教师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对安徽省395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社会支持和职业倦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3.5%的教师有严重职业压力,43.8%的教师有轻度职业压力;有轻度、中度和重度职业倦怠的教师比例分别为18.2%,7.8%和2.8%.教师的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3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Since the mid 1990s, teacher burnout has become a crucial phenomenon in the Hong Kong education system, as increasing numbers of Hong Kong teachers have been reported as stressed, exhausted, and depersonalized in their teaching. In the Hong Kong community, including the academic circle, many people have applied the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burnout to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causes of teacher burnout. However,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eacher burnout has become a social issue and is not a purely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Thus,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identify the structural causes rather than the psychological causes of teacher burnout, to obtain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eacher burnout, and to develop better solutions. This article therefore theoretically analyzes how teacher burnout can be caused by certain structural forces, including structural education reforms, the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of schools, and the occupational and career structure of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ological theory of work alienation. The article also gives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