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来,我国大学与社会教育的互动是高等教育史、社会教育史中十分显著的教育现象。在大学扩充教育思想的引导之下,近代大学积极投入社会教育运动。大夏大学创立的社会教育系,开创了依托大学培养社会教育人才的先河,其发展经历了初创、扩充、恢复与深化、调整四个阶段。大夏大学社会教育系呈现出大学与社会教育互动的特征:形成理论与实际并重的课程设置、教学与实习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教育人才;设立社会教育研究部门、创办社会教育专门刊物,开展社会教育学术研究,丰富社会教育理论;开办大夏公社、大夏民众教育实验区、花溪农村改造区等社会教育实验区,直接参与社会教育实践。大夏大学与社会教育的互动模式集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对当今我国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不乏宝贵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宗荣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社会教育学家。他一生从事社会教育的实践和学术研究,对社会教育学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马宗荣的社会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的社会教育理论界的影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3.
“开民智”是近代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开民智” ,近代以来教育家们都普遍关注社会教育的作用 ,在一定时期甚至有人认为社会教育应该优先发展。近代社会教育在“开民智”中的基本经验 ,为我们今天开展素质教育 ,重视群众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吕慧 《成人教育》2023,(9):19-26
社会教育是人类社会最初的教育形态。在古代,社会教育以社会教化为宗旨,用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在近代,社会教育以开启民智、变革社会为目的,社会教育内容有识字教育、通俗教育、平民教育、民众教育、工农教育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教育的内容以五育为中心、围绕德智体美劳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具有学校教育特点;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教育以终身学习为特征,涵盖了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公民教育、环境教育、数字教育等内容。今后,社会教育内容的发展应注意全面性、健康性、合理化、传统性、数字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社会教育的积极倡导,本将就蔡元培的社会教育作用、宗旨、内容及实施方法和设施加以介绍,重点在于挖掘在终生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蔡元培的社会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代社会教育思想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与日本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关系,日本社会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影响着我国社会教育理论与事业发展的范围与程度。回顾日本社会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对于我们认识社会教育,重视社会教育的研究,发展社会教育的理论与事业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等诸方面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固然,近代经济的发展是其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潮和政治民主化的推进是其重要动因;新式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为其奠定了基础。而历届政府对社会教育的重视与支持,亦是社会教育产生并日臻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社会教育是全民学习的现实形态,是终身教育的实现方式,构成了开放大学重要的服务领域。开放大学不仅是开展社会教育的主体,而且必须为社会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服务。其服务功能体现在:推动社会教育研究,制订社会教育规范、总结社会教育经验,推广社会教育模式,培训社会教育人员,开展社会教育咨询,拓展社会教育领域,完善社会教育体系,提供社会教育示范。  相似文献   

9.
民初各项教育事业的推进,尤以社会教育最为艰难。处在中央政府和民间力量夹缝中的民初教育部,在推进社会教育行政体制形成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社会教育制度体系并采取系列举措加以落实,奠定了近代社会教育的根基。这些作为提高了近代国人对社会教育的认知,促进了各项近代社会教育设施的发展,创造了许多社会教育新模式,为民初教育增添了亮色。受制于各种不利因素,社会教育的实际成效与教育部施政目标相距甚远,其间的经验教训当为目前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所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乡村运动组织者.他将社会教育理论与乡村建设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近代乡村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对梁漱溟社会教育思想的探究,从其社会教育思想的形成入手,分析这一思想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思想对当前终身教育观念和学习型社会形成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陈媛 《教育史研究》2010,(1):34-37,74
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根据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质变和量变两个维度,划分为教授群体的萌发期、成长期和稳定期三个阶段,它揭示了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雪蓉 《教育评论》2014,(4):145-148
戊戌时期日益高涨的新民舆论,不仅成为维新变法的推动力,而且促进了以造就新民为目标的近代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科学技术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科普书籍、报刊、学会、科技小说和直接的器物接触等手段,开始全面而深入地影响民众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态度和生活的方式,开阔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民众沿袭已久的传统观念,导致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破除了民众积习已久的陋习,冲击了封建迷信,有效地发挥了近代社会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社会教育”是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我国的一个全新的教育名词,中国近代社会教育观念的产生与发展是受日本与德国社会教育双重影响的结果,在晚清后10年中,社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教育思潮,并直接影响了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育司的成立和后来的各种社会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是我国近代名的教育家和乡村运动组织。他将社会教育理论与乡村建设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近代乡村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对梁漱溟社会教育思想的探究,从其社会教育思想的形成入手,分析这一思想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思想对当前终身教育观念和学习型社会形成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教育师资水平是影响社会教育功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资格和检定制度不仅是师资水平的外部强制性保障,同时也是专业化的主要外化表征。伴随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教育师资的资格和检定制度从缺失、随意逐渐走向制度化。但由于社会教育"法理性"地位缺失、政府和社会精英制度设计的乌托邦色彩和操作中失于宽泛等制度性诱因,社会教育师资的资格与检定制度远不如学校教育领域规范,阻滞了社会教育现代化变迁。  相似文献   

16.
社会教育,作为近代中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一种特殊教育形态,和其他任何教育制度一样,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变革发展的产物,因而也必然对近代中国社会诸要素产生相应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从而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7.
“开民智”、“作新民”是我国近代发展社会教育的主题。自民国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以来,社会教育的理论与事业就受到教育家群体的关注,陶行知、俞庆棠、傅葆琛、雷沛鸿、陈礼江等对社会教育都有过深刻的论述,形成了创造的社会教育、扩大的社会教育、丰富的社会教育、制度化的社会教育、消极与积极的社会教育等各具特色的社会教育理论。这些社会教育思想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社会对策性和教育对策性,总结他们的社会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民智”的开启、“新民”的养成以及建设学习型社会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宗荣,从贵州走向全国的著名社会教育家,他继承了李端棻近代教育发展的思想,通过对美、英、德、日等国社会教育的考察,结合中国实际,把他的社会教育思想建立在全民基础之上,主张教育机会均等和全民的、全面的、终身的教育理念,阐述了社会教育的概念、特点、主客体、必要性、可能性等,成为中国近代社会教育理论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19.
疫情防控需要重视社会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发展史留给我们的重要经验。从教育视角来看,许多疫情灾害都与民众的愚昧、长期的恶习、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缺陷有关。从近代历史经验来看,社会教育起源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教育对策”,发展社会教育,有助于“开启民智”、有助于“化民成俗”、有助于“得民心”、有助于改良家庭和学校的“大弊”。推动社会教育立法、推动社会教育统一行政管理、推动社会教育进行专业与学科建设是解决教育问题、预防疫情灾害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受西方和本国思想的影响,又鉴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蔡元培强调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其有关社会教育的作用、教育内容以及实施方式的论述,促进了近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对今天社会教育的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