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取消加分真的就能还原"奥数"吗有关"奥数"教育的争议,其实早就开始了。笔者发现,不管是过去对"奥数"教育的赞成与反对,还是今日大家在此问题上的纠缠,并没有跳出以下基本观点框架:其一,"奥数"教育本身没有错。"奥数"教育的本意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素质,在国外已开展了几十年。哈佛大学教授、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就曾说过:"我认为‘奥赛’是用来激发学生兴趣的,是引起大家关注数学的一个渠道,应该是一种很好的业余活动、课外活动。在美国,有许多高中生参加,我邻居的儿子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和中国的学生不一样,他们学习‘奥数’纯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网络上对于"奥数"教学产生一片质疑、否定之声,很少有人站出来发声维护,生活中家长们对"奥数"爱恨交加,不敢不学,不得不学,对奥数的学习有着诸多无奈。作为一位有20多年教龄的小学数学老师,我对于"奥数"在小学学习中地位的几番起落有着切身的感受。在"奥数"学习中,学生有受益的,当然也有受折磨的,这种体会应该不仅仅是在奥数学习中存在,其他学科中一样会存在,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2013,(2):59
2012年10月27日,第三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在杭州召开。在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史宁中透露,截止至明年(即从2014年高考起),"奥赛"获奖生参加高考,将不再具有保送资格。"我是管‘奥数’的,我欢迎这样的决定。现在的‘奥数’教法不对,孩子真不应该学。"史宁中说,"学‘奥数’,不如多  相似文献   

4.
2006年,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在《数学家之路》一文中专门谈到"奥数"教育.他说:"我在美国看到很多年轻学生‘,奥数’念得很好,竞赛也得高分,后来成为很好的数学家.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学习‘奥数’完全是凭着兴  相似文献   

5.
如何正确认识"奥数"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学者关于"奥数"教育价值的分析主要存在3点不足:泛化了"奥数"的教育价值,混淆了"奥数"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忽视了"奥数"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奥数"教育的实践效率.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20位享誉国际的华裔数学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广州大学城,并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国际数学大师、世界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为大学生作专题讲座。奥数热却"当头一棒":数学奥赛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得过奥数金牌差点难以毕业"奥数即使得金奖,也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不代表就有研究能力。数学是做研究,研究的根本是找问题。奥数只训练别人的题目,而不知道去做自己的题目,"丘成桐说,"曾有几个国内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得过奥数金奖,到我这里来,结果学问狭窄,考试还行,思考没能力,甚至都不能毕业。"  相似文献   

7.
奥数作为一门学科,本无可厚非,但随着"奥数热"在我国的不断升温,原本有着美好主旨的奥数教育发生了异化扭曲,愈演愈烈,且正向低龄化发展。"奥数热"扼杀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扰乱义务教育的正常秩序,造成教师师德下滑。要想尽快制止奥数的"疯狂",进而从根本上消除奥数"顽疾",就要坚持"两手"一起抓,即一手抓集中从严整治,一手抓教育均衡发展,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8.
这个寒假,我没有去参加艰苦的封闭式冬令营,也没有去游山玩水,而是一天到晚与不计其数的奥数大军"搏斗"。刚放假,我正准备休息休息,就被妈妈推进了奥数培训班,老师对我们非常严格,每道题目都讲得十分细致。我理解的题目他也不厌其烦地讲上三四遍。晚上6点到9点,其他人在家悠闲地看电视、玩电脑,我们却在奥数培训班学习。别人早上舒舒服服睡懒觉时,我在做奥数题。深夜十一二点,人们进入  相似文献   

9.
罗牧言 《师道》2011,(5):29-30
“老师,这个假期我可累死了,整天都在学奥数,学得头昏脑胀的。”“老师,我妈妈让我参加奥数培训。我去不去呀?”新学期一开学,许多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说起奥数的话题。当前,由于高一级学校要选拔学生,因此奥数成为家长和学生绕不开的话题。那么,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热捧的奥数教学,在孩子心中到底是怎样的形象呢?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关于奥数的争论持续不断。从"奥数热"到"奥数退烧",有言论讲"奥数学得好,数学学不好",提出了封杀奥数。足见奥数的教育价值受到了质疑与否定。本文试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论证奥数的教育价值不可否定,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数学能力等。  相似文献   

11.
日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就"奥数"现象进行了专题报道,节目播出后新一轮的反奥数呼声渐趋高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接收记者采访时也明确提出"禁止以奥数或各种竞赛成绩作为入学依据"。事实上,作为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近年来,奥数教育始终处于风口浪尖,但从未真正退出历史舞台。正如中央电视台所总结:奥数教育背后的根源还是利益的竞争,屡禁不止的择校现象为奥数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解决奥数问题,归根到底取决于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语、周树人。面对这三怕,却有许多人明明讨厌但硬是逼自己喜欢。他们害怕奥数,害怕英文,但却又时常抱着奥数辅导书、英语语法书在埋头苦读,全然不顾这是否真是自己兴趣所在,我认为这是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所致。众所周知,"奥数"可为我们高考加分,而它的成效貌似立竿见影,于是,大家就对奥数趋之若鹜了,既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也不权衡利弊得失。无独  相似文献   

13.
当奥数成为过街老鼠被人人喊打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上周六召开教育实践报告会,校长刘彭芝在会上喊出了"奥数不是反革命"。她认为,由于家长望子成龙、一些培训机构漫天要价,加重了学生负担,以至于现在奥数被严重妖魔化了(2011年1月25日《中国青年报》)。我不认为刘校长的话有什么错,奥数没有原罪。在国外,奥数存在了几十年,并没遭遇我们这里的密集"炮轰",更没被要求叫停。刘校长开展的人才培养试点,也能在国外找到很多案例。美国有《天才儿童教育法》,奥巴马上台后推出了力争上游计划。英国对成绩排在前5%~  相似文献   

14.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文章"炮轰"奥数——《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并称奥数教育对少年儿童的毒害比"黄赌毒"还厉害。杨东平认为,目前奥数教育的  相似文献   

15.
"奥数"是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是全世界高中学生最高水平的数学赛事,由具有数学天赋或对数学非常有兴趣的中学生参赛,为发现数学人才做出了贡献.因为爱好、特长而学习奥数是学生的自由,奥数本身没有错,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奥数.有人说"奥数无助于甚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无疑是片面的,说奥数教育是"万恶的"无疑也太夸张了,但不可否认奥数教育的确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前后,我所在的城市曾经大规模流行学习奥数,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也不能独善其身。学校虽然没有专门开设奥数课,但是迫于升学的压力,我利用第二课堂和自习课的时间每周进行两次奥数专项训练。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曾下过相关禁令,不许将奥数成绩和升学挂钩.但十多年来,"奥数热"却持续升温.2010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其中奥赛获全国奖不再有保送资格,但仍然没能给"奥数热"降温.前不久,数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吴文俊院士关于"中国式奥数害人害数学"的直言,可谓振聋发聩.的确,"奥数热"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有目共睹,给"奥数热"降温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在古希腊神话中,美德女神说过:"孩子,跟我走吧!我将教会你如何勇往直前,而你也将在战胜艰险的过程中变得坚强无比."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规定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校内的一项兴趣小组,妈妈给我报了奥数.于是,我就在奥数班里学习.  相似文献   

19.
2003年前后,我所在的城市曾经大规模流行学习奥数,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也不能独善其身.学校虽然没有专门开设奥数课,但是迫于升学的压力,我利用第二课堂和自习课的时间每周进行两次奥数专项训练.  相似文献   

20.
熊丙奇 《广西教育》2012,(40):17-17
北京市近日再次清理"奥数",重申"三个禁止":禁止学校将考试成绩,特别是将"奥数"等各种竞赛成绩、奖励、证书作为入学依据的招生行为;禁止公办学校单独或和社会培训机构联合或委托举办"奥数"竞赛等以选拔生源为目的各类培训班;禁止公办学校教师参与此类培训班活动。其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让全民"奥数热"退烧,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国外",奥数"已有数十年历史,但其意在发展数学爱好者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而在国内,"奥数"却很少关注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