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1年,中国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办起了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次年,13岁的闻一多考取了这所学校。那时,清华学校的美国化气氛十分浓厚,学校的章程上也规定了“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企图  相似文献   

2.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的前夜,不满二十岁的闻一多,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饭厅门前,贴了一张呼吁书,上面抄写了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词。这一举动,象一把火,点燃起清华园里激愤的群情。许多年过去了,闻一多的同窗们回忆起来,总不能忘怀。人们从洋溢着书生意气的呼吁书上,看到了闻一多真诚的爱国的诗魂。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是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上午十时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作的。地点是在云南昆明云南大学至公堂的大会场。(现鲁迅纪念馆)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早岁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自幼沉静好学,学有根底。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担任文书,所作诗文,表现了他独特的政治敏感和深沉的爱国爱民的思想。一九二一年,在应届毕业出洋留美时,他参加了同情教师“索薪”的罢考运动,被学校开除学籍。后来,学校又以写“悔过书”可不予处分为诱饵,令写“悔过书”。有一些人写了“悔过书”但他认为无过可悔,拒不悔过,表现了他的硬骨头精神。学校终于给了他“留级一年,推迟出洋”的处分。一九二二年七月出国留美学美术。在美国他写了许多爱国诗文。一九二三年,印行了诗集《红烛》,这时他在文学方面的主导思想,是强烈的爱国主义,关心国内时事,同情人民所遭天灾人祸的疾苦,痛恨军阀的专横混战。一九二五年七月,闻一多留美回国,历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青岛大学、北平艺专和清华大学任教,并曾一度参加北伐战争。在文学方面,出版了诗集《死水》,参加了“新月社”。但是,他和一般的“新月派”诗人不同,他的诗富有现实感,富有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12卷本《闻一多全集》,1993年12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比起1948年8月由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本《闻一多全集》,当然是齐全多了。但实际上,仍有“全集不全”之憾。本文仅就第11卷(美术卷)作一点补正。  相似文献   

5.
《二月庐漫纪》,是少年闻一多的一组读书札记,也是这位诗人、学者、战士目前所知存世最早的作品,共十六篇六十四则,于一九一六年四月至十二月陆续发表于《清华周刊》。作者时年十七岁,正就读于清华学校中等科三、四年级。二月庐,是闻一多家乡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故宅的一间书房。一多十三岁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以后,每年返乡在此度过两个月的暑假,因以为名。他居于庐内不避酷暑,昼夜披阅不息的情景,在其中等科毕业时(1917)所作的自传《闻多》一文中,有极生动的描述: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诗论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经历了三个时期:一、1922年7月留学美国之前在清华学校读书期间的诗歌创作;二、1922年7月至1925年5月在美国留学期间的诗歌创作;三、1925年5月从美国留学归国后的诗歌创作。闻一多的第一首白话新诗《西岸》发表于1920年7月,自那时起直至1922年3月留学美国时的诗歌创作多数收入诗集《红烛》之中,还有少部分保存在他当时抄存的《真我集》中。这是闻一多第一个时期的诗歌创作。闻一多这个时期的诗歌,在内容上非常广泛,其中有各种生活实感的抒写(如《雨夜》、《雪》、《黄昏》、《春  相似文献   

7.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里的诗句。《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192 5年写成的。他以深厚、炽热、焦灼的感情,以拟人化的手法把帝国主义侵占的中国七块领土澳门、香港岛、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比作与祖国母亲失散的七个儿子。在诗中,闻一多先生以七个儿子的口吻,连续七次深情地呼唤:“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七子之歌》的创作闻一多先生1899年出生于湖北,1912年成为北京清华学堂第二届学生,192 2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的几年里,闻一多既目睹了资本主义的文明,…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的名字是和学者、诗人联系在一起的,他的《红烛》和《死水》曾蜚声文坛,拨动一代人的心弦。而把闻一多的名字和“手工业者”联系在一起,其中的奥秘恐怕就鲜为人知了.闻一多出身于湖北浠水的“世家望族,书香门第”,自幼即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后来还对篆刻艺术发生了兴趣.1927年初,他在上海赋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著名的民主斗士、爱国诗人闻一多,在他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的时候,虽然才是一位21岁的学生,就已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晚上,闻一多曾挥笔抄录了岳飞的《满江红》词,张贴在学生食堂的大门上,表达了他驱逐外侮、收复山河的豪情壮志,因  相似文献   

10.
朱金顺先生新发表的《读〈新月〉,为〈闻一多全集〉美术卷补遗》与其数年前所写的《〈闻一多全集〉(美术卷)补遗》0相比,内容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教育思想初探孙敦恒闻一多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战士,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曾自豪他说“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确,在他48年的人生历程中,有38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在清华的时间最长,他在这里求学10年,执教14年,前后24年。他虽然没有留...  相似文献   

12.
在闻一多的家族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闻家实际上是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的后代 ,为了避免元初对文氏家族的迫害 ,他们的始祖文良辅携家逃到湖北浠水 ,并改姓氏为“闻”。这个悲凉的传说被写入《闻氏宗谱》已有700多年了 ,它不仅为这个后来培养出诗人闻一多的大家族增添了几分英雄气概和神秘色彩 ,而且也引起了史学家和闻一多研究者们长久而浓厚的兴趣。这个问题 ,闻一多本人也产生过兴趣。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曾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 ,但终因资料不足 ,只在日记中写下了“不得其详”这样一个没有结论的结论。在近年来的闻一多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
陈墨,1990年出生,湖南师大附中初二学生。陈墨从小喜欢用画来表现他眼中的世界,4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儿童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陈墨一直坚持用“图画故事”“图画日记”和“图画作文”的方式来反映自己的生活。五年级时,他创作了108幅《水浒系列人物漫画》以及反映学校生活的大量作品。初中一年级时,他又创作了《名言童画》200幅。陈墨的作品曾经在《初中生》《同学》《少年作文辅导》《湖南日报》等报刊发表。2004年4月,他的图画日记《纸上的风景》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4.
俞可 《上海教育》2012,(36):50-51
上海美专课程设置注重全面性与前沿性,东西方美术并举,且开设教育学、伦理学、哲学史、金石学、数学以及音乐、电影、摄影。1912年11月23日,乍浦路8号,沪上诞生上海图画美术院,它相继更名为上海图画美术学院、上海图画美术学校、上海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史上以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早期诗篇《醒呀》,《闻一多全集》失收。根据这首诗后闻一多所写的附记判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五年“五卅”爱国反帝运动暴发后不久。  相似文献   

16.
关于《清明上河图》名称的来历,有人说,图画表现了清明时节的景象,名称和季节有关。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孔宪易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美术》1981年第2期)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为《清明上河图》所绘是秋景而非眷光。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在昆明时,因为生活困难,在昆华中学兼课,教两个班语文。除了上课以外,每两周要改一百多本作文。他的学生范宁当时是清华研究院的研究生,见他实在忙不过来,就为他分担了一个班的修改作文工作。闻一多每次对范宁批改的作文总要检查一遍,才发给同学。有一次,一位同学在作文中评议时事政治,骂国民党。范宁在作文后批道:“少发牢骚多读书。”闻一多看到后,就说:“你这个批语不妥。”范宁说自己对这个同学的情况不了解,闻一多就告诉他,这个同学很进步,很好,应当鼓励。于是涂去范宁写的批语,另行再写。(详见北京出版社《文史资料选编》第四辑第175页:范宁《忆一多师二三事》)  相似文献   

18.
朱湘的诗论     
任何一种文学样式,在它刚刚诞生的时候,艺术上难免是幼稚的、粗糙的。“五四”时期,新诗的拓荒者们以他们的独创精神,创建了摆脱旧体诗词格律束缚的自由诗体。当时,新诗处于稚拙阶段。要使初创的新诗艺术上逐步完恶,需要继起者沿着拓荒者开出的道路继续探索前进。朱湘便是在新诗拓荒者开垦的诗苑里辛勤耕耘的诗人与诗论家。朱湘,1904年生于湖南阮陵县。“五四”时期受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开始赞助新文学。1919年秋季入清华学校,1921年参加清华文学社活动,并开始创作新诗。第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6年曾一度参加闻一多、徐志摩主办的《晨报副刊·诗镌》的活动,但由于思想感情上与徐志摩不合,不久便退出“诗镌”活动。1927年9月至1929年9月留学美国,先后在  相似文献   

19.
走屈原的路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北大、清华和南开三个大学,联合迁往湖南长沙,称“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因为长沙校舍不够,文学院设在离长沙三百里路的南岳市半山的圣经学院里面。闻一多师原是清华中文系的教授,这时开《诗经》和《楚辞》两门课程。我原是北大中文系的学生,这时是第一次听闻先生讲课。 那时抗战初起,人心浮动,很多同学都直接参加抗战去了,有的来了几天又走了,留下来的也很不安心。记得闻一多师第一堂课就做了一次安定人心的谈话。他说,看来这次抗战,不是短期间可以获胜的,救国要有分工,直接参加抗战,固然很需要,学习本领,积蓄力量,为将来的抗战和建国献身也很必要。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志  相似文献   

20.
早期的清华园里,不仅拜访女生受到很多限制,就连看小说也在禁止之列。小说被认为是“闲书”,学校怕青年人看了以后思想上会出乱子。曾在清华学习生活了八年的梁实秋先生在其《清华八年》中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