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畤祭与山川祭祀都是东周秦汉时期重要的国家祭祀活动。根据相关考古发现,畤祭与山川祭祀所采用的祭祀方法以及留存下的遗迹遗物具有许多相似的特点,也有文献记载可以说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密切的联系。而此种联系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背景与意义。东周初年,秦人借鉴山川祭祀以及其它祭祀活动的礼仪规程创设了畤祭制度。此后,随着秦人扩张步伐,畤祭与山川祭祀因同样具有宣示领土控制和君主权威的理念,联系日益紧密。秦汉统一之后,以泰山封禅和五岳祭祀为代表,山川祭祀迎来重大变革,其背后来自畤祭的影响尤为显著。畤祭与山川祭祀的相伴发展贯穿秦人崛起至横扫天下,后经汉王朝终成天下一统的历史过程,就二者关系展开研究可以为考察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其中礼仪制度和政治观念的变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吴山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雍五畤考古研究的又一大突破。自2015年血池遗址被发现以来,已经陆续发现并发掘3处雍五畤祭祀遗址,极大地丰富了对雍五畤祭祀的认知,证明了研究方法和思路的正确性。综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吴山遗址应是秦灵公所作吴阳下畤,祭祀炎帝。研究过程中注重多学科交叉的合作,利用DNA、锶同位素等自然科学方法分析出土材料,对雍五畤祭祀用牲、用玉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吴山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新街镇庙川村北侧吴山东麓山前台地。201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陈仓区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确认遗址面积约为10.2万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单位106处。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对吴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800平方米,发现车马祭祀坑8座,坑内均有驷马一车,出土青铜车马器、玉器、铁器、骨器等232件组。吴山遗址祭祀坑与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2016年发掘的A类坑类型相近,年代相近。综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吴山遗址出土的铁锸应与玉人、玉琮、车马器具有同样的祭祀属性,并用于祭祀特定对象炎帝。吴山遗址应是秦灵公所作吴阳下畤。  相似文献   

4.
本文整理分析了吴山遗址祭祀坑中出土的马骨的鉴定、测量结果。根据马骨门齿萌出、臼齿萌出及肢骨骨骺愈合情况判断,遗址中的殉牲几乎都是马驹。据文献记载,秦帝国时期雍地畤祭祀殉牲为“秋冬用畤驹四匹,木禺龙栾车一驷”,自汉武帝以后“以木禺马代驹”。从祭祀坑均为车马坑、殉牲均为马驹的情况来看,吴山遗址祭祀坑所属时代应为秦至西汉早期。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其历史研究价值举足轻重,尤其是遗留下来的古迹更是卓绝千古.秦汉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气度精神,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创造性.遗址公园作为保护、利用古遗址的重要方式被广泛应用,本文通过介绍秦汉文化与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概况,从建筑景观、园林景观、水体景观、硬质铺装以及景观小品方面对目前西安的遗址公园中蕴含的秦汉文化元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陈媛  刘畅 《文化遗产》2015,(3):26-31
韩国学者认为韩国江陵端午祭是一种古老的部落祭,江陵端午祭完整地将部落祭传承了下来,生动地再现了原始部落祭的概貌。我们从江陵端午祭儒教形式祭祀的祈祷文中可以深入了解儒教形式祭祀是为了江陵地区农业丰产、人畜安全而举行的祈祷活动。而巫祭的目的是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以保江陵地区人畜两旺,和江陵端午祭儒教形式祭祀的目的是一致的。虽然两种祭祀的形式不同,反映的信仰不同,但都是为了祈求一方的平安和庄稼的丰收。而端午祭民俗活动中最主要的江陵官奴假面剧和农乐舞等民俗活动,也是围绕着相同主题进行的,是端午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对江陵端午祭各项活动的分析,论证了江陵端午祭的文化内涵——用祭祀的形式表达渴望丰收和平安的心愿。  相似文献   

7.
相关研究通常认为中行遗址发现的马坑与青铜礼、乐器坑均属于祭祀坑性质。虽然先秦时期的祭祀活动中确实用马为牺牲,但通过对中行遗址45座马坑以及所埋马匹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既与东周遗址所见祭祀用牲遗迹有明显不同,也与先秦文献记载的祭祀用牲制度存在矛盾,应当并非祭祀活动遗迹。中行遗址马匹年龄与性别构成与近代人工蓄养马群相似,牡马牝马分开掩埋及每坑埋放二马或四马等现象又可能与先秦时期的养马制度有关。据此种种迹象推测,中行马坑中的马匹可能来自郑国公室所蓄养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种马群,又因为某次偶发事件而在较短时间内被全体杀埋。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普遍以猪肉祭祀神灵或祖先。不同历史时期,猪肉作为祭品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先秦时期,猪肉祭祀礼俗开始形成。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猪肉作为祭品的地位得到加强。唐宋时期,猪肉祭祀习俗得到进一步传承。  相似文献   

9.
刘朴兵 《兰台世界》2014,(4):132-133
中国人普遍以猪肉祭祀神灵或祖先。不同历史时期,猪肉作为祭品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先秦时期,猪肉祭祀礼俗开始形成。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猪肉作为祭品的地位得到加强。唐宋时期,猪肉祭祀习俗得到进一步传承。  相似文献   

10.
早在先秦时代,祭祀礼仪活动就表现了中国古人重礼的传统。先秦祭祀礼仪纷繁复杂,各种祭祀目的和方式不一而足。鱼类是最重要的祭品之一。血祭是先秦时代比较残忍的祭祀方式。颇为讲究的祭辞则开创了古代文体分类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吴山遗址出土的27件木材和木炭样品进行分析,揭示出以栎属(Quercus sp.)和榆属(Ulmus sp.)为主体的祭祀木材利用情况。部分木材或木炭结构变形,可以初步鉴定为阔叶材类。祭祀坑底板与壁板使用栎属木材搭建,有别于血池遗址同类结构使用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的情况。本次分析的车马器木材样品主要来自栎属和榆属等阔叶材,铁锸使用栎属木材装柄。吴山遗址与血池遗址祭祀用材的区别,可能反映了战国至汉代祭祀礼制的差异和祭祀主体文化选择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周代的祭祀活动覆盖了国家政治活动、民众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其中的祀、禴、尝、烝是指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对祖先进行的祭祀,在周代的祭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周人祭品使用呈现尚俭的特点,强调心祭重于行祭。  相似文献   

13.
周欣  陈安民 《兰台世界》2016,(21):150-153
祭祀舜帝是慎终追远、寻根祭祖的重要仪式,也是中华道德文明的传统古礼。自大禹"望九嶷而祭舜"始,历代君王采取各种形式的祭祀,包括袷祭、望祭、告祭等等。明洪武四年,太祖朱元璋亲制御祭文并遣官至九嶷祭舜,九嶷山舜帝陵祭舜成为国家祀典,国家祭舜仪制日臻完善,确立起传统中国的礼制程式。另一方面,祭祀舜帝与崇拜盘王相互融合,民间的"祭舜"加入很多民俗学元素,舜帝德昭天下受到后世的普遍景仰。  相似文献   

14.
2月24日(正月十八)上午10点整,由杭州钱缪研究会主办的中断了近百年的“元宵祭钱王”的传统活动在钱王祠内恢复举办。内容有祭祀钱王、游览钱王祠、戏曲表演等。据介绍,“元宵祭”是吴越国特有的一项活动,杭州市古都文化研究会理事丁云川去年初在浙江图书馆门外的书摊上无意发现了元宵祭钱王的史料《元宵祭规条例》,其中详细记载了祭祀钱王的各项仪规,并上报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而举办的。  相似文献   

15.
腊月与正月     
正腊月,为一年之末的最后一个农历月份,俗称为岁尾,又称为冰月、寒月,文人墨客多称为嘉平月。"腊",起源于我国上古神农时,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尔雅》载"凡年来岁初之交,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商朝将过年直称为"祀"即取义于这期间要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古人称之为"腊"或"蜡",周朝时"腊"专祭祖先,"蜡"专祭百神。秦汉时统称为"腊",夏及汉后各朝,"腊"皆举行于农历十二月,故世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  相似文献   

16.
秦汉两代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宫廷建筑的规划设计体现了当时执政者的心态和审美风尚。本文通过对秦汉时期宫城建筑的风格、规划以及形成原因等内容的研究,系统地阐述秦汉建筑规划与统治阶级理念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7.
山西漆艺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据史料记载,考古发现最早的山西漆艺,是尧舜禹时期人们所使用的生活用品和祭祀用品。随着历史的发展,山西漆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秦汉时期,漆艺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山西漆艺进入鼎盛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8.
张放 《国际新闻界》2023,(3):109-129
“网络祭祀”遇冷凸显出“网上是给谁上坟”这一核心问题背后中国传统民间家庭祭祀观念的深远影响。无论是思想还是实践层面,传统社会都主要将祭祀行为视为一种以沟通为基本目的的过程,其中的家庭祭祀行为则是在世者与逝去的祖先或其他亲人进行的沟通。通过对典型传统祭式的宏观梳理与分析发现,其沟通想象建构的关键在于逝者的表征与在场,即孔子所言之“祭如在”,具体方式主要体现为“尸”“主”、墓所、“影”等逝者象征物的使用;而某一具体象征物能够表征特定逝者的唯一性资格来源于与之相匹配的、嵌于丧礼之中的“点主”“引魂”等通过仪式。从人际传播理论的视角对传统民间家庭祭祀进行考察,可以将准社会互动与想象性互动勾连起来,揭示出一类更具普遍意义的传播现象——拟想互动。  相似文献   

19.
师■鼎"作公上父尊于朕考郭季易父■宗"之"■"当隶作"■",从攴从"■"(逸),可读作"肆","肆宗"是郭季易父之庙。铭文意思是"师■制作了一件祭祀其祖公上父的铜器放在祭祀其父郭季易父的宗庙(肆宗)里"。这件铜器是小宗师■制作以私祭其祖,而非助祭大宗。不过该祭器的使用地点仍是在大宗宗庙,"郭季易父肆宗"只是铜器的存放地,师■一系未能为公上父立庙。西周时代贵族宗族成员(包括大宗族内小宗及一般族人)的祭祀活动可分为助祭与私祭两种,金文所见庶子或小宗作器"用享宗室"者,内涵是宗族成员作祭器以私祭。部分小宗未能立祖庙,需前往大宗之家进行祭祀活动,反映出西周贵族宗族内部立庙、祭祀及等级制度之严格。  相似文献   

20.
虢姜簋是嫁于虢国的姜姓女子为祭祀其生身之父所作礼器,虢姜身在虢国,不得为其生身之父立庙,则其所作礼器置于何处行礼,是颇值得深究的礼学问题。通过对铭中关键文字的释读以及对周代祀典中坛[土单]之祭的考察,可断虢姜在虢国祭其生父之礼行于坛[土单],而其所作簋鼎等皆是坛[土单]之祭时所用礼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