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由深圳大学主办的第十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以“儒学的当代发展与未来前瞻”为主题。会议分为开场主题演讲、分组专题研讨及大会总结发言三大部分。当代新儒学第三代领军人物: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蔡仁厚,以及大陆著名学者陈来教授,依次为本次会议作了开场主题演讲;分组专题研讨中,近百名学者就“牟宗三哲学研究”、“唐君毅哲学研究”、“儒学海外发展反思”等专题展开研讨;大会总结发言者王邦雄、郭齐勇、李晨阳、曾昭旭、宋志明在总结前述的基础上,展望儒学未来之路,为已来的和将来的青壮年新锐引航拓土,为圆中国思想真精神之梦指引前进方向。此次会议是近年有关新儒学研究的最为盛况空前的大会。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是其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面前,梁漱溟高扬儒家文化的大旗,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和对西方生命哲学的阐发,创立了融会中西的“新孔学”,并从哲学的高度为中国儒学思想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由于历史的局限,梁漱溟的早期儒学思想在理论上有许多疏漏。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 ,道学研究 ,进路多方 ,自清代以来 ,大要莫外或经学的、或史学的、或哲学的三种法门。清代经学家视道学为“宋学”(宋代经学 ) ,忽略道学实乃宋儒从经学中分化出来的新哲学形态 ,并不等同于“宋学”。近世史学家与哲学家称道学为“新儒学”、“新儒家”,史学家认为“新儒学”的产生及传衍 ,如佛出现于世一样 ,是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一大事因缘”;哲学家无论是自号“新理学”的冯友兰 ,还是诸多所谓“现代新儒家”,均不满足于“照着”道学讲的哲学史叙述方法 ,而是借助道学史料 ,运用西方传入的哲学方法 ,把道学研究推向了“中西会通”的中国哲学创作阶段。现代社会可以有多元的道学研究 ,而不可能形成一元的所谓“现代新儒家”  相似文献   

4.
宋代学者把对“天地万物的根源”,“道德声名的根源”和“天人关系”的解释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完成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以天命思想和天人合一为中心的新确立的哲学就是新儒学。本文的主题就是概括中国哲学史上出现的对于天的观点,还有特别是在新儒学中关于从宇宙的秩序和运行原理开始如何推论人类的道德价值和善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研治哲学,以深邃的眼光,独到的见解,敏锐的观察迥出时流,独超象外。在中国哲学的转型时期,他力主在人文学术中设置“哲学”一科;向国人介绍了西方第一流的哲学家;借助西学,检讨和反思中国哲学,从义理层次上对儒学进行了深刻批判。对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亦开风气之先。王国维与二十世纪初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课题,他对哲学的贡献将与时推移,愈益显示出独特的价值,王国维当之无愧的属于中国现代哲学的先驱人物。  相似文献   

6.
《邯郸学院学报》2013,(1):F0003-F0003
林宏星(笔名:东方朔)教授,1963年生,江西寻乌县鹅湖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邯郸学院“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顾问。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学者;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宋明儒学、先秦儒学与当代新儒家。  相似文献   

7.
宋代学把对“天地万物的根源”,“道德声名的根源”和“天人关系”的解释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完成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以天命思想和天人合一为中心的新确立的哲学就是新儒学。本的主题就是概括中国哲学史上出现的对于天的观点,还有特别是在新儒学中关于从宇宙的秩序和运行原理开始如何推论人类的道德价值和善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儒学与中国现代世界的关系中,显性拒绝与隐性因袭同在,这一状况既决定了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中国现代世界是在对儒学这一前现代政治哲学不完全拒绝的情况下确立起来的,也决定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必须两面作战的时代使命--既要进一步批判儒家政治哲学,同时又要依据儒家思想来对治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朱熹以其理学思想为旧本《大学》补“格物致知”传,延展与活化了自孔子开创、荀子接续,但却又为后世儒家所忽视了的知识论传统,使得宋代理学作为“新儒学”,在内容和形式(方法)上都区别于传统儒学,从而成为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朱熹格物补传意义进行再诠释,无疑有助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的再发掘以及中国哲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革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中庸》是先秦儒学的哲学纲领,它既是对先秦儒学的总结和发展,又是宋明新儒学的经典根据。作为《中庸》思想体系核心观念的“诚”,在《中庸》里是贯通天人、连接物我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并且被赋予了伦理与哲学的双重意蕴。《中庸》之“诚说”构成了儒家道德形上学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照着讲”是讲清楚冯友兰哲学本身,着重讲“怎么样,”属于哲学史研究的范围;“接着讲”是对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发挥和发展,是创造性地诠释,着重讲“为什么,”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适应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哲学的转型,冯先生所关注的确定性、合群体性、建设性三个原则可以成为“接着讲”的接点。在当今时代,我们不必再自我标榜现代新儒家,但我们应当讲现代新儒学,对包括冯先生的新理学在内的儒家文化做出新的诠释,建构中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在当下,如何谋求儒学复兴?学者们提出了宗教的、哲学的、生活的三种儒学当代发展路向.本文通过对儒学复兴历史的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与这三种路向不同的另一种儒学当代(当下生活的时代)发展路向,即“世俗儒学”的路向.“世俗儒学”也就是使儒学世俗化,不是要使儒学庸俗化,让儒学变得容易迎合民众的庸俗要求,而是要让儒学“祛魅”,清除儒学精神贵族化——以儒学为“生民立命”、以儒学救人类、以儒学代表人类文化未来——的倾向,将儒学化为民众世俗生活的精神导向.为谋求儒学世俗化,本文提出儒学当下迫切需要三大转变,即改变立场,由重“士”转向重“民”;改变观念,由不能容忍世俗价值转向重视民众的世俗愿望与世俗要求;改变导向,由专注正面指导人生转向积极关注人生的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金岳霖和冯友兰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们以新实在论的哲学立场和逻辑分析的哲学方法,重新诠释传统理学的重要范畴,建立了各自的形而上学体系,较为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冯友兰作为现代新儒家已是不刊之论,而金岳霖的学派归属则存在着新儒家和新道家之争。命运观是金岳霖和冯友兰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金岳霖和冯友兰对“命”“运”概念之内涵的规定以及性与命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基本相同的,只是在某些具体的表达或解释性环节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为明确金岳霖哲学的儒学性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郑家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头顶着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亚欧比较哲学学会主席的名誉,一位当代儒学大家,却涉嫌利用访问美国的机会,几乎每次都同时申请一个“妻子”同往,然后“妻子”滞留美国不归,先后有6个“妻子”之多。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尤其是郑家栋的“儒学家”的身份更引起了人们的争辩。首先是中国社科院儒教研究中心秘书长陈明(诚明)、儒学联合论坛版主王达三等人相继发表短评,称此事件与儒学无关,与儒教也没有关系,并表示反对将“一人之行为与一文化事业相勾连而恶意炒作”。不久“,儒学联合论坛版务委员…  相似文献   

15.
儒学治理社会的方案可以说丰富多彩,不过我们认为,儒学治理社会的方案就在《大学》提出的“八条目”中.其中“治心”(正心)、“治身”(修身)、“治家”(齐家)是儒家治理社会的三大法宝,我们称之为“三个环节”.对儒学而言,这三个环节各有其具体内涵和目标,但基本特点和根本精神是一致的.我们既要关注并发掘其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特殊价值,也要揭示其不足并对之进行丰富和发展,使儒学为现代社会治理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6.
融贯中西通释古今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对中国哲学史的开创性研究,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范式,他的三本哲学史各具特色;二是用“接着讲”的方法,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成为了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冯友兰的哲学创造体现出了复兴民族哲学的一种现代努力.  相似文献   

17.
方东美,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他毕生致力于比较文化哲学的研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哲学理论,并以此来凸现中国哲学精神的价值。本文拟就方东美关于人的学说作点研究,以就教于大方。 1 方东美关于人的学说是以他的生命存有学为基设的。他认为,如果要想创立一个演绎的思想体系,首先要以原始观念为出发点,然后由此引伸出复杂的思想体系。例如老子的“道”,海德格尔的“存在”,都是其原始观念。“生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儒学复兴思潮在中国大陆的泛起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与现代新儒学不同,当前的儒学复兴不是一家独大,而是众说纷呈、多元并存。基于现代新儒家之困境与传统文化研究思潮的勃兴,人们为儒学的未来前景提出一系列独到见解,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蒋庆的“政治儒学”、黄玉顺的“生活儒学”与干春松的“制度儒学”。总的来说,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均有现实可行性,但它们标志着儒学研究路向的新展开。  相似文献   

19.
景海峰先生是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开阔的哲学视野和独到的思维方式,力图揭橥现代新儒学的发展轨迹和精神风貌。他对儒学近现代转型的深思、对现代新儒家学术思想的评判、对儒学未来走向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现代新儒学的研究视阈。在此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研究是解析景海峰学术思想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0.
秦汉瓦当、铜镜铭文中屡屡出现的“无极”语汇,兼有天文术语和世俗观念两种含义,可能是北宋新儒学“无极”概念的语源之一.周敦颐有可能受其启发,最终将“无极”转化提升为义理、哲学概念,在整部儒学史的形上学建构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