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的语文教育,经历了从"语文教学"到"语文教育",再从"语文素质教育"到"语文民主教育"的过程。所谓从"语文素质教育"到"语文民主教育",是我对"语文教育"在认识上和实践中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
"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几经探索,人们逐渐达成共识: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坚持"语文性",摒弃"非语文"与"泛语文"倾向,否则极易步入迷途。从我国课程综合化追求的三种类型可以界定: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具有语文学科特质的学科内的综合,绝不能混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如何确立并体现语文性,是当前亟需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3.
凡事预则立,预习是高效课堂实现的重要一环。小学高段学生已经具备课前预习能力,让他们在课前预习,促使小学语文高段教学"未成曲调先有声",就需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小学语文高段教学真正实现"有备而来",真正实现"满载而归"。  相似文献   

4.
张洪生 《广西教育》2014,(41):97-97
正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至于其他的思维教育、思维训练等,那些都是派生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文字,品出"语文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做。一、揣摩语言文字,于细微处品"真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一个读者,是一个具有一定赏鉴能力的读者,能够从作品中读出"趣味",于文中的细微处品出"真味"。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  相似文献   

5.
刘金玉 《考试周刊》2008,(16):56-57
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质疑一直伴随着现代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笔者以为,目前对造成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的探讨忽视了一个重要原因,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大量的"非语文"现象.本文由此出发,考察了语文教学中"非语文"现象,并把它分为"泛语文"、"伪语文"、"反语文",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警惕.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就是人生课,一门教儿童"做人"的课。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实现"语文立人"的课堂教学核心。  相似文献   

7.
我一直坚信:生活处处皆语文,篇篇即是好文本。只要是文学的东西,小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大小"说明书",大到一些优秀的古今中外名著,它都一定有可让学生"吸收"的语文元素。其实,小学生具有天然的言语生命力,只要"温度和营养"适宜,这种生命力就会自主舒展。作为语文教师的任务则是让学生的心灵真正浸润到优质的语言文化元素中,实现有效的语文教育。"挖掘文本中的语文元素,提升学生素养"理当成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即"读书"与"写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读写是互动的,读写的前提是阅读积累,没有积累,就不会有"说"得恰当、"写"得精彩。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阅读范围小、读书习惯差等现状,探求如何让学生搜索、处理信息,如何积累阅读知识,协调"读""说""写"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兴趣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以提升小学生"读""说""写"等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建构语文教育范式不仅是语文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现实之需,而且是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然追求,更是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实然愿景。语文教育范式的建构应遵循理论性、实践性、结构性以及普适性等原则。从语文教育的整体考察,语文教育范式的建构可以基于一种"线性"逻辑,即语文教育"从哪里走"、"如何走"、"走到哪里去"。据此,所建构的语文教育范式的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语言文字"是语文教育的基点,"语文实践"是语文教育的途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终点。  相似文献   

10.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母校墙壁上那一行红色大字。那是我接触最早也记得最牢的陶行知思想。而今,当执教初中语文数载重新咀嚼这句话,我欣喜地发现,它依然是语文课堂最正确的"指南针"。本文从以"真"为基石,追寻本色语文课堂;以"实"为目标,打造本色语文课堂两方面入手,探讨了语文课堂应有浓郁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悄悄变革,但是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高耗低效"的原因何在?作者在自我探问之后,归结为:一是教学的任务不够明确,二是教学的内容不够准确,三是公开活动的纷繁令人眩目,四是教师自身的素养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我于1997-1999年主持了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当代语文教学流派研究",又于2000年出版了科研专著《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提出了"五岳之美,各异其秀","其美具,其灵异"的观点。[1]这反映了我对"语文树旗"的看法。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或曰"个性"),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树旗",必须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实际上,"自成一家"就是"树旗"。于漪说:  相似文献   

13.
"交流平台"是"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它与课文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交流平台"与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以及课文内容和课外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语文知识及学习方法的渗透,以真正提升"交流平台"板块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就是语言",已经包容了"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含义。语文教育既包含口头语言的学习,又包含书面语言的学习;既包含语言形式的掌握,又包含语言内容的理解;既包含语言系统和规则的学习,又包含言语行为的训练和言语作品的学习。语文教育就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汉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母语。中国语文课程教材要体现汉语言教育、母语教育的特点;中国语文教学应按照汉语言教育、母语教育的规律来进行。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情"味、文本的"文"味、熏陶的"美"味、学习的"趣"味……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语文就是"语"和"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运用的能力、方法和习惯是语文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内容。语文课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让语文课回归语文的本色,具有"真语文"味。笔者将从何谓真语文、何谓"真语文"味的课堂、如何使语文课有"真语文"味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怎么教学生?都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于"人"和"人的发展"的层面上,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探索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语文教育,实质就是文化教育。语文教学,实质应该就是习惯教学。  相似文献   

18.
张积春 《教育革新》2007,(10):37-38
众所周知,近年来,语文教改方兴未艾。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不再是那么冷冷清清、平平淡淡了,各种"时髦"现象纷纷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可谓是"绝招"迭出,"新法"竞举,面对如此"异彩纷呈、百家争鸣"的局面,一时间弄的许多语文教师顾此失彼甚至晕头转向。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部分迷失的现象作以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现代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考试等因素的影响,趋近于"功利化"。教师只注重"教"的活动,而忽略了学生"学"的感受。对语文的学习更像是"囫囵吞枣",想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应该让学生学会"细嚼慢咽"的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20.
统编教科书的"双线"编排系统,让"语文要素"引人关注。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存在着要素与教学脱离的问题。要素教学应避免"硬教"与"空教",实现"软着陆",要素在教学中要落到实处,应融于语文学科的专业化教学中,应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合拍,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