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韩宝轩 《精武》2008,(4):29-29
研究通背拳术的历史源流,笔者发现有许多附会讹传。例如:“鬼谷子”传通背拳、“孙膑”传通背拳、“韩通”传通背拳、“韩老道”传通背拳、“白猿”传通背拳(见2007年第8期《精武》上的《武田熙〈通背拳法〉一书的讹传》)等。这些讹传,众说纷纭,导致通背拳源流传承的历史,严重失真。因此,还通背源流的历史本来面貌.是挖掘、整理、继承、发展中华武术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所以,笔者溯本求源,以史为鉴,考查了通背拳术派生发展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2.
韩宝轩 《精武》2007,(8):35-37
通背拳术博大精深,传承至今,已发展出太极通背拳、祁家老派通背拳、祁家少派通背拳、五行通背拳、白猿通背拳等不同流派的通背拳术。然而,考近两个世纪以来,各通背源流,在传承中不仅存在历史纪年的严重断代,而且普遍存在人为假托的附会讹传。例如:讹传春秋战  相似文献   

3.
李红梅 《中华武术》2007,(11):59-60
通背拳又称"通臂拳""通备拳",是我国武坛久负盛名,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拳术之一。通背拳的流派较多,主要有:白猿通臂、五行通背、活叶通背、劈挂通备、太极通背等。关于此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尚待进一步考证。到清末民初时,通背拳大为昌盛,好手辈出。河北、京津一带的张策、刘月亭、刘智和辽宁的修剑痴等均是近代通背拳名家。他们不仅继承了通背拳术,并且不断充实、创新和发展了拳法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  相似文献   

4.
洪洞通背拳,又称无极通背缠拳,其宗师乃清代乾隆皇帝御赐"神拳"郭永福。此拳法风格独特,技击性强,内容丰富,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此拳术已有数百年历史,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支优秀拳种。文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洪洞通背拳的源流、独特之处、发展以及健身性进行研究,对洪洞通背拳的文化内容以及文化人类学价值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总结,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其历史以及文化内涵,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吴宪民 《精武》2008,(5):22-23
问:通背拳技如果用到军警格斗中,是否会体现价值? 答:传统通背拳的本来面目和自身价值,主要就是技战术和养生术。所以它又称“通背拳术”。然而,通背拳术作为攻防和养生益寿的技术手段,是没有阶级属性的。客观地讲,谁掌握了它就为谁服务。  相似文献   

6.
通背一百零八击技法是祁门通背第四代传人、中国近代武术家、著名通背拳术大师修剑痴老先生以一百零八字诀为根,以实战击法为本创编的通背实用、快捷、凶狠的制敌取胜手法,每一法都能变化、巧用,都是随心所欲的"拳外之拳""法外之法"。本文是恩师通背拳第五代传人(修老先生的弟子)王嘉仪先生晚年双目失明时口传手授给笔者的。一百零八法分明三十六法、暗三十六法、奇绝  相似文献   

7.
吴宪民 《精武》2008,(4):24-25
问:通背拳在内家拳中的地位用恢复吗? 答:“内家拳”的名称并不科学。通背拳术派生的历史,本身就因区别清代黄百家将武当松溪派六路、十段锦原母拳改称“内家拳”.才引发用母拳的练功法则:“通背”二字,改母拳另称“通背拳”的。然而。自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百家著《内家拳法》以来,“内家拳”单指的狭义拳名,经百年沧桑流传,已成为拳种分类的广义代名词。  相似文献   

8.
通背拳,也称通臂拳,讲究以猿背或猿臂取势. 通背拳流传较广,流派较多,除少林通背拳外,还有"白猿通背""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挂通背""两翼通臂"等门. 少林通背拳主要特点:甩膀抖腕,双臂摔劈,腰背发力,冷弹脆快,闪展灵活,刚柔相济.  相似文献   

9.
韩宝轩 《武当》2014,(2):27-28
五行通背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优秀拳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稽考传统通背拳术,乃“外练势,内练气,气势混元,阴阳互根之母法也”。  相似文献   

10.
刘连洋 《精武》2006,(5):50-51
通臂拳又称为通背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之一。此派历史久远,早在明代之时便有流派。关于通臂拳的拳谱典籍,多是近代通背拳巨擘修剑痴先生所著,如《五行通臂拳拳谱》、《通背宗派之根源》、《通背拳技击要诀》、《国术教范》等等。然而该拳清朝乃至明朝的拳谱典籍,却鲜见于史料记载。幸有河北石家庄稽古斋武学书馆鲍玉龙兄藏有明朝古  相似文献   

11.
通背拳术是以九柔一刚、放长击远、先发制人、轻灵活快、以巧制敌,有别于“少林”、 “武当”而独竖一帜的特殊击法、练法的拳种。 在实战击技中,通背拳以其特殊的击技方法,称奇,称怪,称绝于武  相似文献   

12.
通背拳术基本练法与技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通背拳术渊远流长。 相传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鬼谷”老师修道云蒙山中,观诸猿之争斗、嬉戏、猎食、栖息等动作创造了通背拳术。历经千载,先人代代相传去粗取精,至前清道光年间浙江人祁信之子祁太昌将流传在民间的通背拳术单操散手,功法,练法、汇集总结。揉进了松柔、快捷、巧妙、多变、凶狠、连贯的训练、制敌方法。并开脱了原通背拳术以猿形为基本形态的练法开创了以背力为法,通达贯顺,放长击远先发制人的祁氏少派五行通背拳术。 五行通背拳术按阴阳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祁家通背拳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后发现,祁家通背拳是一门非常注重技击实战的优秀传统拳术,其实战技击有着严、长、准、变、连的特点.同时祁家通背拳又有着强身祛病、自卫防身、教育、促进和谐农村发展的价值功能,这些研究为祁家通背拳的推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祁家通背拳是一门优秀的传统拳术,其发展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文章对祁家通背拳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以探寻其文化价值。研究发现:祁家通背拳在其发展过程身受着中国传统的兵家思想、美学文化与"三冀文化"的影响,同时其自身也具备了传统的武德文化思想。传统文化寄寓于祁家通背拳之中,同时祁家通背拳又是这些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五行通背拳总操法有108种之多,打出探肩送背、放长击远贴衣发劲、击响见物的皮鞭劲及大劈大盖的气势,是五行通背拳独特的风格特点,而皮鞭劲是五行通背总操法的整体劲力和能看到的表面(外)劲力,其练出内劲才是五行通背拳之精髓所在,同时也是检验、衡量五行通背拳功夫深浅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吴宪民 《精武》2008,(3):36-37
通过短暂的电话采访,总体感觉韩宝轩这个人确实有思想、有能力;对通背拳有着巨大的信心,一如张方先生所说的那样:“韩宝轩是辽宁武术界最具潜力的武术家,只有他可改造和推进通背拳向前发展,他是努力复兴通背拳的唯一希望!”这些年,在韩宝轩的内心深处,一直以通背先贤来激励自己,他不断内省,  相似文献   

17.
冷冷 《精武》2009,(12):20-22
发源于天津市静海县独流镇的太祖门独流通背拳,可谓是静海县的“土特产”,也是天津市土生土长的地方拳种。其起源是清朝乾隆年间一僧一道两位太祖拳师云游至独流,将太祖门拳法传至独流。在长期的流传中吸取了当地流传的通背拳还有少林拳以及其他拳派的精华而形成的一门风格独特的拳法,有“太祖拳通背劲”之说。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体委关于挖掘整理武术文化遗产的文件精神,沈阳体育学院在院领导的关怀下成立了武术挖掘整理组。前不久,我们前往大连等市作实地调查。依山傍海的大连市久负盛武之名,诸家云集,本文仅就通背一家简述其基本手法、运动特点及修剑痴先生对通背拳发展的历史贡献。大连及辽宁地区所流行的通背拳,基本上是修剑痴先生1921年来东北后传入的。该  相似文献   

19.
赵宝安 《精武》2011,(1):50-51
五行通背拳总操法有108种之多,打出"探肩送背、放长击远"、"贴衣发劲、击响见物"的皮鞭劲及大劈大盖的气势,是五行通背拳独特的风格特点,而皮鞭劲是五行通背总操法的整体劲力和能看到的表面(外)劲力,其练出内劲才是五行通背拳之精髓所在,同时也是检验、衡量五行通背拳功夫深浅的标志,能否更好地区分、练出皮鞭的“九柔一刚”——内劲与外劲及它的瞬间变化,  相似文献   

20.
袁东 《武魂》2013,(5):30-30
通背拳是中国璀璨的拳术文化之一,也被称为通臂拳,以背或臂取势。通背拳侧重实用,求招法而不讲究套路。其风格特点是:放长击远,大劈大搓,粗旷豪放,凶猛沉实,雄浑有力,舒展大放,而又刚柔相济,内外兼顾。通背拳的劲力以缩小软绵巧,冷弹脆快硬为主。通背拳中的散手动作完美的结合了人体的机能,以至于能发挥出巨大的击技功效。通背拳中的斩首劈山掌其技法是放长击运,势猛力沉,劲力火爆,冷急脆快。现就斩首劈山掌用力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解剖其中的力之美。让广大爱好学习者了解它的运动之美。同时促进通背拳的传扬与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