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进一步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发展逻辑应遵循乡土中国历史传统价值取向,坚持乡村教育发展的"四个自信",建构特色化现代乡村教育体系。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培养乡村儿童文化自信和生存自信、利用各方力量重振家庭教育、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建构本土开放化乡村教育、坚持开放与融合原则开发乡土课程和乡土教材等路径可以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2.
农村中学生是未来建设美好乡村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指引,就需要做好农村中学生的乡土情怀培育工作.当前中学生面临城乡意识发展异化,乡村归属感缺失,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脱节,家庭传统教育与乡土情怀割裂,乡村振兴使命感不强的现实困境.对此,学校教育需加强文化自信建设,提升中学生的乡土文化归属感,优化教育资源供给...  相似文献   

3.
痘姆陶村位于潜山市痘姆乡。痘姆乡境内覆盖着丰富的陶土资源,由此形成多个以制陶为主要产业的村落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痘姆陶器烧制技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挖掘、利用以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为代表的乡土文化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然而痘姆陶村乡村文化振兴存在乡土文化价值挖掘和利用不够、乡村居民缺少乡土文化自信、乡村居民主动参与乡土文化建设意识不强三大问题,建议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深挖乡土文化价值,促进乡土文化转化利用和创新发展;重构陶村文化记忆,重塑乡土文化自信;激发村民参与主动性,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4.
乡土教材是乡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教育的核心元素。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乡土教材具有特殊的意义。考察对照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乡土教材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当前乡土教材发展存在目标定位不清、质量参差不齐、实施队伍缺乏等现实问题。要推动乡土教材发展,必须从振兴乡村战略、提升编撰质量、保障师资队伍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以期为寻找故乡、振兴乡村探索一条可能的通路。  相似文献   

5.
现代乡村文化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与工业文化、城市文化等长期互补、和谐发展的文化.乡土文化不仅一直是现代乡村文化不可缺少和代替的组成,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和乡村振兴,其更将成为有强大生命力的稀缺资源.推进农村及其教育现代化、乡村及其教育振兴,必须重视乡土文化建设,重视农村教育对乡土文化的传承,通过课堂教学、兴趣活动等,促进乡土文化和乡村文化发展及其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化传承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内在功能,所以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助力.作为乡土社会的文化精英,乡村教师担承着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即在承续和改造乡土文化以及培养"文化人"的过程中推动乡村振兴.然而,在乡村发展的特殊时代节点,乡村教师传承文化的责任在多种张力的交互影响下面临着"无知""无情"和"无能"的巨大挑战.面对乡村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阶段性功能障碍,乡村教师应从"了解乡土""热爱乡土"和"改造乡土"三个方面,探索文化传承的教育作为,贡献振兴乡村文化的个人智慧和努力.  相似文献   

7.
以乡土文化为中介的本土化回归,是当前乡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之举。经探析,提出乡村振兴以乡村教育振兴为共生式发展、乡村教育振兴以乡村学前教育振兴为原点支撑、乡村学前教育振兴以乡村幼儿教师“归乡”为依托的乡村幼儿教师回归乡土逻辑意蕴。针对当前乡村幼儿教师“归乡”仍面临观念维度上乡土文化附庸思维下的“向城性”、课程维度上乡土知识匮乏状态下的“单一性”、行为维度上功利主义取向诱导下的“离土性”的困境,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幼儿教师回归乡土的发展路径:乡土观念方面,文化自信下城乡二元对立观念的转变;乡土课程方面,地方知识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转化;乡土情怀方面,乡土文化里乡村幼儿教师情怀的彰显。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关乎乡村发展的全局性、纲领性、指引性任务,以乡村文化振兴为重要抓手。乡村教师是链接乡村儿童与乡土社会的纽带,肩负着传承、发展、创新乡村文化的使命。面对村落物质形态的消弭、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倾向、城乡之间学校环境差距较大的现实,新生代乡村教师群体的文化性格中过多地显示出专业性和现代性成分,而忽略了对乡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使命。立足于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需要正确审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树立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形象,将乡土文化渗入职前职后教育的全过程并培养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认同,创设教师融入乡村社会的外部条件并增强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文化适应能力,从而重建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性格,更好地发挥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主流意识形态视域下,深入厘清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基本关系,客观认识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乡土文化价值式微、文化建设主体势弱、乡村文化肌理消蚀等现实困境,并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乡村意识形态教育和打造乡村意识形态工程等方面充分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对策,对于实现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应然趋势."城市取向"教师发展的牵引使乡村教师呈现出不自觉的脱离乡村实体转向城市的趋同化发展趋势.解决乡土性被遮蔽、主体性被隐匿等问题是实现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需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乡土社会的文化优势、地缘优势以及动力优势,实现文化、科技、教育的有效联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本土化发展的路径是:凸显乡村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增强其乡土文化认同;激发乡村教师学习本土文化知识的能动性,增加本土化教育经验;增强乡村教师的互动性,使其厚植教育情怀;把握乡村教师的职业敏感性,重塑其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终身教育提出新诉求.作为贯穿人一生中的家庭、学校、社会所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活动的终身教育,在价值取向、横纵结构、内容要素方面契合乡村振兴的要求.现有终身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上,存在体系不完善、内容单一、教学形式不灵活的缺陷,建议以乡村振兴为价值取向,构建完善的乡村教育体系,开发乡土资源,分层分类进行...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振兴。乡村教育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的重要资源,但是当前乡村教育对于乡土文化处于疏离状态,诸如“跳龙门”的乡村教育目标,“向城性”的乡村教育内容以及去乡土化的乡村教师养训体系等问题。基于此,应通过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师资养训等方面重塑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互促共荣”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技术赋能为乡村教育振兴带来了重要机遇,推动技术赋能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必然选择。技术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是利用智能技术为乡村教育振兴赋能加力的过程,其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重塑乡村教育生态、促进地方性知识的生成、厚植乡土社会的人力资本等。推进技术赋能乡村教育振兴,需要通过提供制度保障,优化生态环境;廓清技术边界,强化专业赋能;传承乡土文化,赋予文化活力;尊重个体生命,回归育人本质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文化振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文化实践逻辑就是追寻具有科学文化精神的新型农业、乡土文化记忆的新型农村、现代文化观念的新型农民,进而振兴乡村文化.民族地区多元的文化样态呈现出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谐文化"五位一体"的静态文化体系,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要致力于从"五位一体"乡村文化体系中探索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文化实践是在民族文化场域、职业文化场域、教育文化场域和乡村文化场域中进行,要本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共生原则,在振兴乡村的共同价值指引下走向共生的民族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社区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直接影响农村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更能对农村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社区教育通过激活乡村文化场域、建立乡村文化长效良性发展机制、唤醒农民主体参与意识等方式,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落地实践.而新时期,农村社区教育仍然偏离"为农服务"的初衷,教育激励机制供给与相关人才培养力度不足,难以有效发挥出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作用.在农村社区教育具体实践过程中,需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文化指引作用,明确社区教育管理权责,推动地域特色教材开发,丰富社区教育教学形式,切实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高效落地.  相似文献   

16.
定向师范生培养是高校师范教育在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在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中,城市化倾向明显,与非定向师范生培养模式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度,缺乏乡村文化浸润,难以滋养定向师范生的乡土情怀与乡土认同。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乡土认同存在身份认同、职业认同和文化认同三重向度。乡村文化中蕴含劳动基因,劳动教育与乡土认同存在深度契合。劳动教育通过建构身份认同、培植职业认同、增强文化认同来培植重塑乡土情怀。劳动教育可从价值引领、课程实践、志愿服务和文化浸润四个路径展开,以培植学生的乡土认同感,形成乡村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并将乡土认同转化为定向师范生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命题,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由追求义务教育的普及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实现了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新飞跃。乡村教育不仅是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还是夯实乡村人才资本的重要利器,能够为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但是,乡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离农”与“为农”的价值选择困境,面临着城乡地区教育质量差距大、师资、生源力量薄弱等挑战,乡土文化历经价值涤荡,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以教育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因此,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实现乡村教育创新发展;补足乡村教育短板,厚植乡村文化振兴基础;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夯实乡村人才振兴基石;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教育,明确乡村教育目标指向,进而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为推进乡村现代化开辟新道路。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教师的新乡贤角色重塑为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立足乡村、奉献乡村奠定了坚实的乡土教育情怀和乡土文化自信。当下,随着乡土文化转型和乡村社会结构秩序重塑,导致乡村教师原有乡贤角色迷失和旁落,他们逐渐沦落为乡土文化的“陌生人”、乡土治理的“逃离者”、乡土教育的“技术人”、公共身份的“遮蔽者”、专业身份的“教书匠”。基于此,重塑新时代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应确立回归乡土的培养机制、厚植反哺乡土的教育情怀、生成在地化实践教育素养,以期实现乡村教师回归乡土主体自觉意识,主动承担应有时代使命和乡土文化责任为价值归旨。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师范生是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从源头上树牢师范生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赋能乡村教育优质发展、赓续传统乡土文化根脉、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同时师范生也面临乡土情怀淡薄、乡土文化教育渗透不全、乡村实践经验贫乏等困境。为了促进师范生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须加强国情和理想信念教育、开发乡土教材和设置乡土课程、增强乡村教育实践,不断增强师范生乡土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激励师范生到广大乡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新时代文明乡风的塑造者,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承载多维价值,是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遵循以培养"现实的人"为价值目的、以"反贫"与阻止"返贫"为价值功能和以"扎根乡土"为价值实践的教育逻辑,并通过人存在的五种状态直接或间接服务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表现出五重向度的价值耦合.因此,要构建"五维一体"的实践联动体系,以教育扶智、技术赋能、载体创新、场域变革和秩序重构全方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