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教育信息化从"建设与应用"为主的"1.0时代"迈进了以"融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2.0时代",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催生了智慧学校建设的转型升级。智慧学校的"智慧"样态,是以学习者的智慧养成为目标,在学校通过体制、机制的管理变革以及智能技术支持的学校环境变革,打造技术变革教学的创新场景,以促进和支持人的智慧的生成和体现。智慧学校建设应遵循区域整体设计与学校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智慧学校建设思路,探索基于区域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大数据分析整体构架、以学校作为建设主体、以课程整体变革为引领、以泛在深度的智慧学习为驱动的智慧学校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
智慧学校作为研究学校的一种新视角,引领了信息时代学校发展与变革的国际潮流与趋势,是未来学校变革的重要走向.综观国外有关智慧学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得出政策法规、组织机构、智慧学习环境、数字教材、课程体系与教学范式以及学校基本支持服务体系是影响智慧学校建设最直接、最重要的实施条件.各国从不同层面将明晰智慧学校的内涵意蕴、重视发挥政府职能、建构以转变教与学方式为中心的智慧学习环境、建立智慧学校示范基地、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智慧学校建设支持系统作为智慧学校建设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3.
以智慧为内核的学校文化建设,将执著求真、倾心向善、着意致美这一智慧精神作为师生人格的理想境界和学校发展的核心追求,灌注于学校文化建设之中。致力于在环境文化中渗透智慧;在制度文化中注入智慧;在行为文化中彰显智慧;在精神文化中凝聚智慧。实现学校智慧文化的整体构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相似文献   

4.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与内在灵魂.它影响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规模以及办学效益,也体现了学校发展中的价值观.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一是促进师生的情感认同,二是促进学校教育的有序发展,三是促进学校品牌特色的形成.优化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包括:合理确立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形成学校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建构学校文化建设制度体系;实施文化式管理路径.  相似文献   

5.
学校文化建设对于职业学校具有凝聚力量、统一思想、陶冶心灵、约束行为、激励师生和提升办学的作用。中职学校加强文化建设,才能提升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学校环境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外在标志,是学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是学校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更是学校的内涵和品位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上存在着"非文化"特征,管理者需要理清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学校文化、制度文化的内在关系。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文化性缺失主要体现在办学定位要增强文化性、制度建设中的人文精神体现等方面。现代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制度文化的融合路径包括有效实施品牌战略、切实完善解决制度落实中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口碑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的智慧教育,就是要"转识成智",帮助学生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为学生的幸福未来和智慧生活奠基。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打造了教师智慧发展的新范式;以问题、参与、体验为核心要素,开拓了学生智慧学习的新路径;突出发展性、生活化、选择性,建设了课程智慧建构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的智慧教育,就是要"转识成智",帮助学生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为学生的幸福未来和智慧生活奠基。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打造了教师智慧发展的新范式;以问题、参与、体验为核心要素,开拓了学生智慧学习的新路径;突出发展性、生活化、选择性,建设了课程智慧建构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9.
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推动数字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全方位、全业务、全流程的引领。智慧学校作为学校层面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着力点,被赋予新的内涵与使命。对智慧学校的建设与应用水平进行合理评估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应注重以技术要素支持的智慧环境、数据要素赋能的智慧应用、组织要素重构的智慧管理和文化要素渗透的智慧生活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文献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的智慧学校评估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将该评估指标体系用于W市421所中小学智慧学校的建设和应用评估中发现,该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区分中小学智慧学校的建设与应用水平,且有助于发现智慧学校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未来,智慧学校应通过不断提升技术要素支撑的环境畅度,挖掘学校教育数据要素的增值效度,增强组织要素的变革力度,加大数字生态的开放程度等措施来推进其转型发展。唯有把握好技术、数据、组织、文化等要素的协同驱动关系,才能构建人机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智慧教育的深入推进呼唤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稳步提升,这是深化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外在要求,也是推动教师化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校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深化信息化教学理念,改进信息化教学实践;学校要优化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完善教师评估机制,创设智慧教育空间,为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特色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之处,是学校办学个性的具体体现.学校教育特色不是一种外在的形象包装,而是学校内在教育力量的综合体现.学校任何教育特色,既包含有校长的办学思想,又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力量;既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某种优势,又表现出学校特有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2.
对于研究者、管理者和具体的实践者而言,变革智慧都形成和增长于教育变革过程之中而不是这个过程之外。能否把握当前教育变革出现的关键性发展问题,取决于我们能否智慧性地认识变革并继续增长变革智慧。我们要广泛注意和思考: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学校改革成功的基本保障;主要通过制度和方法的借鉴来推进的教育变革,往往存在外来制度、方法与本土文化之间的“漏洞”;当前学校教育变革的最终文化使命不在于填补这些文化漏洞,而在于实现变革的本土文化意义,在于实现基于民族文化基础上的学校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3.
智慧课堂是人工智能时代对课堂重塑提出的新诉求.智慧课堂不仅需要研究智能化建设以实现教学环节上的全流程支持,更为关键的是,还要发挥相匹配的建设效能以真正实现实质上学生智慧的培育.因此,通过考察已有的智慧课堂研究,在科学界定智慧课堂含义的基础上,探索智慧课堂赋能学生智慧的培育机制:内在机理,即以物化形态技术为中介,智化虚拟技术与观念形态技术融合赋能学生智慧的培育;结构要素,即由基础层、实践层和品质层构成德才兼备的层次结构;联通路径,基于四维主体联通十路径形成赋能网络.学生智慧培育的系统研究将为智慧课堂科学化建设与高效运行提供理论支持,也将促进"人之慧"与"技之智"在课堂境域内深度双向融合,进而有力推动智慧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学校文化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主要从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入手。要用美的形象和愉悦的机制来克服道德"说教"的枯燥与抽象的弊病,变"说教"为情感渗透,让学生们在春风化雨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提升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学校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数字化应用基础环境,健全相关工作机制,有力推进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助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质增效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背景下,教育文化与智慧学校相互作用,催生了对教与学方式优化的新需求。在对当今教育文化和智慧学校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北京市第二中学构建了智慧学校建设“113”工作体系,积极探索教与学方式优化的新途径,坚持将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数据为关键驱动力赋能精准化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可持续发展,推动教与学方式向数字化、高质量方向转型。  相似文献   

17.
《教育》2014,(35)
正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建设形式,它既包含了学校建筑、文化设施、校园景观等外在的文化建设,也涵盖了学校精神文化、课程文化等内在的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和谐学校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依靠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机制。第二阶段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能力所凝结成的智慧管理;第三阶段主要依靠由校长的智慧管理而衍生出的学校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9.
充满变化和富有创造的校长实践智慧对教育的持续发展、学校的特色建设以及校长的专业成长皆具有重要价值,它是校长在学校管理情境中基于一定的伦理价值,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洞悉和解决学校管理问题的机巧智谋与通灵才华。校长实践智慧的生成受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校长的个体经验、学识、思维、能力、性格等主体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重要的精神支柱,文化育人对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探索文化育人智慧十分必要。高职文化育人智慧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学校教育,用文化管理;品德教育,用文化浸润;智慧课堂,用文化滋养;校园活动,用文化引领;教师发展,用文化引领;安全防线,用文化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