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吕淑湘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相似文献   

3.
阅读课上的语言学习是凭借课文进行的,走的是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的语言内化之路.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完美的言语"范型".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投入"读书活动",反复触摸、感悟丰富多彩的言语现象,不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要靠自己去读,语言运用之妙要靠自己去悟,语文基础,文化底蕴,要靠自己去积淀.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已被教师接受,我以为"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不能为读书而读书,使读停留在读通、读懂的表面层次上,而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读,注重读的实效性.落实"读"要做到"三要",要有目的性、层次性,要有教师的指导,要积累并内化运用.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一名教师来讲,提高自己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那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应该读哪类书,应该如何通过读书进行自我成长呢?一、读哲学方面的书籍为什么要读哲学方面的书籍?因为哲学能够引导一个人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看人生,能够用联系的理论看事物  相似文献   

6.
古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良训;而今,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首肯,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儿本书.鲁迅先生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可见,多读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占往今来人们不谋而合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语言活动、智力活动、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属于语文教学的"读",又属于"说".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不仅要看写作能力如何,文章理解怎样,还要看朗读水平如何.教师要把语文课卜成读书课,以读促问,以读促悟,以读促写.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为核心,育人为目标"的教改思路.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一般具有如下4个作用.  相似文献   

8.
书的缘分     
傅平凡 《江西教育》2023,(48):14-15
<正>“每本书都要读完吗?”“是专心读一本书,还是同时读一些书?”“书读不懂,要怎么办?”在语文课上,学生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多年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阅读习惯,规定我们该读哪些书,但读书其实是一件令人放松的事,我的建议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书应是一件乐事。就像看电影要关注字幕、配音、清晰度,买衣服要看设计、面料、版型,看书也要仔细对比出版社、翻译家,多参考其他读者的评论,还要摸一摸书的质感,看一看书的装帧设计,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达400万字,其中小学阶段要达100万字.我们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量明显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课内,植根课外,引领学生想读书,会读书.乐读书,真读书. 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及分析 课堂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多数学生作"呼应状",不是带着问题读,也不是有目的地读,而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老师的读书之令.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是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首推"读".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就能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下和文章情感产生共鸣,达到升华.在教学中,我着力用不同层次的读"弹奏"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从而使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乐读书.  相似文献   

11.
晕书综合症     
有图书馆工作人员告诉我,先前调查"国民读书习惯"时,那些对"去年你读过几本书"作了尴尬回答的人.给的理由一般都是"忙不过来"、"没有时间".但是前两年出现了一个新的答复,大多是年龄不大的人给的: "我一看书就头晕."为了健康而不读书,更是理由十足.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具有范例性.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读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好导读.导读就是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终教会学生读书.导读的关键是教师的"导".叶圣陶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授之谓也."张志公先生也认为导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导",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读".教师的"导"要有启发性,"导"的任务是使学生读得更好.怎样"导"呢?现在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目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的,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主要训练项目,就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使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变得具体可感的一个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共同协作的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里说,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但"建议"接着说道:"这些要求相对于目前的语文学习现状还只是一个理想."因为尽管初中生都意识到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然而,表示真正喜欢阅读的很少,课外真正经常阅读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初中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现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是读者与文章产生互动性和建构性的过程.班级读书会的"读"不需要像课内阅读那样"透彻",但也不是随意浏览,它要求学生用心去了解与吸收书本的知识.这个学期我尝试与学生一起开展"阅读整本书"的班级读书活动.  相似文献   

16.
阅读语文下的语文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读书感悟的过程,是一个塑造心灵的过程.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010年,我们提出阅读语文思想,倡导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体现大语文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涵养学生品质,促使我校语文改革走出"高原期".  相似文献   

17.
阅读,就是人类通过文字符号获得信息的方式和过程.阅读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也是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扩大视野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中,我经常对学生说:"语文≠<语文>,要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课内,一只眼睛看课外."要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厚起来,除了认识到位,还须得法.在多年的实践中,我坚持做到以下"四有".  相似文献   

19.
人生离不开阅读,但贵在把阅读变成"悦读",让阅读的习惯成为"悦读"的嗜好. 阅读,作为一种习惯,"要读书"固然重要;悦读,作为一种嗜好,"会读书"更加重要.读什么好,或者说读什么更有益?我以为,当然是美文,而且是"经典美文".  相似文献   

20.
时下,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一些学者都提到实现"中国梦",我看要想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倡导建构学习型社会,号召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对中学生来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其学习的主要内涵就是要把握好"晨读"之于学习的基础地位,这无论对于学生阶段的学习还是一个人终身的发展都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