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相机能挽救海洋动物?是的。正因为有了它们,人类因此挽救了不少海洋动物。要知道,生活在海底的一些海洋动物,现在也遇到了濒临灭绝的问题。可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们现在生活的真实情况,因为人类是不可能长期潜在海底,随时跟着它们,去观察它们的生存状况的。  相似文献   

2.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而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却经历了两次转折。最初,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只关注如何适应和征服自然而解决温饱问题,维护自身的生存。而后,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开始关心起自身的身体健康。本世纪以来,由于人类的疾病谱,死亡率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从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求如何与他人相处。在最早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发现人类如怀特海所说的在“努力生存、好地生存、更好地生存”。现代科学的出现为人类更好的生存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科学为分析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新方法,也为理解宇宙中生命的意义提供了新的工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世界环境运动史上,有许多绿色经典文献以其对地球生命系统与生存环境复杂关系的深刻领悟,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生存家圆毁损和生存危机之忧惠意识的深层挖掘,对人类传统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生产方式的深刻反思,形成有吏以来最为波澜壮阁的旨在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环境的绿色思潮。笔者将这些文献分为生态哲学类、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史学、生态报告文学、生态宣言类、生态报告类、生态政治学、生态人口学、生态综合类10类进行了简评。  相似文献   

5.
大学——弘扬、传播人文精神的摇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弘扬、传播人文精神的摇篮沈阳师范学院教科所姜凤春关键词:大学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为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与此同时,人类也遭受着伴随科技发展而出现的诸如人类在自然界地位的丧失,忽视对人生价值,人...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07,(9):58-58
很久以来,将人类冷冻使其“冬眠”似乎只是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才能看到的镜头,但现在,这种幻想很快将进入真正的科学实验阶段。目前,多家美国医学机构正在打算招募志愿者,让他们在低温状态下好好地睡上几个月,这种人类“冬眠”技术一旦变成现实,将挽救许多人的生命,同时还能为人类探索星球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这里包含一切生命体生存、发展、繁殖所必需的种种优越条件:新鲜而洁净的空气、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气候以及其他各种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为人类提供生存的空问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而人类则在发展活动中不断地改变环境的供应能力。当人类处于原始社会时,由于生产力极其落后,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只能处于被动的适应状态,对自然界的改造力量很微弱。人类对自然环境真正产生影响,主要是有文明史以来的几千年时间,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工业发展的速度大大超越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人类从开垦荒地、采伐森林、兴修水利,到开采矿藏、兴建城市、发展工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文化。现在人类的足迹上及太空,下至海洋,可以说是无处不有。然而,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对立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8.
生存发展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存与发展是同一个问题,人的生存方式的特点就在于用发展求生存。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发展无疑产生了消极后果,但这并不是天人相分观念的恶果。人类中心主义需要反思并赋予更合理的内涵,但否定人类中心主义是不可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反思人类既有的实践与生产方式,建立生产与需要之间合理的辩证关系,提高生活质量与生活品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荀苗 《现代语文》2006,(12):25-26
引言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语言以来,隐喻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隐喻是人类社会生存所必不可少的。对于这一点,Lakoff&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足以证明。  相似文献   

10.
保护生态环境,挽救濒危珍稀野生动物,是摆在人类而前刻不容缓的 生存课题。影片《可可西里》通过当地一支由志愿者组成的巡山队保护藏 羚羊的震撼人心的故事,告诉人们,人类在解决这一课题时,不仅要接受 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挑战,更要向那些丧心病狂、为牟取暴利不惜铤而走险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由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国际因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向往欧美式民主,相信威尔逊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年初的陈独秀并不热衷于宣传十月革命,也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彻底失败后,陈独秀对威尔逊总统也彻底失望,追寻救国真理的目光开始由法兰西转向苏俄,开始信奉马克思主义,开始宣传十月革命。1920年,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更直接促成陈独秀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2.
启蒙文学鲜明地在“五四”运动中凸显出来之后,政治精神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压抑着文学中“人”的存在,文革后,“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得到重申,使启蒙文学发生了流变,政治层面上体现出对人主体性的诉求,美学层面上则是对生存之美的审美追求,尤其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启蒙也以新的姿态时人们的生活发生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于《阿 Q正传》反映出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批判的观点,逐渐受到反驳。在小说中,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批判主要是从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的角度出发的,辛亥革命只是作为一般革命的特殊性存在于小说中,革命的描写成为国民性各种脸谱表现最好的展示台,还成为以“精神胜利法”为代表的根深蒂固的国民性弱点与缺陷的送葬者。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人类生命本身就是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精神杂糅,因而人格分裂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不可避免地诞生了。人格分裂就是人的品格的多重性的同时外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中早有体现;又由于时代环境和各种文艺思潮的影响,当代诗歌创作中的人格分裂现象日趋复杂化。  相似文献   

15.
张謇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研究张謇与辛刻革命的关系,对于了解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后的表现,把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张謇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言行特点可概括为三点:1、对辛亥革命由抵制到接受;2、对孙中山由“谨当竭所知能,以酬眄睐”,到在孙袁之争中偏向袁;3、在辛亥革命后继续兴办实业、教育和文化,为民国的建设出力。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中留日医学生组织的红十字团加盟中国红十字会,从事辛亥战事战地救伤葬亡工作。留日医学生的行动增强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救护力量,扩大了救护范围。中国红十字会辛亥战事救护取得圆满成功,留日医学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地球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工业革命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机器的广泛使用和产品种类的剧增,致使全球普遍发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为协调好人地关系,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和俄共曾经设想实行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并在十月革命后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苏维埃政权初期多党联合执政的短暂试验,对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苏俄政党体制最终从多党联合走向一党制,主要是当时俄国的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状况决定的。后来,斯大林把一党制绝对化,而又忽视一党制条件下的民主政治建设,使这一体制产生了许多严重弊端,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老年孙犁从1979年到1995年陆续发表了十本散文集。这些散文大多是回忆往事的散文,在这些回忆过去的作品中,他不断地坚持"作家应该说些真诚的话"的信念。通过对童年、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回忆,孙犁重视"真"。这"真"不是简单的真实,而是含有对后代青年人的教训性。这就是老年孙犁创作的"教训性散文"。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报纸,无论从作者群、传播内容、受众及销量等诸方面考虑,《民立报》对促成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它的兴衰也就与革命力量的消长息息相关。辛亥后,主要负责人的投入政治,思想上的一度对袁妥协以及袁世凯封建军阀势力的发展和过于强大,都是导致《民立报》最终走向停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