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Kess和Hoppe在其专著《Ambiguity in Psycholinguistics》一书中甚至提出“语言无处不歧义”的观点。他说,“Upon careful consideration,one cannot but be amazed at the ubiquity of ambiguity in language.”在语言中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忽视的。Kempson指出:“词和句子都可能含有一个以上的意义。”而英国Leech则将歧义定义为“一个语言项目具有一个以上的认知意义”。因此大部分语言工作者都普遍相信,当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ambiguity)。在语言运用中,我们也会发现在大于句子的语段和语篇中存在歧义现象。因此,本文认为,不妨把歧义理解为“一个语言项目(包括词、句等)或一个语篇(一首诗,一段叙事,一则广告)具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含义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2.
张翠云 《考试周刊》2009,(45):89-91
1.英语歧义现象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我们虽然不必极端地理解歧义的普遍性。但其在语言中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大部分语言工作者都普遍相信,当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ambiguity)。不过,  相似文献   

3.
“莫”是一个多性多义字。在古洛中用例最多,在语言学界分歧是大的要数作否定性天指代词的“莫”。“莫”作为否定性无措代词,指代的是被完全否定的整体。它可以特指被否定的齐有的人,也可以泛指包括人在内的被否定的所有的事物。随文意的不同,它可分别被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或“没有哪一个”,在句中只作主语。这是语言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Q是.围绕着作主语的情况,不少学者观点不一,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莫”在有主语的句子中充当主语的同位语;另一种是,“莫”作主语时.它前面的名词作状语。笔者以为这两种观点…  相似文献   

4.
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式句,若其深层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出现歧义。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是如此。造成英语句子歧义的常见因素有词汇歧义(LexicalAmbiguity)和语法歧义(GrammaticalAmbiguity)。这是因为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比比皆是,同音词,同音词组大量存在,有限的书写符号,组合搭配拼写出众多的字词;有限的语法规则,结构框架,以寡对众,序列搭配,呈现出各种短语、句子的结构关系。英语里的歧义句虽然不多,却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和语言障碍。它对准确理解和翻译作者或说话者的原意都会造成…  相似文献   

5.
一、英语歧义现象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我们虽然不必极端的理解歧义的普遍性,但其在语言中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忽视的。Kempson指出:"词和句子都可能含有一个以上的意义。"而英国Leech则将歧义定义为"一个语言项目具有一个以上的认知意义"。因此大部分语言工作者都普遍相信,当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ambiguity)。  相似文献   

6.
<正> 动词-ing形式的逻辑主语可以是名词属格或代词所有格,也可以是名词通格或代词宾格。那么,对这两种逻辑主语该如何选择呢? 一般说来,当这种结构作主语时,大多用名词属格和代词所有格作逻辑主语,当这种结构作宾语时,则多半用名词通格或代词宾格作逻辑主语,尤其在口语中更是如此,关于后者,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规则:  相似文献   

7.
谈英语语言的歧义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华芳 《文教资料》2006,(36):180-182
英语语言使用中,常见有词法歧义和句法歧义。词法歧义一般是由于词的同音异义和一词多义;句法歧义一般是由于句子结构的含混引起的,分表层结构歧义和深层结构歧义。本文就英语语言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以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主谓一致的三个原则,即语法一致原则、意义一致原则和就近一致原则。一、语法一致的原则语法一致是指主语为单数形式,谓语也用单数形式;主语为复数形式,谓语也用复数形式。1.用and连接的主语由and连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一般用复数形式。但如果表示单一的概念时,谓语动词则用单数形式(见第二节“意义一致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在古汉语和现代作品中都有省略主语的习惯,英译汉时要尊重汉语习惯,在人称代词作主语或宾语时,不必个个译出,大多可以省略,有时应将重复或还原成原来的名词,有时则用其它的词来代替原来的名词或替换已用的代词,还可在句法顺序和语言组织上作些变化,使译既保持原风格,又符合汉语习惯。  相似文献   

10.
either,neither和both都很常见。现把它们的用法小结如下: 1.either either作为代词,指“两个人或物中的一个,两者之中任何一个”,可在句中作主语,也可以作宾语。作主语时,谓语动词应为单数形式。例如:  相似文献   

11.
<正>主语是句子的主体,是谓语陈述的对象.主语是一种实体,是事物性的,所以实体性、事物性是主语的本质属性.从句之所以能作主语,是由于它的名词性特征与主语的事物性相吻合.一个主谓结构独立起来就是一个句子,当它不能独立而作为一个成分进入到一个句子中时,它就是一个从句.从句作主语时叫主语从句,含有从句的句子叫主从复合句.英语的主语从句需要关联词引导,其关联词大致可分为单纯连词,连接代词、连接限定词和连接副词,其基本结构是:关联词+主语+谓语.如果关联词在从句中作主语,其结构则是:关联词+谓语.当从句作主语时,主句中的谓语部分常是“系+表”结构.在现代英语中,为了使句子结构平衡,常用先行词“it”作形式主语,将主语从句后置.  相似文献   

12.
一、名词、代词作主语1.people,police,cattle,clothes,militia等具有总称意义的名词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复形式。如:Thecattlearekeptinhisfarm.2.family,company,audience,committee,crew,class,team,group,nation,world,government等名词作主语表示“集体”概念时视为单数,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表示“个体”概念时视为复数,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如:Hisfamilyisverylarge.Hisfamilyareallpaintinglovers.3.trousers,shoes,com-passes,glasses等名词作主语表示物品的“一套”或“一双”时,应视为复数,…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汉语里,谓词或谓词性词组作主语的句子叫谓词性主语句。谓词指的是动词和形容词,它们在作主语时语法功能相同,可以合起来看成是与名词主语相对立的另一类主语——谓词主语。谓词性词组主要包括动宾词组、补充词组、以“状语+中心语”构成的偏正词组和由谓词性成分构成的联合词组等。下面是各种类型的谓词性词组作主语的例子:  相似文献   

14.
不定式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非谓语动词形式,它有意思上的主语,这个主语被称为逻辑主语,以区别于语法上的主语。正确理解其逻辑主语对我们正确运用不定式结构很有帮助。在不定式的复合结构中,逻辑主语位于for(of)后面。当不定式结构充当宾语、状语或表语时,其逻辑主语常常是句中的主语,作补语时,逻辑主语为宾语、主语或修饰主语的物主代词,作定浯时,主动语态的不定式逻辑主语为被它修饰的名词或代词,被动语态的不定式其逻辑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作主语时,逻辑主语或者省略,或者由for引出,故在不定式前面。  相似文献   

15.
《商君书》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君书》中的人称代词的用法,分为三类,第一人称代词“吾”,“我”,“吾”做主语和定语,“我”做宾语和主语,第三人称代词“若”,用于关系非常亲密的人,作主语。第三人称代词其时还没有形成,复指代词“自”,“已”,“身”做前置宾语及主语,“身”做主语,“已”做主语,宾语或定语。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讨论了充当“V 到”结构的主语和宾语的有关情况,尤其对其在句子中充当句法成分的情况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如作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等。还归纳了“V 到”结构构成的各种句式类型。  相似文献   

17.
1、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对吗?误:No one knows this,does it?正:No one knows this,do they?析:no one,somebody,anybody等表示“人”的复合不定代词作主语时,其反意疑问句的主语用“they”或“he”但如果表示“物”的复合不定代词作主语时,其反意疑问句的主语则应用“it”.例如:表示“人”:Everyone looked at Bob,didn′t they?表示“物”:Nothing could make me turn against my coun-try,could it?2、还有多久他们就进行数学考试?两天后。误:———How long will they have a maths test?—In twodays.正:———How soon will they ha…  相似文献   

18.
<正> “歧义”现象是复杂的语言现象之一。在我国,人们对“歧义”现象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然而,真正对它作系统的、独立的研究却是最近十多年的事。这十多年来,“歧义”研究跨上了两级台阶:第一级台阶是对“句法里的歧义现象”的研究,朱德照先生的《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1980)是代表作;第二级台阶是对“语境中的歧义现象”的研究,徐思益先生的《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1985)是代表作。这两种研究从深度和广度方面探索着语言“歧义”的奥秘。但是,随着“句法歧义”研究的展开和“语境歧义”概念的提出,“歧义”研究中“扩充地盘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一端扩展到“语义”领地,“讲歧义时,笼统也是歧义,模糊也是歧义”一端扩张到语用领域,讲歧义对,费解也是“歧义”,曲解也是“歧义”。  相似文献   

19.
1.each 名词 and each 名词用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 [错例]Each boy and each girl have got an apple. [改正]改have为has。 2.当一个兼两种身份的人作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 [错例]Her teacher and friend often help her to paint. [改正)改help为helps。 [归纳]两个名词用and连接用作主语,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中"是"的辨析--并论"是"作判断词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在《论语》中共出现58次,几乎包含了它在古汉语中的全部用法。“是”从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动词,取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上古汉语判断句普遍不用判断动词,由此形成“句法空位”表示判断的形式。二是作为指示代词,“是”因在判断句中常做主语、宾语、状语而贴近“句法空位”,并接受“句法空位”赋予的判断性。由于“句法空位”处于无形状态,“是”在句中同时占有主语和谓语、或宾语和谓语、或状语和谓语等位置,因而产生“这是”、“是这”、“只是”等语法意义,并削弱“是”的指代作用。如果其前后的主语宾语不需指代且明确,“是”就只做判断动词了。副词修饰“是”,则是对这一演变结果的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