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近代寻求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别山精神是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和价值的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直接体现。大别山精神的形成贯穿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在建党、建军、建国历程中占据了重要地缘和政治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大别山精神研究必须进一步厘清十个问题,建立健全鄂豫皖三省一体化研究体系机制,才能凝炼概括好最大公约数的大别山精神内涵,向国家级革命精神谱系研究平台迈进。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坚守信念、百折不挠、胸怀全局、甘于奉献、团结奋进”的大别山革命精神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本文在深入研究大别山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挖掘大别山精神的教育价值,提出弘扬大别山精神的策略,希望对文化自信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发扬大别山老区精神 创办示范性高职院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别山老区精神是鄂豫皖革命老区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斗争实践中以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是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的绚丽瑰宝。在建设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奋斗中,在我们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过程中,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办好示范高职,服务老区经济,都需要弘扬革命老一辈创立的大别山老区精神。  相似文献   

4.
大别山精神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精神内涵的阐述和文本凝练,对于弘扬大别山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充分考虑大别山精神的特质、同质性和异质性,以及其特有的地域特征基础上,取众家之所长,提出“理想信念毫不动摇、军民团结无坚不摧、二十八年红旗不倒、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三十二字文本表述语,以期在大别山精神的研究、弘扬和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与中国革命实践、与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和活动紧密相连的。大别山地区28年的革命实践决定了大别山精神的历史存在。我们应从实践路径开展大别山精神研究,注意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整体研究的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大别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大别山军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它的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坚韧忠诚、胸怀大局、无私为民”。实现大别山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对提升高校育人环境、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弘扬大别山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大别山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应明确三个原则、优化三类环境、完善三项保障、拓展三种方式,不断探寻融合发展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7.
大别山地区抗战歌谣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大别山地区抗战时期的革命歌谣。抗日战争时期,这些抗战歌谣全面反映了大别山地区的社会历史,其内容涉及日军暴行,激励与鼓舞人民抗日斗志,团结群众等方面,是大别山地区人民抗日斗争历史的生动记录,是红色大别山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我党发动、组织群众抗战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8.
皖西大别山地区兼属淮河、黄河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形成了皖西大别山非遗民歌的丰富多彩和数量繁多,其中最璀璨、特殊的存在——红色民歌,在大别山地区广为流传。红色民歌借助传统民歌曲调,在内容上展现了革命时期,皖西人民坚忍不拔的革命勇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元素,日益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皖西大别山区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由于历史、区位、政策和体制等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大别山革命老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落后。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需要有实现均衡发展的政策支持。依据《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原则精神,我们认为,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发展:一是实行积极差别政策;二是构建综合性的区域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三是实施重点突破战略;四是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等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地区广大军民留下了丰富的诸如英雄故事、英雄事迹、革命文献、革命歌谣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等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这些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具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现实意义,事关国运兴衰。大别山精神提炼应置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整体中考察。当前学界既有对其宏观全局性的提炼,也有特定范域下的提炼,既有完整版,也有精炼版。但是,大别山精神研究相对"三山一坡"精神研究而言,研究数量少且表述浅层,多为政治宣传,少有学理研究。因此,必须廓清学理研究与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宣传、教育运用的界限,互相尊重,互为补足;学界要加强对其学科归属概念,具体事件、地理区域等方面的基本概念的研究界定;既要不断回应社会现实关注和精神需求,也要回归历史情境,同情地理解当事人、当时事。如此,方能还原其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马清文 《作文》2023,(15):4-5
<正>大别山是一座红色的山、一座革命的山、一座英雄的山。地跨3个省,绵延800里,成千上万的英雄儿女曾在大别山区浴血奋战,献出宝贵的青春和热血。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正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革命斗争已经成为历史,但大别山精神却不因岁月流逝而褪色。历史需要铭记,  相似文献   

13.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向大别山挺进。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在紧急关头指挥先头部队杀开一条血路,使主力部队顺利跃进大别山。课文表现了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人文价值,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大别山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孕育了无数的革命志士。红色旅游产品是一种物质载体,它代表的是某一阶段所发生的历史性事件,是中国革命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缩影。大别山红色文化作为红色旅游景点,制作出的旅游产品应该体现出革命精神,而红色旅游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先导。对红色旅游产品设计开发要提升目标,要有创新。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离不开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兴盛。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条件,而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情怀则是文化自信建设的不竭动力。大别山革命老区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资源丰富,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尤其以红安县最为典型。加强我国的文化自信建设,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大别山境内的各类红色资源,使大别山红色文化在我国文化自信建设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3课《千里跃进大别山》,讲的是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途中强渡汝河的战斗片断,课文中有一短语集中体现了先头部队的战士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这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短语,在文中反复三次,贯通全文,教学时抓住这个“点”,就能提纲挈领,突破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7.
大别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构成,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现阶段大别山精神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仍面临课程思政模式创新性不足、课程思政专业融合度不够、课程思政元素实践性不强等现实困境。文章作者在阐释大别山精神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提出要以数字技术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专业特色丰富课程思政体系结构、以实践资源挖掘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将大别山精神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  相似文献   

18.
<正>皖西地区的进步留学生群体,不仅是大别山地区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还是早期革命运动的实践者,对大别山精神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一、皖西进步留学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皖西地区的传播皖西地区的进步留学生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早期多东渡日本求学。他们回国后大多从事教育工作,抑或参加辛亥革命、讨袁斗争。  相似文献   

19.
大别山地区拥有红色歌谣、红色传说、红色影视、红色文学等非常丰富的红色非物质文化资源。在革命战争年代,它们是宣传和动员革命群众斗争的武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们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提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20.
大别山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引领先进文化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功能。结合高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中让学生从红色故事中产生心灵震撼,激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通过多种途径把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实现讲、听、看、谈、做五位一体。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将大别山红色文化与课程内容有机衔接,探讨教育价值和实现路径,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