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村落社会结构变迁的发展历程中,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很多问题。本文以社会结构变迁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研究、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归纳等方法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由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的演进规律、影响因素及其传承与保护的思路和途径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解决问题的根本是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纳入到村落发展的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理巍山大仓镇啄木郎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在自然环境相对僻远,农耕文明积淀深厚的少数民族自然村落中,村落仪式的变迁一定程度上逊于物质文化的变迁,而在村落宗教仪式中的彝族宗教精英,在村落宗教仪式中表现出了较稳定性的功能特征。这主要是源于彝族宗教精英所依赖的一定的文化生境土壤的存在与变迁的弱性所导致的,但总体而言,其文化生命体依然处于动态的应变之中。  相似文献   

3.
彝族     
彝族现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建国前,彝族的自称很多,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才以"彝"作为其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有自己的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文字总数达一万多个,其中通用的有一  相似文献   

4.
阿细祭火是云南弥勒彝族支系阿细人的一种重要祭祀活动,它再现了阿细先祖钻木取火的远古场景,是阿细民间传承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在民族文化可以资本化理念的推动下,阿细祭火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通过对阿细祭火民俗旅游资源概述、开发与保护的探析等,引发对阿细祭火民俗旅游的思考,以便传承阿细祭火民族文化,打造阿细祭火旅游品牌,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云南省石屏县慕善村彝族支系花腰女子"凤舞龙"现象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形成的社会文化成因,探寻其形成、演进、变迁的历程及发展路径。以透视现代西方体育冲击下和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少数民族女子体育的现存状况和有效的传承方式,以促进少数民族女子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彝族撒尼传统体育的特点和石林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研究彝族撒尼人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小学开展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举措,使其成为丰富校园文化、弘扬和传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以及促进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左脚舞是牟定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进入新世纪,牟定彝族左脚舞文化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在牟定县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为把彝族左脚舞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牟定县要培强做大彝族左脚舞文化旅游产业,从而构建起彝族左脚舞文化与旅游业良性互动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8.
密枝节,是云南路南彝族撒尼人传统的宗教节日,是撒尼人祈祷四季平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一种祭祀形式.文章从节日起源、节日仪式、仪式文化特点及其仪式意义等多个方面对云南路南彝族撒尼人密枝节节日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和阐释,寓意了在社会生活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实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日益加快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猛烈冲击着传统的农耕文明,其传承与发展也出现了断裂和危机。梳理文化变迁的概念,以贵州省雷山县苗族控拜村落作为研究对象,描述和解释苗族村落传统文化的变迁机制,研究其村落文化传承与变迁的过程及特征。探寻苗族传统村落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的方法及对策,为今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族村落文化做出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文化强国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的一个重要战略思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内容。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是目前我国美名远扬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彝族撒尼人民称之为"我们民族的歌",自整理出版以来,不断在国内外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流传,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的教育传承取得可喜成绩,在发展中也面临困难和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婚姻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婚姻的传承与发展与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社会心理、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都有着重要联系。禄劝彝族纳苏支系传统婚俗礼节繁多,内涵丰富。19世纪末,基督教传入云南并在禄劝少数民族地区获得较大发展。彝族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教义在经历了冲突之后,其建构出包含二者的独特婚俗。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禄劝彝族婚俗再次呈现出变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李埃达是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在华传教期间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方言特别是彝族阿细方言做过专题研究,描写过阿细方言语法,并编写了阿细-法语词典的试行本。这两份语言材料是当代彝族方言研究的重要历时材料。  相似文献   

13.
石林彝族撒尼人刺绣的颜色有着其特有的基调,其基调的颜色透视和蕴涵了彝族撒尼人的等级观念、价值取向和心理文化特点、婚姻状况和社会地位以及撒尼人的黑白宇宙观和阴阳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14.
云南少数民族的城市化进程自古代就已出现,尤其明清两代表现特点非常明显,而且在昆明、大理等地均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备的城市规模。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与传统文化传承进行研究,首先可以了解云南少数民族自古至今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对云南城市化的兴起到逐步形成过程有所了解,这可以突破学术界一直以来将关注的焦点定位在现代经济发展及旅游这一方面。其次,也可以比较全面地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化,本着实事求的原则,对其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得失做一总体的归结。  相似文献   

15.
彝族阿细先民曾经创造过属于他们民族的辉煌的历史文化和文明,但是其文字却失传了。该篇从阿细先民的教育制度、毕摩教育传承方式、阿细官方学术等角度探讨了阿细文字失传的原因,认为阿细彝文失传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滕星撰写的《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对凉山彝族社区学校的彝汉双语教育进行了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撰写,并从教育人类学的立场对彝族社区文化变迁和双语教育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本书从认识论上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双重性特征的启发和思考:(1)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标是传承民族文化与融入主流社会的统一;(2)少数民族群体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存在工具性和情感性两大视角;(3)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践中既要重视群体的文化传承,也要关注个人的发展需求。"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是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体利益协调发展、共生共荣的重要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教育对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本文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中国云南彝族"烟盒舞"进行研究,围绕彝族"烟盒舞"对人的影响,以及传承的途径和内容等方面,探索彝族"烟盒舞"的文化传承在人的教育形成中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历史学、社会学和比较学的研究方法,阐释了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原生态体育考察的意义和研究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原生态体育的基本视角,对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原生态体育文化的变迁进行了解读,并提出少数民族聚居村落体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运用调查法、走访法、文献资料法等对广西11个少数民族所存在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论述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经济市场化、城市化的冲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受到影响,发生了变迁甚至消亡的原因,并提出以政府为核心改良部分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改变发展思路、以及宣传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促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揭示了村落体育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内隐性、生活性、时段性等特征,分析研究村落体育建设的重大意义,对村落体育生态环境变迁、文化变迁、功能变迁和传承方式发生变迁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发展乡村体育文化力,打牢村落体育文化发展之基;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加强村际整合,融合区域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壮大村落体育文化辐射能量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