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录像分析等方法,对5场比赛中国男篮的进攻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攻方面得分、3分投篮次数、快攻得分、二次进攻得分、投篮次数、助攻低于对手;各位置球员的进攻能力与对手比较均具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2.
通过观看第25届亚锦赛中国男篮与伊朗男篮的决赛实况录像,运用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主要以中国男篮与伊朗男篮攻防能力与效果为研究内容,分析本届亚锦赛中国男篮失利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进攻方面,中国男篮前场篮板球与对手存在明显差距;防守方面,中国男篮后场篮板球和对手存在明显差距;各位置球员得分能力方面,中锋得分各项指标均高于对手,具备一定优势,前锋、后卫得分指标均低于对手,差距较大,同时,队员的抗干扰得分能力和全队协同得分能力与对手有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以近三届奥运会上中国男篮与竞赛中的对手为研究对象,对反映球队及各位置运动员进攻能力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找出中国男篮在进攻端乏力原因以及各位置运动员与对手的差距,为中国男篮尽快缩小与世界强队的差距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韦雄师 《体育科技》2013,34(4):57-60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第16届世界篮球锦标赛中国男篮与对手进攻能力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男篮获得进攻次数少、在进攻时不能很好地把握投篮时机;激烈对抗下球员运用技战术的能力与对手存在差距;在高强度身体对抗下体能欠缺;篮板球与对手存在很大差距;各位置球员的能力不均衡。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中国男篮今后的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对比分析和录像观察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第30届奥运会中国男篮得分能力,认为中国男篮在2分球、3分球、内线、二次、快攻、失误得分等指标均与对手存在一定差距;得分过多依赖先发队员,先发队员和替补队员在得分能力上均与对手存在着较大差距;中锋位置目前是中国男篮软肋,前锋、中锋和后卫得分能力与对手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在不同干扰程度下,投篮出手次数均落后对手,强干扰、中干扰时命中率低于对手,无干扰时命中率略高对手。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据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第30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进攻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男篮在投篮总投次、2分球命中率、抢进攻篮板球、突破和助攻等方面与对手存在较大的差距.建议:加强专项体能训练;注重球员篮球基本技术的训练,提高其规范性和实效性;多同世界强队进行交流,强化队员的心理素质和比赛经验.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对中国男篮与对手在第29届奥运会比赛中的技术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男篮在罚球次数、罚球命中率、封盖方面稍占优势;篮板球、助攻方面差距不大;抢断、失误、总投篮次数、2分投篮次数以及投篮命中率方面与对手存在较大差距。从各位置得分能力看,中国男篮内外线势力不均衡,中锋是中国男篮最强的位置,后卫与对手相比有较大的距离,前锋得分能力最低,成为中国男篮最弱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男篮在29届奥运会中与对手比赛的各项攻守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男篮进攻得分能力较弱,尤其是限制区内的得分和二次进攻得分能力及进攻篮板球的拼抢能力明显低于对手;中国男篮的抢断和防守篮板数量明显少于对手,而失误次数却高于对手;中国男篮由守转攻的节奏缓慢,前后场接应意识较差.  相似文献   

9.
对参加第15届世界篮球锦标赛的中国队与竞赛对手6场比赛各位置主力人数、得分、助攻、篮板、罚球、失误等技术指标,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对比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队后卫得分、助攻、篮板、罚球、失误等进攻技术指标相比竞赛对手有相当差距;前锋队员只在3分球投篮及命中率、罚球次数及命中率的技术指标高于对手,其它技术数据统计都比竞赛对手差;中锋队员得分、罚球、篮板指标优于对手,失误略高于对手,助攻略低对手,针对以上差距提出训练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第25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男篮进攻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男篮最高身高和世界强队最高身高相比有一定优势;个人防守能力和全队防守能力与八强队伍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投篮总次数和总得分明显低于对手;在利用对方失误得分、二次进攻得分、阵地战得分方面均低于八强;而在利用快攻得分的环节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