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在对“鬼”字本义及引申义的考察过程中,对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及其化影响进行了探究,认为崇拜鬼魂、畏惧鬼魂影响了先民大部分的生活形态,直至今天其影响力仍未消除。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鬼专指死人,在灵魂不灭观念支配下,先民认为死者的灵魂就是鬼.灵魂的聚居处,就是鬼的生活场所.部落不同,人们幻想中的鬼的所在地也不同.东夷族认为人死后鬼魂归山,变成山鬼,山是鬼的聚居地.这是楚文化中的东夷文化基因.本文以人死为鬼这一观念作为研究山鬼形象的出发点,认为山鬼是人死之后所变的鬼.<山鬼>表现的是鬼魂归山观念,描述的是女鬼在深山的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3.
彝族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灵魂到彼岸幽冥世界继续生存,而且人死后的鬼魂还可以分为“善鬼”与“恶鬼”,善的鬼魂行善事,造福人群;恶的鬼魂行恶事,为害人群。这种分法最早尚未涉及道德判断和阶级对立,而是以是否正常死亡为依据来区分的,后来发展到除了以死者生前的品行为依据外,还以死者谢世的日子为依据,来判定其灵魂的善与恶。  相似文献   

4.
佛教东来,给中国文化输入了无数的新鲜血液。民间风俗,作为民族文化的具体内容,自然因此而受到相当大的影响。而其中尤以丧俗为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本就有灵魂的观念,人死灵魂不灭,这个灵魂,即人们俗称之“鬼”或“鬼魂”。佛教宣传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这与汉民族本有的“灵魂”说相结合,就使人又产生了人死后的灵魂,可因生前的善恶或升天,或为人,或转生为牛、羊、猪、狗等畜生,或成为饿鬼,或堕入十八层地狱,受尽诸种痛苦、折磨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民间的丧俗自然添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形式。而有些本为佛家所行的丧葬仪式自然就更直接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戏曲中有大量的描写鬼神的作品,其主要内容表现人鬼相恋,与世抗争,因果报应和人神相遇.与小说中的同类作品相比,同中有异。作家利用对鬼神的描写寄寓自己深刻的思想情感,作家写鬼写神是为了写人,对神鬼世界的描绘是对人间社会的体悟。  相似文献   

6.
唐代小说里有部分作品以寺院为故事展开的背景,多写人鬼相恋,故事的男主人公往往是在寺院读书的年轻人,女主人公则是神鬼所化。促使这类小说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唐代坟寺风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万福寺樗蒲记>是韩国古代第一部汉文小说集<金鳌新话>(作者金时习)的第一篇.它以14世纪中期日本侵略朝鲜王朝(壬辰倭乱)为背景,描写了梁生与战乱中死去的少女何氏的鬼魂相恋的故事,缠绵悱恻、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8.
灵魂观念对中国古代戏曲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 :复活、转生、离魂、鬼魂。它的作用是扩大了古代戏曲的题材 ,深化了主题 ,丰富了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的发展 ,丰富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鬼魂观念虽不始于佛教和道教,但释道二教都毫无例外地相信鬼魂的存在,并且发展了鬼魂观念;鬼魂观念也不始于儒学,可不少儒者同样相信宇宙存在着鬼神.毫无疑问一切鬼戏都在塑造鬼魂形象,敷演鬼的故事.于是鬼魂便成为一种独特的,媒介,促成了鬼戏与儒释道之间的联姻.就儒释道而论,它们有仅千方百计地把鬼戏用为传播各自思想的载体,而且分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鬼戏的内容以及形态风貌.而就鬼戏而论,有些剧目的确忠实地接收了并宣传了儒释道的思想;但更多的剧目对儒释道的接受是有选择的,它们对儒释道所采取的态度是“拿来主义”,并将之进行改造以丰富自己,实现自己的剧旨.也还有这样的情况,即鬼戏把儒释道的思想引入剧中不是为了宣传它们,而是作为对立面进行评判.本文即谈儒释道同中国鬼戏之间的关系,重点谈前者对后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鬼和谐——人鬼对立——人类反鬼,这是鬼话故事随社会发展的轨迹。佤族的鬼魂信仰是最具原始文化的形态。佤族的原始信仰,实际上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探讨。而今,由于受到社会与时代的影响,真正能够反映佤族历史文化的作品已经不多了,只有在传统的神话作品里面,我们还能够依稀看到真实的保留着佤族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故事,这些故事和民间的习俗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长久地传承下来,成为还原佤族历史发展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1.
<正>你也许不知道,全世界有数十万人正在积极寻找鬼魂,美国目前大约有2000个活跃的业余搜寻鬼魂组织。英国甚至制作了与鬼有关的电视节目《鬼缠身》,专门搜集英国各地的"鬼"传说,并组团去"抓鬼"。尖叫声、黑影、白衣女孩、飘荡的幽灵,人们总是能那么绘声绘色地描述见到的"鬼影"。俗话说"眼见为实",对于亲眼所见的事物,人们总会深信不疑,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能相信自己听到的或见到的超自然现象吗?从声音里捕捉鬼魂  相似文献   

12.
鬼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迷信指人死后能离开躯体而存在的灵魂。"尽管鬼是一种迷信的东西,却被许多人认为是非常神秘、可怕的。与鬼有关的故事往往被人津津乐道,流传甚广。有不少人甚至声称自己曾见到过鬼,而无神论者则认为鬼不过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根本不存在。亲爱的朋友,你相信有鬼吗?鬼又在何方呢?本期的文章也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佚名 《高中生》2009,(2):50-50
鬼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迷信指人死后能离开躯体而存在的灵魂。”尽管鬼是一种迷信的东西,却被许多人认为是非常神秘、可怕的。与鬼有关的故事往往被人津津乐道,流传甚广。有不少人甚至声称自己曾见到过鬼,而无神论者则认为鬼不过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根本不存在。亲爱的朋友,你相信有鬼吗?鬼又在何方呢?本期的文章也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助现实未有之鬼狐来表现生活应有之内容,让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在虚幻的世界中得以实现,让人感觉到生存的希望,蒲氏笔下的妖鬼狐精也因此具有了更多的人的意志和理想。其中的《窦女》和《聂小倩》便通过鬼魂复仇和鬼魂报恩两个故事寄托了蒲氏对人世间的美好理想,反映了古代社会被侮辱被摧残的妇女对邪恶势力的顽强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5.
先秦时期鬼与神的概念比较确定 ,鬼专指死者的灵魂 ,而鬼的归宿地因部落不同而不同。东夷族认为人死之后鬼魂归山 ,变为山鬼。沅水流域的居民具有东夷族血统 ,那里形成的山鬼形象 ,是为山中女鬼 ,是融入楚文化中的东夷文化基因。《山鬼》正体现了这种观念 ,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爱情生活。  相似文献   

16.
灵魂观念对中国古代戏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表现形式主要种:复活、转生、离魂、鬼魂。它的作用是扩大了古代戏曲的题材,深化了主题,丰富了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壮族源自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其独特的生活环境、语言与风俗孕育了不少神秘的民间故事,《"特掘"扫墓》便是其中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本文主要以此故事奇特的情节为研究线索,从中浅析壮族独特的水神崇拜与祖先崇拜信仰,并由此反证这则故事产生及得以流传至今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太平广记>是北宋时期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书中内容丰富,体式复杂.本文主要从该书人与鬼相恋的故事着手,分析人鬼故事的主要类型,同时探讨一下此类故事的成因以及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人死为鬼。常规意义上,人们认为鬼就是祖先神灵灵魂,这是常人对鬼的理解。鬼与灵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记》一书中提到鬼、鬼神很多,但鬼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两种,一种只是人死之后的代称,即尸体;另外一种就是神灵。由于尊卑贵贱的不同,人死之后称鬼的先后顺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岩石崇拜是蒙古人原始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对苍天、火、灵魂、神灵崇拜相关的象征寓意是天使之石,天力之表征;火种之源.火神之表征;灵魂之体.灵魂之石;神灵化之石,人格化之石。总之,对岩石的崇拜反映了古代蒙古人的思维特征,同时,岩石崇拜的象征寓意也反映了他们的自然观、哲学观、生活观与审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