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较为准确地解读教材文本而言,注定会因人因文而异。但笔者以为,若能做到“四心”合一,即将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心合而为一,一以观之,不失为一种上乘的“解读”方法。试以《大海睡了》为例,略陈管见。从解读教材文本出发,在我看来,“作者的心”集中反映在以“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写就的“第一等真诗”;“编者的心”重要体现在把“第一等真诗”吸纳于教材,并通过“教者”这一桥梁过渡给学生。“教者的心”关键在于领会“编者的心”,意会“作者的心”,智慧“学生的心”。以“教者的心”领会“编者的心”,是准确解读教材文本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说到“距离”,人们也许会想到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这种现象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一直倡导的,诸如“物我两忘”,作者、编者、教者、学者的“四心相通”,教师在教课,极力投入情感,进入角色,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胜利而欢呼,为反面人物的...  相似文献   

3.
因材施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段春燕我国最早一部教育专著《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说,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  相似文献   

4.
王云珠 《江苏教育》2012,(15):54-55
选进教材的文章本来作为公众读物,自身具有特定的文学价值,一旦被编者选进教材后,即被赋予了一定的教学价值。这些文本的归类编排、文本教学价值的确定,体现了编者依托教材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建立阶段性语文学习体系的意图。作为教者,要做到系统审视整套教材、准确理解编者意图,对整套教材语文能力建构体系熟稔于心。因此,教者拿到一篇文章后要思考几个问题:这篇文章凭  相似文献   

5.
四心相通教书育人———小学语文教学的体会□武山县教育局教研室赵宝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呢?我认为只有依据教学大纲,了解编者的心、理解作者的心、体现教者的心、锤炼学生的心,这四心相通,才能达到教好书、育好人的目的。一、了解编者的...  相似文献   

6.
备课是为教好课创造必要条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达到预定目的、收到应有效果的决定性步骤。备课的过程,也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现就如何备课略谈几点浅见。一、把握编者意图,掌握大纲要求备课应充分领悟编者意图,明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做到编者、作者、教者、学者“四心”相通。要以大纲为依据,以教科书为根本,学习大纲,熟悉大纲,掌握小学阶段各年级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力争把学习语文规律和认识事物规律有机地结合,做到心中有大纲。要面对教材,望着全册,  相似文献   

7.
《学记》上有这样一段话:“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卸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那末教育学生怎样才能“知其心、救其失”呢,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我总觉得缺欠一二。  相似文献   

8.
杨军 《广东教育》2010,(12):66-67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3题。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选自《学记》)  相似文献   

9.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②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③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④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注释】①失:过失。②则:犹“之”:③心:心理。④救:补救、弥补。【练习】一、给原文加上  相似文献   

10.
教师从事阅读教学,就不可回避地要面对一篇篇的课文。很多的教师多年养成的习惯是粗略地读一遍课文,然后就急于去看教学参考中的“教材分析”,去看看编者们是如何分析文本的,接下来就看教学参考书中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指导的。这样的结果往往是用“编者”的思维代替了“教者”的思维,教师又用“教者”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四心相通”的美好现实就很难实现,阅读课堂也缺乏创意和魅力。  相似文献   

11.
实践表明,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而要备好课,教者必须多角度地钻研教材。居高临下:编者的角度课文是编者根据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而精心选择的。站在编者的角度上钻研教材,了解编排体系,理解编者意图,才能居高临下地把握教材。钻研教材时要注意三点:①浏览初析抓三点,整体把握全册教材。开学初,教者要浏览全册教材,了解每篇课文的大致内容,了编解  相似文献   

12.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节内容中,涉及到操作手段、适应范围、科技成就及优缺点等诸多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编者用一节课的时间安排之,有的地方也只能是点到为止,甚至疏而有漏,可是学者遇到这般应用层面的内容总是热情高、兴趣大,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教者对有些内容必须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前提。教师既要站在教者的立场上关照学生,又要站在学者的立场上反思自己;既要站在教材编者的立场上组织教学,又要站在教练的立场上训练学生,还要站在教学评价参与者的立场上评判自己。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关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发展,要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  相似文献   

14.
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将每个学生都视为璞玉 ,有因材琢器之异,无优劣高下之分 ,才能炼就发现每个学生个性潜能的慧眼 ,变片面苛求为激励扬长 ,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 ,带动整体素质的全面优化和深层潜能开发 ,塑造学生的创新素质。要善待学生的失误过错。《学记》云 :“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 ,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 ,长善而救失者也。”讲的就是教师要善待学生的过错。教师只有从“知心”入手 ,才能创造契机…  相似文献   

15.
就较为准确地解读教材文本而言,注定会因人因文而异.但笔者以为,若能做到"四心"合一,即将作者、编者、教者、学生的心合而为一,一以观之,不失为一种上乘的"解读"方法.试以<大海睡了>为例,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布卢姆留给教师的一块空白领地。无论是教材的处理,环节的设计,方法的选择,技巧的运用,教者可以千变万化,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不管怎样变化,实际的操作却要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要受语文诸因素的制约。各篇重点的确定必须遵循单元的总要求,并与文章整体保持一致;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微细环节都要兼顾编者、作者、教者、学者四者思路的系统性,统一性,做到四个思路与  相似文献   

17.
长善与救失     
长善与救失天水市北道区委党校胡掌义《礼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即“长善救失”。然...  相似文献   

18.
运用“四维互动”阅读教学模式探索《愚公移山》的阅读教学,使文本回归其在《列子·汤问》中的语境以激活作者文本;通过解读单元导语、阅读提示等编写系统要素以吃透编者文本;通过抓住文中的“人”和“神”之别以创设教者文本;通过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愚公的行为以放飞“学者”文本。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该篇文章时容易出现的解读较为浅显、脱离文本内容、过度联系当代生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移情导读,是以美学为导向的教学尝试。通过教者所创设的各种情境,使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自觉地、能动地把无生命的对象看做是有生命的载体。从而使“四心”(作者、编者、教者、读者)产生共鸣,陶冶审美情趣。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换言之,就是将学生自己的感觉、思想、情感、意志等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20.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教其失者也。”《礼记·学记》中的这段叙述,很值得研究:它不仅集中论述了学生学习时容易犯的四种过失和产生这四种过失的原因,同时还说明了“知其心”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提醒教师必须明了学生“心之莫同”的思想实际,针对不同的情况,发挥教师的作用,发展学生的长处,补救学生的过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达到“长善救失”,发展学生的特长这一目的呢?这就要求在运用因材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