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语文教学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中。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教科书.教师必须要树立“大语文观”.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把生活与语文教学融合起来.为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教材.把社会当作课堂.努力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2.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认为,语文回归生活,就是在教学中要尽力做到语文课程生活化,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语文化,语文问题生活化,将语文课程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语文的活动课,体现“语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赵晓庆 《甘肃教育》2010,(15):57-57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一学科同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摄入语文课堂,进而再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回顾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觉得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和生活密切相联的.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摄入语文课堂,再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有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5.
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从而让学生走向社会,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时代与学科的要求。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一、语文教学由知识化向生活化、实践化转变,树立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标准对生活所蕴涵的语文教育价值和学生生活经验予以了相当的重视和关注,深刻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来讲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不可能也无法把语文学习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地沟通校内校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  相似文献   

7.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丰富的,是教学的源泉。课堂教学要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学习,激发兴趣,激活情感,从而加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体验.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8.
"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另一本教科书."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实际,而变成纯粹的教书.只有把语文教学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学生才能学好知识,掌握知识,活用知识,并在学习语文知识中,了解社会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9.
刘慧 《吉林教育》2006,(9):52-52
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一阅读理解,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解释、整理、归类、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学习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我想首先应该是拓宽语文课程资源,树立大语文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问融合的语文资源体系,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基于以上认识,再加上“大读写”理念的学习,我在教学中尝试着围绕课内教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学习阶段重要的一门学科。但它,又何止是一门学科呢?笔者崇尚“大语文”的教学思想。“大”者,数量大,范围大,密度大。把语文教学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思想,即大语文。有个比方打得好:语文是空气。作为空气的语文充满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每个角落,永远而又执着。因此,我想说:生活处处皆语文。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师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对语文课感到没有新鲜感、索然寡味.而语文老师一般都认为这一切都应归咎于应试教育,确实,应试教育难逃其咎,但把所有的问题都强加给应试教育,那也不公平.“如果我们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上下一些功夫,作一些改革,语文课也可以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我认为语文教学生活化,贴近现实生活,充满生活气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十分精辟的见解.只要把语文课堂教学变成课堂生…  相似文献   

12.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我认为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势在必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语言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生活的现象,除了要优化语文课堂语言教学之外,更应树立大语文观,以生活为书本,把社会当教材,将学生学习语言的触角引向生活的每个角落,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语言营养,活学活用,从而最终实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平时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5.
叶先堂 《文教资料》2013,(19):42-43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时代呼唤生动活泼的生活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感悟教材的生活情味,挖掘教材的生活底蕴,拓展教材的生活维度,抒写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借助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学用语文;把教材教活,把课堂盘活,构建“诗意栖居”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过属于自己的语文生活,带领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学习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远离了生活的学习活动是空洞的,离开了学习的生活也是不完整的。而学习语文更离不开日常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之源,生活中到处都是语文学习活动。阅读、识字、口语交际、作文等学习活动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课前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再现生活,课后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我们经常提到的"教学的生活化",其实就是把教学活动放在社会生活中间,通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愿望,将教学目标的实现转化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18.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在学校课堂上,而且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让生活资源走进课堂.让课堂更具人文气息和生命力.这是新课标特别强调的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相似文献   

19.
在长达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语文科.由于讲的是方言.日常生活中很少直接接触到与语文知识相关的知识,学生对学习语文根本没有兴趣。学生的语文成绩也很不理想。如伺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去学语文。使他们不怕困难地把语文学好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语文教学把课文当作语文教学的终点,不重视语文活动和语文运用,结果学生的知识面窄,语文能力低下。大语文的阅读是一种整体性、渗透性的学习。新概念的大语文阅读教学观是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我们的语文阅读要立足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