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张代红“角的初步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第66~67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线段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简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的初步认识”既是前面知识的延续,也是今后学习几何...  相似文献   

2.
教材简析:“角的初步认识”这节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起始课 ,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角作为几何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特点和各部分名称以及角的画法也是学习的重点内容 ,而通过直观感知抽象角的图形 ,角的大小比较则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所在。另外 ,学习这部分知识 ,则为今后高年级学习角的分类打下基础。所以 ,我们应当在角的认识的起始课上充分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和概念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学目…  相似文献   

3.
黄玲红 《湖南教育》2006,(10):33-34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中“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情境及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和三角板画角和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抽象思维等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相似文献   

4.
“角的初步认识”是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教学大纲中对角的认识的第一阶段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第二阶段进一步认识角、建立角的概念打基础,为今后学习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作铺垫。根据对教材分析,我拟定不方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来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茫林;初步学会用面R从结出的点画角和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重点是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意。理解“角的大小决定于角两边张丹的大小,写…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5-36页。 教材解读: 《角的认识》包括认识射线、直线和角。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初步认识角和体会角有大小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今后学习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这些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从观察实物切入,逐步抽象出角,紧接着是直叙角的各部分名称,进而指导学生画角。比较角的大小则安排在练习中,通过一道习题进行渗透。本案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改正面直叙的呈现方式,力图创造性地活用教材,  相似文献   

7.
角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实物,联系生活实际,从实物中逐步抽象出角,再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如找一找,摸一摸,制一制等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在教学中,应以感知生活中的角作为教学的重点,先让学生在趣味操作中认识图形中的角,然后立足生活抽象出数学中的角,并通过巧引妙启,促进学生理解与内化角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9.
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属于概念性知识,又是几何教学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学生是在已有的线段和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还是今后学习垂线、平行线和进一步认识角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射线的特征,归纳出角的概念。具体的教学目标是:  相似文献   

10.
教材简析。“角的初步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的内容。教材是让学生观察实物(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从中初步认识角的;然后,要求学生用硬纸条折成活动的角,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最后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设计这一内容时,应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掌握角的概念,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几何思维能力。教学过程由下面四个环节组成。一、回忆联想,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教师向学生展…  相似文献   

11.
陈冬梅 《广西教育》2014,(41):66-67
正一、教材简析《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学会用直尺正确画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一折""摸一摸""摆一摆"等)认识角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指认出现实中的角及其各部分名称,会用各种材料做出或画出角,在此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背景描述]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先让学生在观察实物(剪刀、三角板、喝饮料时的吸管等)中来认识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角,再在画角、折角、做活动角等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抽象出角的几何图例.教材中不给角下定义,只让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从一个点画一个角.教材作如此安排,那我们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经验中,对角又有怎样的印象呢?根据课前的了解,更多的学生认为"角是尖尖的,在最顶端的地方".学生的这一认知经验与数学中角的概念有非常大的中突.因此,我将目标定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建立角的直观几何形状,初步感知角的特征;在丰富的学生自主操作活动中,加深对角的特征的理解,会正确判断角、会画角.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67耀68页[教材分析]"认识角"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角,作为几何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角和角的组成是学习的重点内容。而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图形和比较角的大小,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另外,学习这部分知识还为下节课学习角的分类打下基础。所以,应当在  相似文献   

14.
赵桂侠 《黑河教育》2014,(11):73-73
正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2.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掌握1元=10角、1角=10分,懂得兑换人民币。3.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懂得勤俭节约。4.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教学难点:学生初步学会用人民币买卖东西、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目前正在流通的人民币若干、小商品。  相似文献   

15.
一、设计意图 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属于概念性知识,又是几何教学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建立空间观念。学生是在已有的线段和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还是今后学习垂线、平行线和进一步认识角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射线的特征,归纳出角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经历和体验,突出过程性,使学生亲身体验经历过程,再用语言描述概念。通过学习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具体感性认识,从而轻松理解并掌握角的特征,实现了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部编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角的认识与度量”。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和线段,认识角及其表示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教学过程: (一)宣布新课今天开始学习第五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学习第一节——角。 (二)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19.
一、背景与导读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基础上教学的,只要求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就可以了。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得很不充分,所学习的几何知识都依赖于经验,依赖于直觉观察。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西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第43页。【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前,通过对许多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