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振基,1922年出生,杨澄甫之子。5岁开始跟大人比划学拳,9岁开始接受严格训练。 杨振基练拳非常刻苦,练完拳总是全身酸痛,上楼都抬不起腿,只能含着眼泪一步一步住上挪。上学以后,他也是每晚练三遍,每次都在1个小时以上,否则不睡觉。由此自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振基曾在广州与杨振铭一起教拳,被聘为中山县一些中小学的国术导师。解放后参加工作,仍然练拳不懈。60年代  相似文献   

2.
张兴洲 《武当》2008,(9):40-41
2007年3月27日,一代太极宗师杨振基先生溘然长逝。他的逝世,使他的亲朋好友万分悲痛,使他的弟子们失去了一位爱戴的长者和尊敬的师父;他的去世,是我们邯郸太极拳界乃至全国太极拳界的重大损失。我与杨先生有着四十多年的友情,作为他的同道好友也深感悲痛,今特撰文以示怀念。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是一门科学,太极拳教学更是一门科学,随着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再不能随便地去看待教拳,再也不是谁都能教拳,谁都能教好拳.学点太极拳教学理论,提高太极拳教学水平,逐步实施正规教拳、科学教拳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周英南 《武当》2006,(7):12-14
腰的运用,是太极拳身法中的主要内容。不管哪一派太极拳,都十分重视转腰和松腰。所谓“腰为轴”、“主宰于腰”、“刻刻留意在腰间”是也。遗憾的是,在表演、竞赛套路的动作说明中,却忽视了这一点,致使很多练拳者打起拳来腰身呆滞、手脚僵硬,“光抡胳膊手”(杨振基语),没有达到  相似文献   

5.
余有拳友,练拳与教拳有四十年,在他所在县城颇有名气与影响。余因与其偶遇,非常高兴地问:"还在练拳与教拳吗?"他沮丧地说:"没有了。"这出乎余之意外,于是惊问:"为什么?"他说:"单鞭下势打不下去了。"他的回答使我想到了一个太极拳训练的一个大题目:实用性。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会呈现衰老状态,诸如柔韧性差、精力减退、耐力减弱等。练太极可以延缓衰老,但不可能阻止衰老,太极拳大师也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6.
马虹先生作为中国当代太极拳名师之一,在太极拳教学、理论、传播等多个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主要针对马虹先生的拳架特点以及拳架背后所包含的拳理知识进行总结与提炼,希望能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对于拳架、拳理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传承、传播太极文化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张宝银 《武当》2012,(5):21-22
山西交城县太极拳协会会长陈有山先生,其拳艺师承杨门嫡传田兆麟大师一脉。田兆麟先生拳艺传蔡琅亭先生,蔡琅亭先生传陈有山先生,陈有山先生为田兆麟先生拳艺第三代传人。蔡琅亭先生传陈有山先生的《太极拳谱》,陈有山先生珍藏多年。笔者将陈有山先生珍藏的《太极拳谱》原原本本地复印了一份。谱中有田兆麟先生的题字,"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其余全部文字何人书法誊  相似文献   

8.
何迟 《武当》2012,(4):10
2月17日,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赵幼斌先生迎来了今年第一批外国学生。来自韩国首尔、釜山、仁川等市的"韩国赵幼斌杨氏太极拳总会"一行八人,在总会会长朴成哲、秘书长裴耿嬉(女)率领下,专程来到西安学拳深造。朴成哲会长还带来了他翻译成韩文的赵幼斌先生著作《杨氏太极拳真传》文稿,他  相似文献   

9.
李正     
《武当》2015,(3):48
李正,山东济南人,生于1953年,现定居广东珠海。其自幼习武,曾先后练过太极拳、查拳、八卦掌、形意拳、通臂拳等。自1966年始习练太极拳,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拜翟英波先生为师,专攻府内派太极拳。在此期间,又得到冉国颜、王桂深、刘春宝、李金成、孟国堂等几位师叔、伯的传授指点,学习掌握了府内派太极拳的十套拳法和推手、剑、刀等全套功法。为追根溯源,提高拳艺,他还先后拜西安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宗师赵斌先生,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王光德道长为师,习练杨澄甫先生所传杨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10.
林俊岸 《武当》2015,(2):28-29
(接上期)二、杨式太极拳之风格与陈式太极拳完全不同,没有传承关系对太极拳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拳架风格、练功内涵及功用技击完全不同,说杨式太极拳传自陈家沟,杨氏门人也都疑虑不解。于是有人便编造说,杨禄禅为了教授王府公子,故将刚猛之陈式太极拳改成轻绵绵的太极拳,此纯属主观臆测。杨禄禅在未去北京教拳时,其拳便被家乡百姓称为"绵拳",何来改拳之说。杨式府内派太极拳公之于世,其传言不攻自破。府内派十套拳,并无一套与陈氏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名家信箱》栏中刊登了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答新疆乌鲁木齐市李岐山的来信,称:“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都是杨澄甫先生最后定型传授的,也就是杨式太极拳大架。当年,杨澄甫先生在教拳的时候,传授了许多外姓弟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传’。由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存在‘内传’和‘外传’之说。”  相似文献   

12.
李逊之,名宝让,字逊之,是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先生次子。自幼读书习字,并从父亲亦畲先生学习武式太极拳,李亦畲太极拳著作遗稿多存其手。 逊之先生性情和蔼,虽太极造诣非凡,却怀艺不矜。1928年永年县国术馆成立,先生常赴馆谈坐,笑语移日,终不谈拳,乡人几无知其为一位深得家传的太极大帅。但其挚友赵俊臣先生深知他拳技精湛。赵俊臣先生曾问赵蕴园(赵俊臣之子)、刘梦笔、魏佩林、姚继祖四人是否想跟逊之先生学太极拳,四人回答愿学,赵先生说:“那你们要听我安排。”一日,赵先生见逊之先生高兴,就命四人藏于墙后,他问逊之先生:“老哥有一事相求,  相似文献   

13.
吴氏太极拳简介创造人吴泉,北京大兴人,太极高手全佑之子,幼家学,并在其你杨氏小架拳式基础上逐步修改,加以泣色,形成一个新的脊流。吴氏太极以化著不断。拳架由开展而紧凑,紧凑中又不显拘谨。推手严密、细腻,守静而不安动,以化风长。吴氏太极拳当代主要传人:王培生。今年八十岁的吴式太极拳大师王培生老师仍不服老,每天忙着著书立说,授徒课业,记者采访他时,都难以谋面。王老师受业于吴式太极拳大师杨禹廷,还得过师爷王茂斋老先生的传授,故年轻时就出类拔军,技艺出众。他十几岁进就开始教拳,至会已传拳六十年,所授学生不…  相似文献   

14.
刘习文 《武当》2007,(9):32-33
顾留馨先生所著《太极拳研究》,认为"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式,任意错综连贯";亦有研究吴式太极拳的方家认为,"吴式太极拳源于宋氏太极拳"。笔者以为:宋拳不是杨拳,亦非吴拳;宋拳既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15.
戴兴海 《武当》2012,(4):25-26
武当顾式太极拳由明末清初顾殿一道长传至河北邯郸,至今已流传了三百多年。期间,该拳未作一丝一毫的改动和删减,完全保留了其初创时的风貌。如能揭示出该拳初创时在套路编排、拳式命名、动作招式等方面所遵循的规律,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顾式太极拳,也就能更好的继承和传播顾式太极拳。笔者师从顾式太极拳第九代掌门人刘登信先生习练顾式太极拳多年,在师傅指导下,试着对顾式太极拳的拳式名称、拳式动作及拳式衔接、套路编排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现总结如下,以期对广大顾式太极拳习练者有些许的启迪和帮助,更好地促进顾式太极拳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杨德茂先生在早年与吴式太极拳传人王茂斋老先生学习太极拳技,而且功夫修炼精深。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闻京城王芗斋老先生意拳风格新颖独特,功法大成,杨德茂先生特拜在老先生门下学习拳技,在两位老前辈精心培养教导下,得其拳学心法。杨德茂先生大成拳风格以柔顺、松整为特长,力量发出  相似文献   

17.
十三妹 《武当》2009,(6):14-15
“继中二十一式养生太极拳”者是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王继中先生创编。继中先生出身于太极世家,自幼随父修炼太极拳,后师从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国际太极拳特级大师宋蕴华,至今已近六十个春秋。先生是天津市河东区体育局太极拳主教练,真诚为中老年朋友授拳,深受大家的欢迎和喜爱,被中老年朋友誉为“搭建健康平台的人”。  相似文献   

18.
孙氏太极拳98式作为最后定型的太极拳流派,是孙禄堂先生在几十年精研形意拳和八卦拳,已在武学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之后,又学太极拳于武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根据自己对内家拳的体悟而定型的拳架体系。孙禄堂先生作勾首先明确提出拳与道合的一代武学宗师,其一生跨越了朝代的更迭,冷兵器的暮落,其武学思想是其躬行研验一生的结晶,这种武学思想自然也体现在孙氏太极拳之中。笔者虽然对孙氏太极拳喜爱有加,但对其中奥叉也只是一知半解,现不揣谫陋,对其中开合手之势谈谈自己多年来的体悟。  相似文献   

19.
清末武术家、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先生(1810--1890年)在其《耍拳论》中讲道:"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刚之论。"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有别于六大太极拳流派之处的一种拳术方法理论,体现出和兆元祖师匠心独到之处。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为太极拳修炼者指出了一条由"招熟"到"懂劲"进而"阶及神明"状态的途径。和式太极拳编排是依据人体结构理论为指导,以自然为原则。拳架与中医、易理理法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王小龙 《武当》2005,(10):5-5
龙门太极拳又名子午太极拳,教内称之为傅拳。是一个源出于道家的古老太极拳套路,据传为明末清初道家龙门派第六代传人傅山先生所创。傅山,字青主,别号侨黄,山西省阳曲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世寿七十九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和反清志士。傅山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工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