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九死一生,但他虽处逆境,然而独立不依,刚正不阿,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直面人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这里结合苏轼的作品分析他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
苏轼,北宋文坛盟主,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忧患失意的一生,坎坷、挫折总是如影随形,但他深受各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中庸、老庄的释然、陶渊明的超脱、佛家的空净使他的胸襟博大开阔、气量恢弘,形成了旷达快乐的人生观,以及在文学上豪放不羁的风格。本文以苏轼最有名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来看看这位文学巨匠,如何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表现不同寻常的达观的人生态度。他那与生俱来的不平之气已消散,留下的是安详平和与知时顺命、超然洒脱的心境,鲜明地反映出一种在中国文学史中别树一帜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黄州时期的苏轼创作了大量的词作,表现了他宠辱不惊、热爱生活、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这与苏轼对儒释道等传统哲学的吸收融合、对人生的深入思索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4.
苏轼是一位聪明睿智的文人,其聪明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成就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方面。本文结合苏轼词中所表达的种种情态,分析了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管中窥豹”地略见其“全人”的聪明睿智。  相似文献   

5.
《庄子》一书对苏轼的散文创作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人格境界上,苏轼接受了庄子齐一万物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形成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在创作观上,苏轼受庄子"物化""忘我"思想境界的影响,形成"虚静""忘我"的创作观。在审美追求上,苏轼接受庄子无待、天游的和与自然同一的思想,他的散文创作表现出对平淡自然的审美风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苏轼诗文之"奇趣"主要在"理趣"、"雅趣"、"谐趣"以及"境与意会"等方面。"理趣"之形成有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表现为尚论、尚理、尚意;"雅趣"即"以俗为雅",一方面提升了宋代文学的品位,一方面又使文学得到普及;"谐趣"即幽默,是苏轼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又是他的一种艺术趣味;"境与意会"主要表现了苏轼对意境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苏轼作为宋代散文大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散文风格旷达,潇洒脱俗。然而细细品味,字里行间又往往有消极情绪流露。从这种矛盾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苏轼豁达飘逸的胸怀中深藏着怀才不遇的忧郁;无可奈何的慨叹中蕴藏着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愤激。由忧而愤,构成了他苦闷的一生。他努力寻求旷达,结果却往往堕入虚无,而他又从不轻言放弃。因此,虚无中又透出充溢的、有为于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着高度责任感的诗人、文学家的伟大的人品。这正是苏轼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8.
散文创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前赤壁赋》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作者苏轼是北宋中叶的文坛巨擘,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中,也是佼佼者。继欧阳修之后,苏轼的诗、词、散文均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成就。苏轼的作品,笔力纵横,挥洒自如,抒情咏物之间,又每每表现出傲岸不驯,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前赤壁赋”就是作家这种创作风格的代表作。这篇作品是苏轼谪居黄州时初游赤壁之后所写的第一篇赋。江汉之间,以赤壁取名者有三处,苏轼所游的是赤壁矶,并非周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散文无论在创作风格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深受《庄子》影响。苏轼的散文构思奇特新颖,使作品呈现出《庄子》般的奇诡恣肆、幻化多变的创作风格,主要表现在想象力的丰富超然和说理方法的新奇独特。在思想内容上,苏轼的散文大多表现出了一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这与庄子的脱弃一切物累,超然物外的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是新宇 《现代语文》2009,(11):43-45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这里结合苏轼的诗词,探究其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解读其旷达情怀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后人在研究他时,往往偏重于他的诗、文、书、画,而对他本人的性格特质则很少论述。本文以这一角度为突破口,从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剖析他复杂而矛盾的性格特质。以期更准确地理解苏轼的文学和书画艺术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相似文献   

13.
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思乡、归隐”是一个十分醒目的主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诗词中怀归情结的表现、成因、消解方式等的剖析 ,揭示其思乡归隐意蕴中政治、哲学等层面上的深层内涵。从另一个侧面透视苏轼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 ,感悟其灵活洒脱的人生态度 ,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这位倍受后人崇仰的文学巨匠。  相似文献   

14.
<正>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家,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很多作品都向读者传递出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一想到苏轼的经历,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一贬再贬,贬无可贬;一提及苏轼的精神,我们脱口而出的就是乐观、旷达,这仿佛已经成为苏轼的一个标签,一种象征。但是谁又天生就是乐观、旷达的呢?“乐观”一词仿佛随意消解了苏轼遭遇到的所有苦难,  相似文献   

15.
苏轼及其诗歌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影响深远。其中,越南阮朝诗人裴文禩在诗歌技法和人格力量方面,受到了苏轼的深远影响。他将苏轼在古风创作上的特点归纳为“逸宕”,且在汉文诗歌创作中追步苏轼,包括袭用苏诗字面、追次苏诗之韵、摹仿苏轼古体诗风格。基于对苏诗的感受和模拟,裴文禩对苏轼的接受渐入人格精神层面,汲取并继承了苏轼“以气为主”的理念。故此,他在诗歌创作、人生态度等多个方面,尤得力于苏轼,是为遗留海外的苏轼及其诗歌的后世嗣响。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和苏轼的诗文中都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然而二人的“旷达”却同中有异。陶渊明明白了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的炎凉,放弃了仕途,转而寻求田园生活的快乐,于通透中展现着安乐;苏轼则为兼济天下等待了一生,为寻求生存,他只能淡然地看待一切,在期盼中度过一生。  相似文献   

17.
北宋时,陶渊明的地位被推向了顶峰。苏轼在时人的感召下,对陶渊明有着特殊的感识。他平生尤其是晚年之所以创作大量的《和陶诗》,源于其与陶渊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通之处:两人都曾胸怀大志,关心黎民百姓,希望建功立业;都是感情丰富、注重情趣之人;在挫折中都能表现出达观的人生态度;都具有真率自然、不拘一格之性格;都具有共同的诗学观点。但苏轼的《和陶诗》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模拟,其中既有对陶的认同,也有对自身精神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北宋文学的一位大家,其文学创作兼及诗、词、文等多方面。他的散文创作颇具特色,其中的亭台楼阁记更是彰显出苏轼的写作风格和人生经历。他的亭台楼阁记大多写于其外出任官时期或是被贬授予闲职时期,内容有表现人生哲理、有彰显高雅情趣、有表达政治理念。这些作品在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审美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9.
黄州乃苏轼人生之一大转折,苏轼在厄运来临时,能够直面人生苦痛。他的处事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文人能够正面人生风雨,化解伤痕,用超脱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伤痕。在黄州,他咀嚼了种种人生况味,对人间的罪恶和苦难,他用趋于至美的良知去对待,经过短暂的挣扎调适,能够直面苦难。  相似文献   

20.
宋代著名大诗人苏轼是一位精研禅机的文士,就连他的诗歌创作也充满了禅思哲理.在他的大量诗作中表现出了人生如梦、虚幻不实的主题;随缘自用、潇洒达观的人生态度;物我相融、旷淡飘渺的自然山水观,显现出浓郁的佛禅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