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调查了解幼儿园教师及幼儿家长对幼儿健康的关心程度,结果表明:教师关注程度最高的是幼儿心理、安全、情绪、生活方式及体育锻炼;家长关注程度最高的是幼儿心理、安全、营养、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及情绪;教师关注与教学相关的内容,而家长的关注则是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了解幼儿园教师及幼儿家长对幼儿健康的关心程度,结果表明:教师关注程度最高的是幼儿心理、安全、情绪、生活方式及体育锻炼;家长关注程度最高的是幼儿心理、安全、营养、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及情绪;教师关注与教学相关的内容,而家长的关注则是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3.
幼儿教育中不妨使用“哄骗”的艺术。 有些幼儿明明反应迟钝,教师却说:“你挺聪明的,肯定能回答出这个问题。”这是否属于一种“欺骗”行为?我认为,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指的欺骗行为完全是两回事儿。教师的动机是好的,其目的在于鼓励幼儿,促进幼儿更快地进步和发展。在幼儿教育中,适时地使用这种“哄骗”,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4.
我们过去学习现代汉语时,曾经接触过“程度副词+名词”的短语格式,但是举出的例子不是为数不多,就是尚且有争议。如著名的“我的长相很中国”(语出台湾著名主持人凌峰)一例,存在表达是否规范的问题,同时也留下了什么样的名词可以进入这个短语格式等可以再探讨的问题,比如很桌子、很市场、很物质等一般不被接受。究竟是什么决定这种短语是否合法呢?  相似文献   

5.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看法和知识及对自我的总体评价。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幼儿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的一些无意识行为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幼儿产生影响。教师喜欢儿童,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都是对儿童的一种认可。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幼儿的认可程度是影响幼儿自我概念的因素之一。教师认可程度高的幼儿(即教师眼中的“好生”)在认知、同伴接受、教师接受领域方面的自我概念明显高于教师认可程度低的幼儿(即教师眼中的“差生”)。为了进一步探索教师对幼儿的认可程度如何…  相似文献   

6.
大班幼儿毕业在即,教师忙着设计、组织相关的毕业活动:参观小学、唱毕业歌、举行毕业典礼,园领导忙着联系拍毕业照、做毕业讲话……本人倒是觉得这一时间段最应该关注的是:幼儿是否“学业”有成,教师是否“术业”达标。  相似文献   

7.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学习《纲要》精神,我们开展了“环境创设大家谈”园本教研专题研讨,组织教师进行质疑与反思:我们为幼儿提供的环境,是否满足了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我们的物质环境是否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探索活动?  相似文献   

8.
所谓“推门听课”指的是事先与教师不打招呼,在临上课前的几分钟,突然插到班级里坐下来听课。这是一种被校长、教育行政人员、研究人员经常采用的认为是“一种有效检查教学质量真实性”的抽查方法,至今在许多地方沿用。当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的主体意识也越来越强,“推门听课”这种方法能否继续适用于今天的教师呢?笔者曾对不同年龄的教师做过个别的访谈了解:问题一:当别人“推门听课”后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T1:我觉得很不舒服,有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T2:我觉得很尴尬,但不能说什么。T3:当我觉得此节课…  相似文献   

9.
陈桂环 《学苑教育》2012,(21):95-95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关心的是学生“学会”知识。而对学生是否“会学”知识缺乏思考。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爆炸、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是不能给学生传授太多的知识,而大量的知识要靠学生通过自学去掌握、更新,去发展。叶圣陶先生早有“教是为了不教”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现象描述:教师问:“苹果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答:“苹果是又大又圆红红的……”教师拿出一个青色微红的苹果问:“这个苹果什么颜色的?苹果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答:“这个苹果有色,有点儿红——苹果是又大又圆红红的……”两次问答,幼儿对于苹果的描述是如此相似。若说第一次提问引发出了幼儿经验似的回答,那么当教师手执实实在在的青苹果提问时,为什么幼儿最终仍会作出“红苹果”的描述呢?应该看到,幼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较细致准确地对事物的某一方面进行观察描述,不过他们的实际经验却与物体概念之间对不上号。类似现象在…  相似文献   

11.
周升芳 《山东教育》2002,(30):30-30
每当新学期开始,就会有许多新的幼儿走进幼儿园。新入园幼儿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停地哭闹,怎样才能让他们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从而喜欢幼儿园、爱恋幼儿园呢?几年来,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了点滴经验,仅供大家参考。一、动作亲抚,消除陌生感幼儿从家庭来到幼儿园,是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走向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小,依赖性强,再加上大多数孩子在家里娇生惯养,得到亲人太多的关心和爱抚,所以一换新环境就会产生孤独、恐惧、失落和不安全感。这就需要教师付出多一点的温暖和关爱,接过其亲人的“接力棒”,以慈母的襟怀来接纳孩子:抱抱、…  相似文献   

12.
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我们常常听到幼儿说“我不会”。我们对这些说“我不会”的幼儿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有一部分幼儿是由于活动难度过大,或未认真学习而导致的真不会,但也有一部分幼儿“不会”是假不会,他们因何而起,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相似文献   

13.
对“教什么”要加强研究落实到指导实践,幼儿教育研究重点解决两大问题:对幼儿教什么?怎样教?但我觉得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第一个首要问题即教什么的问题,连基本观点都还比较模糊。“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口号,但这口号操作性不强。这里有两个问...  相似文献   

14.
霍荣玉 《科学教育》2007,13(6):23-24
后进生,亦称学困生,指学习成绩差或道德行为有问题的学生。班级里有几个后进生,确实让班主任伤透脑筋,不少教师被搞得焦头烂额,苦不堪言。转化后进生是当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头戏”,而后进生的转变却反反复复。追根溯源,是他们自身缺乏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心,而其背后更缺乏支撑这种信心的动力。那么这动力来自何方?我觉得它就在我们教师的口中、手中、心中。正确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时常保持振奋,他们就会自我加油,  相似文献   

15.
一提到“教育爱”,我们立刻会联想到教师对幼儿“像妈妈一样的关怀”,和蔼可亲地对待幼儿。其实,教育意义上的爱不等同于一般的情感呵护,教育爱在本质上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对幼儿以母爱为起点的“投入式理解”。  相似文献   

16.
“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孩子创造自由表现的空间”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从理论上讲,我能够理解,也乐于接受。可真要实施起来,我的心里还真是没谱:教师一旦“放手”,孩子会不会过于“自由”?活动秩序会不会很乱?活动目标能顺利完成吗?但事实证明,传统保守的教育方法已经成为阻碍幼儿发展的“绊脚石”,课程改革必须要付诸于实际行动。于是,我决定尝试一下“放手”的效果。就从美术活动“喷刷画”开始吧。在教育观念上,我打破了以往“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传统模式,尝试运用“发现式”教学方法。创设问题的情境,鼓励幼儿自己动…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教师,主要是指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工作热情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社会阅历浅,工作耐受力低。面对繁杂的班级工作,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怎样成为受学生喜爱的“新生代”教师呢?  相似文献   

18.
毛一冉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3):106+108-106,108
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有意识地创设环境,激发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但良好的环境标准是什么呢?如何创设良好的环境呢?面对刚入园小班环境创设这个问题,我们心中充满困惑。通过学习和研究蒙特梭利教育思想及其环境创设的具体措施,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准备”的班级环境。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向家长、教师及相关长者“告状”的行为,幼儿的这种行为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具体地说,它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幼儿大量“告状”行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往往会因教师处理不当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与人的正常交往。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分析,一方面让更多的家长、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特点,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  相似文献   

20.
当幼儿面对某些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时.常常会问一些“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这种随机产生的对科学的好奇现象我认为是偶发性科学活动信息。如何让幼儿偶发的科学兴趣成为有效的科学探索活动呢?教师的指导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