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尹军,1968年1月出生,安徽省淮南市人,教授,博士,现任首都体育学院田径运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首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体能训练与运动负荷控制理论研究。在田径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级田径精品课程”、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田径》和北京市“人才强教”—学术创新团队的申报与实施工作。出版《田径运动训练过程控制理论》和《趣味田径游戏理论与方法》专著2部,作为副主编和主要成员参加《田径》(运动训练专业教材)、《田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之一)、《北京体育赛事管理与营销研究》、《体育与健康》、《社会体育实践教程》等16部专著和教材的撰写工作;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核心期刊16篇,10多篇论文入选国际和全国一级学术会议。主持“北京市优秀人才基金资助项目”、“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北京市教学立项项目”、“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等7项课题;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课题研究3项,参加“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项目”和其他省部级课题研究2项。参加“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管理课程开设6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结合北京奥运会实践,深入分析其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管理课程建设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与建议,力促首都体育学院体育赛事管理课程建设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教材管理机构的工作任务,大体包括教材建设、教材管理、教材研究、教材出版印刷四大方面.下面我就高校目前教材管理谈点意见:一、教材建设及教材管理的重要性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形势下,高校教材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为贯彻国家教委“高质量、多样化、搞活搞好”的方针,今后高校不但要制订出本校教材建设发展规划,把教材建设作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各校教学和科研规划.而且要加强教材工作机构,尽快地使高校教材工作由单一的教材供应转入到教材建设上来.  相似文献   

4.
“手绘效果图”教材建设的重点,应从改革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本文根据理论和实践教材的建设原则、思路、改革措施及方法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改革的趋势已势不可挡,虽然所有人都一致认同其改革的必要性.但实际情况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  相似文献   

6.
加强首都体育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本文依据首都体育学院师资队伍的现状,提出了首都体育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上海电大作为上海市政府重点建设的成人高校,要在“九五”期间根据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体要求,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上海市现代远距离开放教育的教学中心、研究中心和多媒体教材制作出版中心,基本形成以电视教育为手段、社区教育为载体的全方位开放的办学体系.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到2010年基本建成与上海一流城市相适应的一流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大  相似文献   

8.
体育院校本科乒乓球普修课程是所有技术类课程中涉及学生最广泛,也是最为基础的课程之一.从首都体育学院本科乒乓球普修课教学改革尝试入手,结合教学实践,针对社会对乒乓球人才的需求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书育人的融入,以及使用教材的现状等角度去剖析现阶段我国体育学院乒乓球普修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找出普遍存在问题及其根源,并总结改革尝试取得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乒乓球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依据,提出了改革的对策及建议.建议指出我国体育学院乒乓球普修课程体系改革必须做到围绕学生发展、社会需求、课程目标、实际情况和授课效率等方面对各个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妥善、有效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如何认识与建设精品课程,本文提出“改革与创新足精品课程建设的灵魂”,以高职《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例,就其教学理念、目标、结构、教材、方式、方法、实践的改革与创新来说明,并就精品课程建设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一体的系统工程。结合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提出了提升旅游经济学精品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完善教材建设以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2.
真义体育解构大体育基于的是相异的理论范式,两者商谈体育本质逻辑基点不一致;以身心二元身体观为支撑的体育观不能培养完善的人;体育总是处于特定历史环境,契合社会人以及社会的需求,不能抽空历史谈体育;体育是一个多义词,应当跳出教育的体育看身体文化的体育;最后提出认识体育须持历史的、发展的、实践的眼光。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阳光体育"的内涵进行研究与探讨,从加强"阳光体育"在学校体育和增强我国国民体质的作用入手,对现阶段我国各级学校中开展的"阳光体育"进行研究,旨在深入剖析"阳光体育"的深刻含义、发展中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对"阳光体育"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际竞技体育格局的"雅典重组"与中国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雅典奥运会展示了国际竞技体育格局的实力重组:中国明确地进入第一集团;"西太平洋组合"崛起,并向"北大西洋组合"的世纪垄断提出挑战;竞技优势的均衡化缓慢但稳定地推进.面向2008年中国竞技体育应该设立二维的发展目标.社会学发展目标是大力推进我国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北京奥运会参赛目标应该定位为"坚定地立身于第一集团".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的竞技体育队伍在第27届奥运会上只有8人参赛,却取得了7金1银5铜的成绩.这种"低投入,高产出"的辉煌成绩,被国内媒体称之为"湖南体育现象",对此,对"湖南体育现象"进行追朔研究,探索"湖南体育现象"形成的内外动因,为发展湖南省乃至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积累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社会嵌入理论为视角,探析“社区—社会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联动运行机制及其实施过程中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和实施策略。研究提出:社区体育组织形式有效地吻合了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为立足点的全民健身要求;“社区—社会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联动运行必须以“社区嵌入社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嵌入社会”为理念,以社会体育组织为核心开展工作;联动运行不仅限于基层社区内部,而且还要通过以社会体育组织为核心纽带实现基层社区体育横向网络和国家、省、市级纵向网络交互联系的社区体育网络体系;联动运行的实践是政府规划体育公共服务项目并实施监管,社会体育组织实施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全职融入社会体育组织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联动运行的关键是实现社会体育组织实体化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联动的实施策略是通过在全社会实施认知性嵌入、文化性嵌入、政治性嵌入、结构性嵌入,构建与联动相适应的社会环境。为今后社区体育的组织与管理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体育生活化"被普遍地置于常识语境中讨论。实际上,对"体育生活化"多重语境的解读是可能的。在现代性语境中,它是对现代性和体育自身的一种批判和反思;在政治语境中,它指涉体育"去政治化";在经济语境中,它指涉体育"去商业化";在文化语境中,它指涉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同步地消除体育歧视文化和建构体育认同文化。  相似文献   

18.
“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对三者现状及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了"学校、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供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9.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向"体教结合"模式转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解决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问题,就要走“体教结合”之路。教育系统只有主动和体委系统共同挑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担,才能解决我国竞技体育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教育系统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及政策方面的研究趋向将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它的试行将有助于解决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种种弊端,并且有助于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良好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试论舞龙运动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舞龙运动的形式展现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其前提在于对“龙”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挖掘。“龙”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从“龙”图腾形成的角度提取出“和”的概念,对“和”的本质与社会、政治功用进行说明;根据中华文化中宗教的发展脉络,探析中华民族对“龙”的崇拜实质;以上述两点为基础分析“龙”与“极贵”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