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关怀,是弱势群体子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弱势群体子女向上流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教育关怀理念的提出,要求政府切实从制度层面采取措施,促进教育机会平等,改善弱势人群子女的生存状况并使之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来,随着资本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在获取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资料能力也不断增强,但与之同时,人类也逐步陷入到了消费伦理的困境之中,主要体现为在消费领域里,人类与自然、人与人自身、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被扭曲,消费的本质功能逐步淡化,消费主义盛行。究其原因,个人主义的泛滥是导致消费伦理困境的重要原因。要摆脱这一困境,就要反对消费主义,提倡节约性消费伦理观;反对个人主义,提倡以人为本的消费伦理观。节约资源与以人为本的科学消费的结合必将成为当代中国新的消费伦理观念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3.
捐赠是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今天,我国的捐赠事业总体上呈现出了持续、全面发展的趋势,却又屡屡发生遭遇伦理诘难的情形,这进一步凸显出厘清捐赠伦理原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把握好捐赠行为的伦理原则不仅是捐赠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社会和谐发展的本质需要。  相似文献   

4.
我国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类型与政府治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我国,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国企的下岗职工、失去土地的农民、城镇的失业者和半失业者、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和无业者、农村的“五保户”和贫困户、城镇的贫困人口及靠政府低保生活者、农村的辍学者及在校的贫困生。按“弱势群体”诱发危机造成的结果,危机可分为贫困危机、社会秩序危机、犯罪危机和认同危机等类型。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公共政策支持、整合社会力量、转变政府职能和实现自身改革、构建危机预警机制等在弱势群体诱发危机的治理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弱势群体是社会工作关怀的主要对象,社会支持是现代社会扶助弱者的一种重要方式.社会工作如何向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为弱势群体构建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社会工作界的重要任务.目前,在农村,社会工作主要介入留守儿童、孤儿、老人、残痰人和贫困农民等弱势群体,而乡村教师是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因此,社会工作应积极关怀乡村教师群体,为他们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弱势群体的问题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尤其是农民工群体.经济贫困、政治权利的难以实现,文化贫乏因素把他们推向了社会边缘.如何对其实施救助,使其自助,成人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境况随着父母的锒铛入狱而急转直下,其普遍面临着生活窘困、监护不利、心理压力巨大等诸多问题。然法律亦未规定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帮扶救助措施,实践中该群体又因远离权利中心而所获关注寥若晨星。从现代政府职责的角度出发,贫困居民享有政府为其基本生活需求埋单的权利;从保护被害人的刑事政策出发,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属于广义上的刑事被害人,公检法三机关亦有义务参与救助体系之建设。更高层次看,不管是基于社会契约论还是人民主权论,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救助理当成为为政府之应尽义务,可靠的资金物质保障来源毋庸置疑的由政府承担,故应坚定无疑的支持政府作为社会救助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正确对待科技探索中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技发展和科技活动中,必须重视伦理规范.在科学技术进步的社会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它与伦理道德的矛盾也愈加突出.必须正确解决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的矛盾,让科技发展更多地体现对人的关怀.用伦理道德指导规范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救助机构都能满足流浪未成年人的基本救助需求,但对于流浪未成年人更需要的心理辅导、社会适应、教育培训、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需求尚有所缺失。本文主要从优势视角出发,探讨如何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健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模式,以帮助流浪未成年人正确认识自身的潜能优势、提升自我适应发展能力,进而真正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0.
高校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而现有的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主要局限于“助人”,这种资助模式会增加贫困大学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应从传统的救助模式转向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助能力,加强自助能力建设,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高考上大学是当代青年成长的主要路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随迁子女、贫困家庭学生等形成的高考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应对高考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要出台更多的政策保障高中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学校要践行素质教育让高中弱势群体发挥自身优势,家庭要转变学习观念给予高中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学生要淡化家庭地位观念和提高合作学习能力来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争取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施粥"的历史进行了梳理,运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了民间"施粥式"慈善救助事业在当今社会面临的三大困境:传统慈善意识的伦理困境、公信力不足困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欠缺困境。要想走出这些困境,需要培育现代慈善意识;需要政府转变观念,创新社会治理模式;需要改进与创新民间行善方式,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社会救助的主要功能和本质是消弭贫困和救危助困,农村家庭能源贫困群体包含于农村贫困群体当中,所以社会救助就成了社会保障中农村家庭能源贫困群体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从二者的关系层面来看,农村家庭能源贫困群体是社会救助的主体之一,反过来社会救助是农村家庭能源贫困群体的救助方式之一。从社会救助对农村家庭能源贫困的影响角度来看,社会救助有提升农村家庭能源贫困关注度、确保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公平性、构筑农村家庭能源贫困群体安全网的功能。因此,这一层次的安全网的建设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理应有法律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关注,尤其是社会保障、社会政策以及能源政策相关领域学者的加入。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推动着体育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然而,由于其自身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完善性,以及体育技术同伦理之间的内在矛盾关系,直接影响着生于其中的人与人、技术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产生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伦理问题。为了充分发挥体育技术对体育发展的积极作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类对体育的共同需求,使体育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精神、符合奥林匹克主义精神,必须实现体育技术同伦理的融合。分析了实现体育技术同伦理融合的必然性及可能性,指出其具体实践路径在于以下三方面:1)提高体育主体自身的道德水准和责任意识;2)建立和完善体育技术评价和监督机制;3)进一步深化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和体育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论西部农村贫困妇女的生存环境及其网络资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贫困人口集中在西部,而西部贫困人口的主体则是妇女.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最贫困、最无发展机遇的弱势群体之一,西部农村贫困妇女生存环境日趋恶化,除了与生态环境退化、性别歧视以及贫困妇女整体文化素质低下等因素相关外,还与西部农村贫困妇女自身缺乏必要的社会网络支持和社会资本占有量不足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伦理管理理论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伦理管理有着非凡的时代意义。作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失德失范的伦理管理问题,表现在文化产品及其文化作品中主流伦理价值标准的迷失,文化产业及其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中的失信失德,文化产品消费传播中对人类、社会、自然所造成的危害,文化产业投融资中“重商轻义”的伦理价值取向等问题。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伦理管理,须通过伦理管理与法制牵手,筑牢文化产业主流伦理底线;通过伦理管理与法制牵手,维护文化产业的诚信经营;通过伦理管理与科学牵手,尊重和倡导文化消费传播中的人类价值追求;通过伦理管理与政府牵手,建立投融资的公益导向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伦理的核心,包含丰富的内涵:养亲、敬亲、尊亲、谏亲、祭亲、继亲6方面的内容;并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泛化为3个层次:家庭伦理、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社会的转型必然带来传统“孝”伦理的重构,我们需要把其放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重新加以审视和诠释,给出恰当的伦理定位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实现创造性的转换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责任伦理为视角,针对贫困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探索当下我国社会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针对贫困大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的教学工作总结,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和策略,为鼓励大学生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并为大学生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态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引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在梳理运动伦理概念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以叔本华意志论、尼采权力论、边沁功利论等为理论基础,对运动伦理问题进行再认识。认为,生存意志是运动伦理的自然演化,权力意志是运动伦理的社会进阶,功利主义是运动伦理的本质偏离。指出,当前运动伦理落后于各类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运动伦理仍未消解;运动伦理的正确发展,既需要运动员正确认识自己,实现自我负责,也需要人本主义思想对外界各种因素的灌注。  相似文献   

20.
对竞技运动中技术运用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伦理道德对竞技运动的需要,是竞技运动自身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产物。由于竞技运动越来越受政治目的、经济利益和职业活动的影响,离竞技运动自身的目的越来越远,技术本身已构成强烈伦理冲突。以竞技运动中的伦理要求为逻辑起点,竞技运动中技术运用必须遵循尊重生命、增进健康、扩大参与、公平竞争、促进和谐的伦理准则,提出了合理解决竞技运动中技术运用的伦理问题的途径在于:建立合理的体育道德评价机制;在运动主体中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价值观;树立严格的体育道德奖惩机制;对技术使用进行伦理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