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实验室制取乙烯方案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装置复杂、副产物多、耗时时间长等缺点,笔者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尝试以乙烯利和氢氧化钠为试剂制取乙烯,实验获得了成功,该方法简单易行,易于操作,能迅速产生气体,适合学生用来探究乙烯的性质.本文从实验试剂、装置、数据等方面详尽地阐述了实验室制取乙烯的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苏教版全国普通高中化学选修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中采用石棉绒作催化剂制取乙烯的实验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乙醇制取乙烯的催化剂--浓硫酸、五氧化二磷和石棉绒的催化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乙烯制备实验的再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指出<关于乙烯制取实验的环保设计>一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改进乙烯实验室制备方法.方法 文献资料与实验研究.结果 依据原实验原理,设计了新的实验方案,收到了良好的实验效果.结论 该方案乙醇转化率高,乙烯纯度高;且装置简单,操作方便,便于控制.便于连续作业,是一种较理想的实验演示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乙烯加成实验的绿色化改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乙烯的加成实验是高中有机化学中一个典型实验,该实验旧教材往往是按以下方案进行:将体积比为1:3的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放入碎瓷片再加热至170℃制取乙烯气体,通入溴水使之褪色.  相似文献   

5.
实验室中验证乙烯性质时,一般用浓硫酸作脱水剂,采用乙醇分子内脱水的办法制取乙烯,验证其与溴、高锰酸钾的反应及其可燃性。但在实验过程中,常出现以下现象:炭化严重;溴水、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慢;高锰酸钾褪色后有棕黑色沉淀;乙烯燃烧时,火焰颜色接近H2,CO等气体燃烧时特有的蓝色。这些现象的产生影响了学生对乙烯性质的认识。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致使乙醇发生严重的炭化反应,同时实验装置和试液选择的不合理也严重影响了对乙烯性质的认识,因此在制取和性质实验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制取时应注意的问题乙醇炭化产…  相似文献   

6.
高中化学课本上制取乙烯的演示实验,时间长、效率低。有人提出用氧化铝在35O℃下催化使乙醇脱水制取乙烯以化学教学》1985年第1期、1987年第5期都有介绍),对此法本人认为实验效率没有多大提高,而最突出的问题是与教学内容不相一致,以致对一些必须掌握的知识及实验要领无法  相似文献   

7.
高中化学有很多实验具有危险性,如NaO2与H2O反应、Na与H2O反应、H2与Cl2的爆炸实验、Cu与浓H2SO4(HNO3)反应、铝热反应实验、乙烯的制取、苯酚的取用、乙酸乙酯的制取等.笔者从事化学教学多年,经常带领学生做化学实验,为防止发生危险事故,经常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安全教育,增强他们对于仪器、药品的了解,并确保安全操作.  相似文献   

8.
1 问题的提出笔者在长期的化学教学实践中发现 ,高中化学课本 (必修 )第二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95年版 )关于“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演示实验存在一些不足 ,如产生乙烯的温度较难控制 ;制取过程中存在副反应 ,使得到的乙烯纯度不高 ;实验较费时 ,效果也不够理想等。2 探讨与研究针对乙烯制取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作了一些有关反应机理的探究 ,从反应机理分析可知 :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质子 (H+) ,而质子的提供物有很多 ,具有较强酸性的物质基本上都可担当此任 ,如五氧化二磷甚至比浓硫酸的脱水性还要强。因此我们根据以上研究…  相似文献   

9.
《化学教学》1997年第5期刊载了谭和生老师的文章,阐述了实验室用一体积酒精与三体积硫酸混合加热制取乙烯的现象及解释,得出了“碳是制取乙烯的催化剂”的结论.笔者经反复实验及研究,认为碳在制取乙烯反应中的作用机理不应以“催化剂”一词来描述.众所周知,由乙醇制备乙烯,实质上是乙醇的脱水过程.接反应条件不同,可以发生分子内脱水而生成乙烯,也可发生分子间脱水而生成乙醚.乙醇的分子内脱水反应是消除反应.浓硫酸在此反应中起着催化剂和脱水剂的作用.乙醇在硫酸存在下,发生醇的碳氧键断裂,并在o碳原子上消除一个氢原子生…  相似文献   

10.
一、改进目的力求揭示反应本质 ,使实验现象明显 ,操作方便 ,安全可靠 ,同时能有效防止乙烯中的少量二氧化硫对实验现象的干扰和对环境的污染 ,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二、实验用品仪器 :烧瓶、温度计、双孔橡皮塞、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橡皮管、碎瓷片、铁架台 (带铁夹和铁圈 )、酒精灯、石棉网、火柴、量筒、试管、抽滤瓶、水槽、集气瓶、三通管、止水夹。药品 :酒精与浓硫酸的混合液、溴水、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三、装置构成乙烯制取和性质实验改进后的装置如附图所示。附图 乙烯制取和性质实验装置1 …  相似文献   

1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研究是研究化学的主要方法,化学实验在高考化学试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烃类部分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各代表性物质的性质实验,乙烯、乙炔、溴苯的制备实验等,下面对烃类实验的考查热点举例进行分析.1考查实验的异常现象在很多化学实验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异常的实验现象.探究异常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极好素材.在分析异常的实验现象时,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有序思维,查找产生异常现象的根源,避免思维的混乱性和盲目性.例1在实验室里制取乙烯时,发现反应液体逐渐变黑并伴有明…  相似文献   

12.
1 分析实验原理  引言:乙烯的制法可分为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工业上可从原料石油中获取乙烯,原理如下:C2H5OH浓H2SO4170℃CH2=CH2↑ H2O提问思考:①浓H2SO4的作用是什么?(催化剂、脱水剂)②加热条件为什么要限制在170℃?③该反应的反应机理是什么?(分子内脱水)2 采用提问式引导分析实验过程  引言:本实验为制取乙烯气体,根据学生学过的实验室制气体装置和基本实验知识,回答如下问题:(投影显示,其中③~⑦题边提问边演示)①选择制取气体装置和收集气体装置的依据是什么?②制乙烯可选用类似制什么气体的装置?还需什么…  相似文献   

13.
山东科技版高中化学必修2(2007年7月第3版),第68~69页:乙烯分别通入试管中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笔者认为,教材需要的乙烯气体往往是现场制取的(教材附带的演示实验光盘中同样如此),这样费时费劲,很不方便:而且,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配制费时,并且四氯化碳有毒、气味难闻.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作以下简单的改进,可使实验效果明显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乙烯利的性质、合成以及实验室采用乙烯利制取乙烯的原理、装置与方法,并估算了用乙烯利制备乙烯的成本。  相似文献   

15.
正一、归纳总结、对比分析,掌握常见仪器装置的用途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有不少实验都会使用到同一仪器.复习时,必须把使用同一仪器的多个实验放在一起,通过对比复习分析,理解其中的道理,就能够较好的掌握该种仪器的用途.例如,在测定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实验、制取乙烯的实验、制取硝基苯的实验、石油分馏实验等都要用到温度计,但由于要测定温度的物质或环境不同,因此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也不同.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可以提高复习效率.在一些实验过程要多次用到同一仪器或装置,由于该仪器或装置处于不同的实验阶段和位置,其作用也有所差异.复习  相似文献   

16.
乙烯是石油化工的基础原料之一,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非石油路线生产乙烯又成为研究热点。因此,用生物乙醇催化脱水制乙烯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同时,乙烯的制备又是有机化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验。制备乙烯最常用的方法有乙醇分子间脱水和溴乙烷脱溴化氢。但卤代烷的蒸气有毒,而乙醇价廉易得,所以,实验室通常用95%乙醇、浓硫酸、五氧化二磷和少量干净的河沙,迅速加热升温至160℃-170℃制取乙烯。该法制取乙烯,优点是:原料便宜易得、装置简单,一般实验室皆可完成;缺点是:1.副反应多、产率低、气体纯度低。2.反应温度较高,对温度控制要  相似文献   

17.
<正> 高中化学教材第115—116页介绍了甲烷的制取和燃烧的实验。按教材上介绍的去做,效果不好:不是制不出甲烷就是制得的量太小;副产物多,得到的气体含丙酮、乙烯、乙炔多,甲烷含量相对地减少;由于含丙酮等杂质太多,燃烧时火焰不是浅兰色,而是深黄色;检验甲烷燃烧产物——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也不明显。我们对如何制取纯甲烷的实验进行了几十次试验,改进药品配备比例,增加去除丙酮、乙烯、乙炔的设备,改进燃烧装置,注意加热温度,收到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8.
工业上制乙烯是由石油高温裂解而制得,在实验室中通常用乙醇被浓硫酸脱水而制得。但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教材中乙烯制备的方法制取乙烯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即在加热时,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溶液的温度很难上升到170℃,无法成功制备出足量的乙烯。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失败,无法制出足量的乙烯呢?笔者进行  相似文献   

19.
一、课题:乙烯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乙烯的化学性质和用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子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乙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乙烯的加成反应。 教学方法:以实验为中心的发现法。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 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原理: 酒精与浓硫酸的体积比是1:3,浓硫酸既作催化剂,又作脱水剂。温度控制在170℃。  相似文献   

20.
1背景溴乙烷制取乙烯作为学生学习卤代烃消去反应的典型反应,在各大版本化学教材中都有介绍,对比人教版和苏教版的课本,人教版仅给出了该反应的反应原理和乙烯的实验检测;苏教版则开展了实验的装置设计和探究.笔者按照该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溴乙烷会溶解在乙醇溶液中,且密度比氢氧化钾密度要小,出现分层现象,当温度升高后,溴乙烷来不及反应就气化成气体,造成实验获得的乙烯的量太低,并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很多化学教育工作者对该实验装置进行了相关的改进,如:加长导管起到回流冷凝作用;加入10cm以上的软橡皮管,对反应装置进行震荡,促进溴乙烷与氢氧化钾的接触;采用气—液反应的形式进行实验等.虽然这些实验改进方式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但从实验装置可操作性与教学质量上考虑,还存有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