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0 毫秒
1.
论关涉个体幸福的教育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对于现实幸福的追寻和幸福的终极目的性决定了教育对个体幸福的关涉.教育不能背离"幸福"这一价值旨归.然而,当今的种种教育实践行为,即使不是在故意漠视个体幸福,也往往深陷于有悖个体幸福的重重矛盾之中.事实上,不管教育以何种形式和程度迷失了路向,归结到一点上,都是对"人"的扭曲,它扭曲了受教育者本身,也扭曲了教育者.因此,教育应回归"幸福"本真,向学生的幸福还原,也要向教师的幸福还原.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个体现实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永恒主题。关涉个体幸福是教育的应然追求,教育不能背离“幸福”这一价值旨归。然而,当今的种种教育实践行为却往往深陷于有悖个体幸福的重重矛盾之中。事实上,不管教育以何种形式和程度迷失了路向,归结到一点上都是对“人”的扭曲,它扭曲了受教育者本身,也扭曲了教育者。因此,教育应回归“幸福”本真,向学生的幸福还原,也要向教师的幸福还原。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让学生体会到教育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促进个体的成长,为社会发展缔造出有用的人,而幸福课堂的构建就是回归教育本质的一个重要渠道。基于此,教育界开始关注幸福教育的问题。本文就小学英语课堂幸福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教育的终极追求。职业教育关涉人的幸福在于职业教育应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生命体验的完整性和精神的平等性。幸福教育审视下的职业教育,应是树立学生正确幸福观、培养学生善于感知幸福、提升学生幸福能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幸福教育及其实施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福教育既顺应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又折射了人性教育的本质,因此是回归人性的教育。幸福教育通过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丰富个体的精神生命和增强个体的幸福能力等实施策略,使教育回归人性,实现个人幸福,并使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徐文琴 《林区教学》2012,(12):13-14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担负着引领个体生涯发展与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的责任,它的成效性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物质生活的幸福和精神生活的和谐,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学校教育机构都应当充当起启蒙者、引领者、敦促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和幸福观。幸福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互需要,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应当关注学生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正教育向幸福出发既顺应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又折射了人性追求幸福的本质,因此是回归人性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幸福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兴趣来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通过创设创新性的教育环境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来丰富个体的精神生命、通过营造对话的课堂来增强个体的幸福体验和能力。这些着力点使教育回归人性,实现教育向幸福出发并使学生幸福与学校幸福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愉快、幸福的能力,教育既追求未来的幸福,也关注现在的幸福。学生的幸福要以幸福校园、幸福教师、幸福课堂为前提。为此学校提出了"幸福教育",通过对幸福理念的认同,践行了"幸福环境、幸福团队、幸福教师、幸福学生",打响了幸福教育的品牌。  相似文献   

9.
人的幸福与教育有着非常重大和密切的关系,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教育,其差异程度既与接受教育的多少有关,又与受教育的质量有关。可以说,教育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学校教育肩负着为儿童的幸福人生奠基的使命,承担着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服务的责任,学校是一个让人幸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应关注人的幸福,而现实中的教育却忽视了人的幸福。关注人的幸福,教育应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获得幸福的能力;面向学生生活,为学生幸福打下深厚的根基;加强师生对话,师生共享幸福;实施多样化评价,为学生幸福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人性化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关注学生的人生幸福、回归生活世界是教育人性化的具体体现;教育满足学生需要的程度是学生幸福的起点;生命权、自由权、幸福权的统一是实现人生幸福的必备条件。教师应具备回归生活世界的意识,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使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真正体验到人生幸福。  相似文献   

12.
幸福教育是促进个体幸福心理主观—客观维度、快乐—意义维度、享受—发展维度、个人—社会维度之间统一与和谐发展的教育。幸福教育应在遵循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以及发展性原则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知觉到什么是幸福;帮助学生发掘生活意义,领悟什么是幸福;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不断实现与超越自我;教育学生在实现个体幸福的同时要兼顾社会幸福。  相似文献   

13.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幸福体验,帮助他们建立创造幸福的信心和能力,同时培养全面素质。为此对学生需要采取平等、尊重和赞赏的教育态度,需要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判断和选择,并且要支持鼓励学生获得最大的自信。  相似文献   

14.
教师幸福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实现自己专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它是教师个体在专业追求中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一种感受,它是制定教师专业道德的过程中必须为教师考虑的专业项目。教师幸福不同于社会其他行业,它具有获取报酬、外在性和广延性的特点,实现成人教育教师幸福需要教师不断在思想上增进自己的职业信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5.
各种关于教育幸福的陈述都是需要价值判断的命题,在教育承诺中获得意义,并通过现代教育的承诺对个体价值予以承认,并赋予个体幸福以合法性。这种个体幸福的价值赋予在教育实践中必然地具有双重结构,既在消极的意义上消除个体教育幸福之间的冲突.也在积极的意义上通过教育扩展个体的幸福可能。  相似文献   

16.
试述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以培养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为目标。本文主要论述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的关系,认为道德可以成就个体幸福,道德与幸福密不可分,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紧密相连,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互相依存的。共同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论教育的“幸福”旨趣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个体人生的永恒主题,也是教育的根本旨趣所在。然而,现实的教育实践却往往被"功利化"、"工具化"和"技术化",成为实现效率、数量和速度等"工业化理想"的工具,成为传授知识、讲求功用的"技术"之学。事实上,不管教育以何种形式和程度迷失了路向,归结到一点上,都可以说是对个体幸福的背离。因此,教育需向"幸福"还原,回归个体幸福这一根本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8.
幸福教育日益受到关注。把握幸福教育研究中的观念类型,有利于幸福教育的科学发展。本文提出了幸福方法论、幸福现实论、积极幸福论、幸福科学论、幸福生命论和幸福教育论等六种观念形态,认为幸福教育关注儿童青少年的人生长远发展和生涯规划,尊重学生的生命状态和幸福体验,这是对急功近利教育价值观的冲击,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9.
石畅 《教育文汇》2013,(15):20-22
幸福教育是使学生既能享受当下的幸福,又有能力创造未来幸福的教育。在幸福教育中,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受教育者主要是学生,教育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上。教师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状态对学生的幸福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基本意涵是人通过劳动使"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得以确证,并在此基础上体验到的持久且深度的精神满足感.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源泉和基础,劳动幸福是最高形态的幸福.当前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观成为劳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难题.马克思劳动幸福观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应立足劳动幸福与教育的共在基础,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从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立场出发,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幸福的教育生成与实现,要重申劳动平等观,创设尊重劳动的社会价值体系,引导学生乐于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幸福、感受个体全面发展的幸福,并不断超越个体幸福,进而追求整个社会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