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志远 《武当》2008,(9):22-24
九、转身摆莲斠解 360度大转身后,以脚背缘摆踢敌人,柔腰百折若无骨,撒去满身都是手,脚过似疾风摆荡莲叶,故名“转身摆莲”。又名“摆莲脚”或“摆莲腿”,简称“摆莲”。“摆莲”是武术中的通用名称,有单、双之分。前之“十字腿”,早年杨澄甫练此势就是“单摆莲”,即以左掌单掌横侧仰着拍击右脚面,形成拗步“单摆莲”。而本势是左腿展开先行摆转,此为一摆。摆转后,右腿自左向上、向右外摆,以横劲摆踢,此为第二摆。双手左掌稍先,右掌略后迎着拍击脚背,故又名“转身双摆莲”,简称“双摆莲”。其转身时两手上刮,左腿下扫,意含扫腿,当源于外功拳的“扫蹬腿”,只是至今仪留有演变前的某此痕迹罢了。左腿扫膛之后,右腿即起以横劲摆踢,使敌上下受攻而难以招架。可见所谓“双摆莲”之“双”是指左右两腿之“摆莲”,有拳家理解为以双手先后拍击之“双”以为“双摆莲”,则是张冠李戴,莫名其妙了。  相似文献   

2.
(一)动作名称第一段预备式:并步对拳 1、轮臂马步拉打 2、左弓步双冲拳 3、弓步压肘弹踢 4、腾空撩踢 5、腾空飞脚 6、右弓步冲拳 7、马步拉打 8、里合弓步推掌 9、弓步插掌 10、弓步挑拳第二段 1、轮臂转身箭蹬 2、搂手弓步冲拳 3、丁步下栽拳 4、轮臂旋风脚一劈挑掌 5、仆步拍地 6、腾空飞脚 7、腾空转身摆莲 8、仆步穿手亮掌 9、虚步冲拳 10、并步按掌收势 (二)动作说明第一段预备式:  相似文献   

3.
王志远 《武当》2008,(7):21-23
北斗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因构图状如龟蛇,而被称之玄武。《楚辞·退游补注》释曰:“玄武为蛇龟,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谓之武。”太极拳《各势白话歌》云:“上步就排七星拳”?说明“上步七星”势,上步后两拳交错封棚架打,下盘成右虚步铲踢,从侧面看,其头、手、肘、肩、胯、膝、脚七个出击点的位置,其形势布排恰似北斗星座天枢、天璇(墙)、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瑶)光七星,故名。  相似文献   

4.
陈宗焱 《武当》2006,(3):6-8
十四、哪咤闹海旋身缠头裹脑云, 莲手旋插下探海。上手内缠捂肩头, 下手托缠反托天。跪马转腰盘云起, 上掏下插直到底。十字摆莲抽手插,手起白虎骑龙戏。接上式,右手抹须完毕后,由右腋下向后插出,右脚同时后插震位。身向右转,左脚前踩震位,左手经胸前从右臂  相似文献   

5.
张洪国  张财林 《精武》2006,(5):20-21
戳脚是“北腿”的主要代表,被誉为“北腿之杰”。其显著特点是手脚并用,突出用腿,以丰富多变的腿法见长。戳脚立足实战,此手封,彼手打,手防上,脚攻下,手脚相随,手领脚发,脚到手到;其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攻防兼备,变化巧妙。其腿法可概括为提、点、圈、掀、插、摆、踢、蹬八种。其中,提腿为提皇腿,摆腿为摆莲  相似文献   

6.
张连富  阎长河 《武当》2007,(9):11-14
第五趟 29、下云手高盘张口 左脚向右脚后偷步的同时,两拳变掌向体右下方云摆,眼视右前方(图36),右脚向右侧横跨一步,后脚尖外撤成高坐盘步;同时,随体右转,两掌成抱球势,眼前平视(图37)。  相似文献   

7.
动作名称【第一式】金刚三大对【第二式】懒擦衣【第三式】单鞭【第四式】云手【第五式】转身拍脚【第六式】搂膝拗步【第七式】倒卷肱【第八式】搂膝斜行【第九式】海底针【第十式】闪通背【第十一式】野马分鬃【第十二式】双摆莲【第十三式】搬弓射虎  相似文献   

8.
隋代导引七段功图说沈寿第五段[题名]转脊[功别〕导引功[原文]一足①地,足不动;一足向侧如丁字样②,转身③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互④二七。去脊风冷,偏枯⑤不通润。(此条原载于《诸病源候论》卷二“风病诸候(下)”之三十五“风冷候”;也见于卷一“风病诸候...  相似文献   

9.
吴冲锋 《精武》2009,(8):20-25
武当玄真拳十脚实用制敌术是武当玄真拳的基本脚法,动作朴实无华,易学易练,实用性强,便于近身搏击。武当玄真拳在实战制敌中往往是先手后脚,手脚并用,手封门户控制敌手,脚隐于手下攻敌不备,起脚于敌失势之时,落脚于敌要害之处,从而克敌制胜。现从武当玄真拳的脚法中精选出尖肋脚、通肚脚、窝心脚、偷阴脚、摆莲脚、后撩脚、里合脚、勾踹脚、窝肚脚、破裆脚等十种基本脚法运用于实战攻防之中,并以手法设空诱敌,控制敌手,为出脚踢击敌要害空位创造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0.
皮传琼  杨伟丽 《武当》2014,(10):22-24
(接上期)七、关于上下相随原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动,如是方可为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矣。” 讲解:“神领,眼到,手到,足到,身到。”这就把上下相随具体化了,形象化了。走架时,每一个动作都要“一领四到”,协调完整。即《拳经》上说的“一动无有不动”。推手时更要做到“一领四到”,才能有粘黏连随,不丢不顶的圆活之趣。  相似文献   

11.
云手的奥秘     
谢千里 《精武》2007,(3):29-29
在现有的各家太极拳势中,云手演练的风格是多样的。但各家太极拳均称云手为“母式”,可见其在太极拳技术体系中的非凡位置。本篇就云手的典型问题作剖析,以期给同道们一点有益的启示。一、云手的名称关于云手的名称由来,洪均生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的考证中认为,“云手”的式名是象形而来的。中国画习惯以螺旋状表示云之随风旋转,而此式两手交互旋转有似画云笔法,故取此名。另外,舞蹈的经典动作里也有非常飘逸的“云手”组合,或许是它启发了拳术中划圈动势名称的命名。  相似文献   

12.
王志远 《武当》2013,(10):19-21
(接上期)搂:《说文解字》日:曳,聚也。从手,娄声。《广韵》日:“搂,探取。”l、牵引,拉拢。《孟子·告子下》云:“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朱熹注日:“搂,牵也。”2、抱持。《红楼梦》第三回日:“(黛玉)正欲下拜,早被外祖母抱住,搂人怀中。”3、聚集。如:搂柴火。引申为搜括。如:搂钱。4、撩起。如:搂起衣服。在太极拳中,以握持或曳抱敌人之手腕臂膀,足踝膝脚,使不得脱日“搂”。搂有正搂反搂之分。  相似文献   

13.
怎样练好腾空飞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可以看到,在武术比赛中 运动员做腾空飞脚时又高又飘,而 且大多数男运动员会有“第二次腾 空”的精彩画面。人人都知道“场上一分钟,场下十年功”的说法。在当前这个要求“高质量,高 效率”的社会,花最少的时间做 成令人满意的事是多么的合乎 需要。然而,有那么多的武术练 习者,特别是业余练习者练了一 两年,还是“飞”不起来,大伤积 极性。因此,笔者通过自己的教 学实践,谈谈一家之言。 腾空飞脚技术要求:左腿向 前、向上摆踢,右脚蹬地跃起,身 体腾空,两臂由下向前、向上摆 起,右手背迎击左手掌。在空中,右 腿向前上…  相似文献   

14.
二、拳理中的不同之处 在进行拳理对照比较时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是十分惊人的。然而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在相同的拳理中,又有许多差异。 1.拳之“五行” 前文提到形意拳与温家拳均有“五行”之说,且均将其分为内外五行。内五行均为心肝、脾、肺、肾,但外五行却不同了。形意拳中为劈、崩、钻、炮、横,温家拳则将外五行分为五手和五脚。五手为崩、搏(拨)、钻、带、拿,五脚为圈、点、查、摆、踢。《温》中讲:“武术之家是内外连而为一。五行要顺者,五行配五脏,五脏配五手、五脚。故习五手、五脚可以养五脏。”且在其“内外…  相似文献   

15.
马雷石 《武当》2001,(11):17-19
此式往前撞击时要用肘尖对准敌人之肚脐击出,虎口侧点住敌心胸,手已钻至敌咽喉,足踩住敌人足背如踩毒物,后手在二肋下随时准备拨格撩击敌人另一只手。塌法意在沾住敌人手臂或腿足以出劲,向下斜方一塌,使敌倾跌,势如鹰之捉物。敌如用拳击我,我可用拳向上攒,同时拨裹敌下腭,肘击敌胸,膝击敌裆,脚击敌腿。下落步可用前劈砸敌前颈或下砸裆。但在应战时要如拳经所云:“打法须要先上身,手足齐到方为真。拳去如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  相似文献   

16.
陈宗焱 《武当》2006,(7):8-11
第三段十五、游龙戏珠云翻涌(1)左掌逆时针从下向后划出的同时,向左转身180度。左脚向身前踩出一步,身随掌向左转,拂尘头搂回到左肋,穿过左臂再划圆,斜向右上螺旋挑起,左掌划出后顺时针平抹,拂尘在头顶顺时针甩平圆,左掌搭于右臂弯,右脚落于左后。(图67、68)(2)向右转身,摆右脚  相似文献   

17.
马凯旋 《乒乓世界》2010,(11):105-107
提到“发抢”这个词,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发球抢攻是战术体系中最重要得分手段。本篇为各位球友介绍的“横板正手发下旋球后接侧身抢攻”,是横板打法中最常用的一个套路。尽管它具有很强的威胁性,但很多业余球友在实战中运用后,不仅未能确立进攻优势,反而被对手看破用意,反客为主。比如有时发完球刚刚准备侧身抢攻时,被对手直接摆短或劈长到正手大角度,难以上手:有时侧过身后却发现来球是一条“追身”的路线,在拉球时难以发力,只能勉强搪塞:有时抢攻后被对方轻易地防回来,自己难以连续进攻,找不到下一板进攻的击球点。  相似文献   

18.
王志远 《武当》2008,(8):18-20
七、转身右蹬脚斟解 “转身右蹬脚”本应列入“蹬脚”范畴。但因其与前势“左蹬脚”组成连环腿法,这是太极拳的一种特殊腿法,且此势的转身是以脚掌为轴转动,完全有别于他势蹬脚以脚跟为轴的转动,故另作斟解。  相似文献   

19.
1、外摆脚格斗姿势站立(图1),两臂向两侧手伸,翘腕竖掌,掌指向上,一脚向前半步,直立支撑,另脚勾紧向另侧起踢,接着向同侧划弧甩摆,脚面要摆击手掌,左右相同(图2-3)。歌诀: (1)双脚开立两臂展,足斜上踢到肩腕。左右进行支撑稳,目前平视持志练。  相似文献   

20.
对历史遗留的珍贵武艺进行复原与解读是新时代赋予当代学者的研究重任,也是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实修体悟、逻辑推理等方法,在对中华武术“势”之观念进行体系化建构的前提下,展开对明代大枪武艺“二十四势”的复原与解读。研究认为:(1)学界对“势”这一观念的认知是不全面的。(2)基于对历史进程中“势”之议题的反思,将“势”之观念确立为“一体三层”的多维结构,“一体”即“势”之本体,“三层”即“立下即是”基础层、“用而后成”中间层以及“摆以诱人”外延层,三层次之势由内而外,层层推衍,共同构成势的完整结构。(3)围绕“一体三层”之势,可将明代大枪武艺“二十四势”划分为“立下即是”类枪势、“用而后成”类枪势、“摆以诱人”类枪势。“立下即是”类枪势分为备战持枪势和应战持枪势;“用而后成”类枪势分为“闪避+还扎”势与“革枪+还扎”势;“摆以诱人”类枪势分为佯攻之诱、诈败之诱、守弱之诱以及惊取之诱等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